●朱愛國
找準精準扶貧的發力點
●朱愛國
推進教育扶貧,重在精準、貴在精準,成效靠精準。關鍵是要緊扣“精準”二字,所以,找準教育扶貧的著力點和發力點,把錢花在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群體的針對性幫扶上,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將直接影響到精準扶貧的成效。
鎖定貧困對象,實施“精準資助”。要進一步完善針對貧困地區學生的資助政策,使他們在全面享受現有資助政策的基礎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拓展。一是全面資助。即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享受現行資助政策,做到應助盡助。二是提高標準。目前我國學生資助政策總體特點是普惠性、人數多、標準低,且各類資助資金中中央占比50%以上,國家層面提高資助標準空間不大,鼓勵各地根據實際自行提高標準、完善政策。三是特困兜底。對特別困難的學生,實行資助政策疊加,進行“全包兜底”式幫扶。四是完善政策。鼓勵各地先行先試,爭取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納入“一補”和營養餐范圍,普通高中學生全免學費。
鎖定特殊群體,實施“精準關愛”。針對留守兒童、隨遷子女、殘疾孩子的不同需求,堅持因人、因地施策。一是關愛留守兒童。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切實做到“一人一檔一卡”,實行動態管理。依托中小學校,實施標準化“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程,科學有序地開展教育關愛活動。引導社會各界建立類似關愛機構,開設親情電話,聘請“愛心媽媽”,招募志愿者,進行“生活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二是關愛隨遷子女。建立“可攜帶”機制,實行“錢隨人走”,貧困家庭孩子無論在哪里接受義務教育,都可享受“兩免一補”。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辦法,為隨遷子女入學提供便利。三是關愛殘疾孩子。全面落實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按照“一人一案”,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繼續實施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項目,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中心),為殘疾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和康復訓練。
鎖定薄弱學校,實施“精準改造”。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從最困難的地區做起,從條件最差的學校做起,從最薄弱的環節做起,增強扶弱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確保建一所、成一所。一是加速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啟動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學前教育資源向貧困村延伸,確保每個鄉鎮至少建設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確保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二是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將貧困縣所在學校全部納入“全面改薄”支持范圍,優先安排建設項目,確保貧困地區農村學校設施設備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三是統籌實施普通高中改造項目。統籌普通高中改造計劃和基礎教育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支持貧困地區普通高中擴容改造,建設一批辦學條件達標的普通高中,緩解普通高中優質資源不足問題。四是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實施“貧困地區教育教學資源云覆蓋計劃”,努力辦好貧困地區遠程教育,鞏固提升“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成果,實現貧困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寬帶網絡全覆蓋、“班班通”全覆蓋。通過“互聯網+教育扶貧”的方式,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城鄉同步課堂”等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鎖定寒門學子,實施“精準招生”。進一步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增加農村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學生接受優質高教資源的機會,暢通貧困學子縱向流動渠道。一是國家層面繼續擴大重點大學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招生規模。國家應加大“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的實施力度,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發達地區大學要適當擴大農村戶籍學生的招生數量;擴大普通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招生規模;擴大為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訂單培養醫學類本科學生的招生規模;“國家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面向貧困地區單列招生計劃。二是省級層面靈活實施各類扶貧招生專項。可增設精準扶貧專項計劃、革命老區專項計劃,精準招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考生。省屬高校貧困地區專項計劃可精準到貧困縣,地方高校專項計劃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取貧困家庭考生。實行高職院校單獨招收中職畢業生計劃,就讀中職學校的貧困家庭子女可以通過單招甚至注冊的方式,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三是市縣層面實施優質高中招收農村學生計劃。安排更多的優質高中分配生名額,招收貧困地區優秀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和貧困家庭學生。
