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

黑龍江、遼寧、福建等多地相繼啟動高招報名工作,明確了隨遷子女的高考報名標準。就地高考目前面臨兩大難點,一是相對發達的城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多有顧慮,擔心教育資源再分配傷及自身利益,而所在地居民也擔心隨遷子女就地高考會攤薄錄取機會;二是久治不愈的“高考移民”頑疾也在侵蝕著教育公平。就地高考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就地高考的根源在于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資源分布差異。從這個層面來說,加快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逐漸縮小各地區教育資源的差距,乃是治本之策。而深入推進高考改革,改變“一考定終生”制度并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應當是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白靖利(據新華社,有刪改)

日前,教育部通報了云南保山施甸縣草率撤并擺榔鄉民族中學,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事件,要求各地高度重視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問題,嚴格撤并條件,規范撤并程序,強化督促檢查。普及義務教育,使每一個孩子有學上,是教育公平的底線。為此,義務教育確立了免費、免試、就近入學等基本原則。只有就近,才能方便低齡孩子上學,這是義務教育以兒童為本的公益性價值的具體體現。應當看到,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學生的減少和學校規模的縮小是一大趨勢。伴隨學齡人口的變化,農村學校布局不是不能調整;要制止的是“盲目撤并”和“強行撤并”,即不尊重客觀現實和群眾意愿,去撤并那些還有實際需求、可以繼續辦下去的學校。應當根據生源變化情況科學規劃,將學校分為永久性或過渡性來區別對待,而不宜一刀切。
——楊東平(據《光明日報》,有刪改)

“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日前這一新規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雖然義務教育強調政府責任,但并非由政府完全包辦,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一樣,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樣,“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也不意味著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完全等同于公辦學校進行管理。如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可以按辦學成本收費,擁有比公辦學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因此,為促進民辦教育穩定健康發展,一方面,針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差異化扶持政策需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兩者的不同監管要求有待進一步明確,以便為民辦學校的“自主選擇”和“順利過渡”提供切實保障。
——汪明(據《中國教育報》,有刪改)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成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點。有研究者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知識’的建構+建構方法的軟件化+方法選擇的數據庫化+資源的電子化”,核心是教育而非互聯網技術。如果把多媒體授課、“微課”的制作和傳播當作教育信息化或者是“互聯網+教育”都是不妥的,因為這并沒有給教育本身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互聯網+教育”意在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教育變革,互聯網思維是“互聯、互動、多元和建構”,每個人都是互聯網的主體,也都是創造者和傳播者。“互聯網+教育”需要更多人主動積極參與,每個人是都教育的主體,最大的動力依然來自教師和學生,技術僅僅提供了一種便利而已。
——蔣永紅(據中國教育新聞網,有刪改)
(責任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