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
后知后覺的我,是因為一位臺灣朋友在吃飯時一直聚精會神在刷一個叫“帝吧中央集團軍”的群組,邊看還邊笑得花枝亂顫,才意識到“來勢洶洶”的“帝吧遠征軍”竟也進入了普通臺灣人的臉書生活。
而所謂的“中國網民號召攻占臺灣Facebook粉絲頁”,雖然開始得劍拔弩張,卻也“不打不相識”,“網絡圣戰” 經過幾天發酵,儼然已經變成意外歡樂的“兩岸網絡交流”,有媒體也透過現象看本質直指:“真的是戰爭嗎?才沒那么一回事。”
在兩岸網友大戰中“賣萌”,是從三立娛樂新聞的臉書開始。三立娛樂的臉書小編,對不太熟悉臉書頁面分布、跑錯戰場的大陸網友,極盡賣萌之能事——任何話題都好,從茶葉蛋到周子瑜到中國領土,避免所有尖銳交鋒,一概撒嬌賣萌軟回應。有大陸網友疑惑這三立娛樂怎么跟隔壁的三立新聞那么不同,臉書小編馬上回答“因為愛”……根本是化戾氣為祥和的境界。而這種“萌即是正義”也成了“大戰”當晚最大亮點。
“大戰”很快就在各種惡搞、誤擊(兩岸網民先后搞錯戰場)、和種種因為彼此不了解而帶來的歡樂誤會中“和理非非”地落幕了,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暴民戰場,大陸網民翻墻帶過去的貼圖比謾罵多,曉之以理比情緒發泄多,臺灣網民的回應也是平和得好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于是馬上有評論者出來點評——大家彼此相安無事是因為真正的對話根本沒有出現,結論是:一場政治戲謔,海峽兩岸各表各話,各自狂歡,溝通無效。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或許只能說這樣的論者首先根本就不了解兩岸年輕人的對話方式,更不了解兩岸的90后究竟在關心什么。其次則是太過高估政治的價值,又太過輕忽生活的力量。
如果你在臉書加入幾個諸如“帝吧出征FB互助團結小組”、“帝吧大軍根據地”、“帝吧中央集團軍”的群組,就會理解為何我那臺灣友人刷這些頁面刷得樂不思蜀、吃個飯都三心二意。“帝吧遠征”之后,更多“遠征者”不只在墻外留下了一時口水,也在臉書上建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群組,而有趣的是,不少臺灣鄉民也加入進這些群組。于是互相攻擊很快變成互相發問,大家彼此用“陸陸”與“灣灣”相稱,統獨的話題也迅速沒了熱度,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好奇——而且大多是由臺灣鄉民提出的。
于是你會看到“灣灣”有那么多的問題想問“陸陸”,既有那些刻板乃至陳舊的印象:“陸陸的公廁真的沒有門?”“陸陸仇日?”“陸陸一點都不屑資本主義?“陸陸崇拜哪個政治偶像?”也有對大陸的純粹好奇:“三峽大壩遷移后的民眾安置做得怎么樣?”“臺灣有省籍情結,大陸不同省份之間有心結嗎?”
而更多的還是針對大陸流行文化與生活細節所提出的具體問題:“聽說大陸坐捷運前包包要過X光機,是真的嗎?”“有人可以告訴我為什么康熙來了會在大陸這么火紅嗎?”“那英在中國好聲音拿了那么多次冠軍導師,到底是內定還是真的靠實力?”每條問題下面都有幾十上百的回應,而千奇百怪的問題也很快轉到了吃喝玩樂的輕松層面:“大陸到底哪里比較好玩?”“大陸人上網都玩些什么?”還有更事無巨細求“陸陸”建議的“灣灣”來問年薪35萬人民幣的BMW車商經理級職位在長沙是不是合理?當地物價如何?