鎖定職業教育,實施“精準培養”。抓住職業教育,就是抓住了農村教育的“牛鼻子”,對于“拔除窮根”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攻堅計劃,在貧困地區每個市(州)重點辦好1-2所中職學校,每縣重點建設1所標準化的中職學校。二是鼓勵和引導農村孩子接受職業教育。分析研判貧困家庭學生學業狀況和求學愿望,有針對性地采取幫扶措施,引導學生合理選擇就學方向。所有沒有升入本科學校的農村孩子都應該接受免費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實現全覆蓋。三是構筑職業教育“立交橋”。要致力打通從中職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選擇,實現多路徑成才,做到“就業有保障、升學有希望”。
鎖定鄉村教師,實施“精準支持”。要進一步健全教師補充、交流、培訓和激勵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的支持。一是加大鄉村教師補充力度。按照“按需設崗、按崗招聘、精準補充”的原則,建立省級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貧困地區鄉村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重點補足配齊緊缺學科教師,優先滿足薄弱學校需求。二是加大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實施“精準扶貧鄉村教師培養計劃”,每年選拔一批家庭困難、學業優秀、有志從事鄉村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到師范院校深造,定向培養、協議服務。改革培養模式,免費培養“小學全科”“中學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改革培訓策略,“國培”“省培”項目重點向貧困縣傾斜,培訓經費70%以上用于鄉村教師,實現貧困縣鄉村教師(校長)培訓全覆蓋。改進教師培訓方式,針對貧困縣鄉村教師個性化需求,以“點菜式”培訓為主,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加大教師向鄉村交流力度。采取校長任期交流、優秀年輕干部到農村學校任職、緊缺學科教師流動教學、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超編學校富余教師向農村教師緊缺學校流動等措施,推進教師向農村順向流動。四是加大鄉村教師關愛力度。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農村骨干教師補助政策,優先提高貧困村學校教師經濟待遇;把鄉鎮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住房納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為村小、教學點和鄉村幼兒園教師建設周轉房,積極改善鄉村教師生活條件;建立“鄉村教師關愛基金”和“鄉村教師獎勵基金”,讓鄉村教師生存更有尊嚴,生活更加溫暖,發展更有希望。
鎖定貧困農戶,實施“精準培訓”。充分發揮縣級中職學校(職教中心)作用,建立“精準扶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使貧困地區每個適齡青少年都能學會一項實用技能,每一位有意愿的農民都能得到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一是加強農民群眾實用技術培訓。建立公益性職業農民培養培訓制度,以縣為主、整體推進、全員覆蓋,確保貧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門致富技能。二是加強外出務工人員勞務技能培訓。充分利用企業和社會的能工巧匠,加強外出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和勞務品牌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含量和生活質量。三是加強“兩后生”職業培訓。組織和引導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職業院校參加學歷教育或技能培訓,從源頭上提高新生勞動力創業就業能力。達到“培養一個青年、掌握一門技術、落實一份工作、致富一個家庭”的目的。
鎖定貧困畢業生,實施“精準就業”。讓貧困家庭孩子穩定就業,融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的有效辦法。建立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機制,將其列入重點幫扶對象。一是建立貧困家庭大學生實名制信息庫。摸清核準貧困家庭大學生家庭背景、學業情況和就業創業意向,開辟綠色通道,開展“一對一”就業援助,幫助他們實現有質量的就業。二是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和推薦。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中職學校要加強校企合作,開發適合性優質就業崗位,優先推薦和幫助貧困家庭畢業生實現有保障的就業;高等學校和相關部門要在各類就業招聘活動中,給予重點推薦和幫助,力爭畢業的貧困家庭子女都能就業。三是落實有關優惠政策。對高校畢業后服義務兵役、到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的貧困家庭畢業生,建立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制度;對回鄉自主創業的貧困家庭畢業生,按規定享受小額擔保貼息政策;對家庭特別困難、就業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行救濟性“托底”安置。確保所有貧困家庭大學畢業生就業或創業,達到“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戰略規劃研究室)
(責任編輯 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