會有這么多的疑問,是因為不了解,也是因為少有機會能真正直接地去面對與了解對方。
臺灣人本質好客,而臺灣年輕人也對臺灣以外的生活充滿好奇。不過從純語言層面,大概沒有哪個地區比中國大陸對他們來說更無障礙溝通的了。臺灣不夠國際化,除了重大事件,新聞節目幾乎不報島外新聞,而臺灣人英文普普通通,性格又偏被動,因而鮮少會大規模地、集體地、踴躍主動地去和“非我族類”交流生活細節。也所以才有這么多最簡單的、基本的、接近事實層面的對大陸的好奇。
當他們所得到的答案與想象并不一致時,大陸在他們心目中的輪廓,也在被勾畫得更趨真確。
而大陸網民當然也會在群組里問“你們這次為什么沒有讓國民黨上臺?”于是就會有“鄉民”給“陸陸”從“二二八”講起,解釋“中國”這塊招牌在臺灣其實是被國民黨砸掉的,一路講到今天的王如玄軍宅案是怎樣讓老兵的票根本投不下去——而假如沒有“帝吧遠征”所延伸出的后續交流,這其間來龍去脈又能被幾個大陸年輕人所了解與在意?
一來二去,發過美食、雪景、和兩岸的各種家鄉地標之后,也當然少不了萌萌的對話,群組里很快出現了“聯誼”傾向,各種“陸陸”和“灣灣”互相求結識、求旅行貼士甚至求交友的和諧場面,讓人簡直快忘了這些群組的初衷是“圣戰”,各種私聊也應運而生。
這就是一場“網絡大戰”所牽引出的兩岸網民間的真實交流。這些網民的共同特點是年輕,很多加入“帝吧”相關臉書群組的臺灣年輕鄉民,在真實生活中從沒和大陸人打過交道,他們對大陸的理解和看法,來自國民黨來自民進黨、來自過往的教育來自網絡,但都不是來自對岸的同齡人親口去講。而更重要的是,臺灣年輕人也好,大陸年輕人也好,年輕人在網絡上和在生活現實里最關心的都根本不是政治,而是生活本身,是衣食住行,是好吃的好玩的,是自由行攻略、彼此的熱播劇集、網絡潮語、各種有趣的梗和交換表情包,而根本就不是什么兩岸到底會不會打起來。
兩岸的老人們談國共歷史情仇家恨,中年人們談經濟談生意談投資,而年輕人們“短兵相見”時會去談的,其實總會回歸日常生活。只有生活是真實的,生活的生猛與活潑,足以把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彼此,帶進同一個可以對話和溝通的語境之下。而從對方生活、居住的社會去激發互相了解的想望,也是最溫和、最能被彼此接受的開始。
互相了解與溝通是一切的前提。引用一位“灣灣”在“帝吧中央集團軍”臉書群組內的發言,大概也能代表部分臺灣鄉民的心聲——
“其實你們真的不用這么擔心臺獨,重點在我們其實都不夠了解對方。對你們來說理所當然,對我們卻是天方夜談,為什么不先互相了解溝通后再談呢?
支付寶好像很方便不過第一次聽到,土地都是政府的為啥還會有釘子戶?……這對我們也是聞所未聞。其實我們這邊你說要一下就回歸,我們也擔心啊,擔心自己的財產擔心生活,你們覺得理所當然,那是那邊政令倡導我們也從來沒聽過,就連茶葉蛋的笑話也是你們說我們才知道。
獨立統一我們談不上,做好國民交流,互相了解才是我們唯一做得到的。也才有辦法在生活中告訴身邊的人,不然一下臺巴子,一下426(即為“死阿陸”,“死大陸人”的諧音)。不覺得我們很多誤會嗎?做好交流就好,其他讓習大大跟小英他們去談。”
“大戰”就這樣偃旗息鼓,以攻擊之名行交流之實,還能間或賣萌撒嬌結識一下新朋友,去臺灣臉書茬架都如此愉快。不過如果深夜發美食圖算是惡意報復的話,“陸陸”跟“灣灣”的戰爭大概還會在各路“帝吧”臉書群組內一路延燒。
摘編自騰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