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這個衙門,最早引入了西方的養老金制度。
近年來,有這樣一種說法,流傳甚廣:“英國人赫德控制下的晚清中國海關基本上杜絕了貪腐,是大清帝國唯一沒有貪污腐敗的衙門。”中國海關被洋人控制,武力上輸給人家,已是一重屈辱;洋人控制的海關,還成了中國唯一沒有貪腐的衙門,文明上輸給人家,可就是第二重更徹底的屈辱了。
那么,中國海關,到底是不是大清帝國唯一沒有貪污腐敗的衙門呢?
洋人執掌中國海關,在當時確有廉潔的好口碑,連反對者都不否認
可以這樣講:自洋人于1860年取得管理權,直到民國,中國海關確實長期保持著一種清廉的傳統。
征稅成效,是最直接的證據。讓洋人來管理中國海關,無疑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但這大權,本是清廷當年為籌集賠款,主動交出。交出的原因,就是覺得洋人更清廉。具體執行此事的總理衙門大臣文祥,主動對英國代表威妥瑪說:“中國人不行,因為顯然他們都不按照實征數目呈報”,在聘用洋人管理海關之前,關稅是“承包”給地方的,地方只管繳足中央的定額,定額之外橫征暴斂的數額,從來無人知曉。時人估計,中央拿到的定額,不到地方實際橫征暴斂總額的十分之一。而在洋人入主海關之后,雖然降低了稅率,砍掉了大量不合理稅目,關稅收入卻迅速躍居中央財政收入第二位。至1910年,年稅收值總額已高達3450余萬兩海關銀。而在1861年時,不過區區500萬兩。顯然,這種收入激增,與機構廉潔化關系甚大。
當時的社會輿論,也相當認可海關的廉潔風氣。外部輿論和內部華員,都對洋人的管理不吝贊嘆。如1933年《申報月刊》刊文抨擊海關歧視華員,卻也承認:“海關為客卿管理之最大成績,即稅收確實奉公,人員廉潔自持,幾鮮營私舞弊之惡習。”
此外,海關檔案也可佐證。據官方統計,自1854年至1870年,內班職員181名,有81人因考核不合格而去職,其中涉及貪腐者,僅1人而已。簡而言之,自晚清到民國,洋人管理下的中國海關,在廉潔方面,確實有著異乎尋常的好口碑。
從人性本惡出發,英國人赫德設計了一套貪腐成本特別高的機制
這種廉潔的好口碑,是由英國人赫德,在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的半個多世紀(1861-1908)里實現的。赫德維系中國海關廉潔的辦法,說白了,其實不過兩條:獨立的監察機制和人性化的薪酬福利體系。
獨立的監察機制。有這么幾層內容:第一,整個海關是獨立王國,與腐敗的清廷官場徹底隔離。總稅務司赫德向清帝國高層直接匯報,海關內部只聽赫德之命。各海關的主要管理職位,也都由洋人擔任,不用華人。理由之一,是洋人不怕地方官的干預和施壓。第二,海關內部引入了獨立的監察體系。赫德拋棄了傳統的中式記帳法,引入了英國當時最先進的會計、審計、統計制度,這套制度,在英國也還只實行了10年左右。這個制度引進來之后,在海關內部做假賬,就變得很困難了。第三,海關外部,對關稅收入垂涎三尺的清廷權力部門(如各省督撫)、列強在華使領館(按條約,海關部分收入需用來償還對列強的賠款),都對海關虎視眈眈。1900年之后,民族主義興起,民間輿論將洋人掌控中國海關視為恥辱,也時刻盯著海關有無丑聞。這些都可以算作獨立的外部監督力量。
人性化的薪酬福利體系。也有三層內容:第一,引入了非常細致的考核制度。以年終考績為例,僅“品行”一欄,就分了“才能、誠信、機敏、勤勉、服從、指揮能力、智力、干練、能否得人尊敬、性情、禮貌”等項。各海關主管調換頻繁,而考績表嚴禁留底。若有主管不如實填寫,總稅務司署只須參照其他主管歷年的考核情形,即可發現端倪。考績優異者將獲得1-6個月不等的額外薪金。第二,擬定了合理的職級晉升制度。海關職位級別很多。職級晉升,以資歷為主要參照標準(另有兩成空缺供擇優提拔),與薪酬密切相關;服務到一定年限,還將獲得額外的年薪。如此,員工可以清晰地預期自己的收入和職業前景。第三,高薪酬和豐厚的養老金。海關職員的薪俸水平,自晚清到民國,可以說是政府機關當中最高的,至少是同級別政府職員薪俸的兩倍以上。非但如此,赫德還引入了中國最早的養老金制度。這是一筆非常豐厚的報酬,但與職員的操守直接掛鉤,若被發現有瀆職、貪污行為,將被開除,養老金一分也拿不到。這種高薪,使海關經費占到了海關稅收的10%左右(同期英美各國約為4-5%)。
赫德曾經對總理衙門大臣文祥解釋:自己之所以這樣設計廉潔機制,是因為他不相信中國人所說的“人性本善”。他覺得人性本惡,所以有必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職員貪腐的風險和成本。
這套機制管住了海關,但管不住赫德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很多文章和著作,談到近代中國海關的廉潔,都會提到赫德本人的操守,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海關的廉潔機制,對赫德的約束力很有限——他是海關的最高權力。內部,監察不到他;外部,清廷也沒有監察他的專業能力。事實上,作為廉潔機制的打造者,赫德與他的親信秘書金登干,在掌管中國海關期間是否清廉,存在質疑的聲音。有學者發現,1878年赫德去巴黎出差和度假,委托金登干找了一棟帶花園的洋房,半年租金高達5萬法郎,相當于清政府駐倫敦使館1年零7個月的房租。金登干有故意抬高房價,從中拿回扣的嫌疑。金登干在中國海關任職期間,也曾違規收取數額巨大的傭金,且致信赫德商議“如何用公事方式花費掉”。至于赫德,有資料稱他在中國工作期間積攢了100萬英鎊的資產,年收入在10-17萬兩白銀之間,已遠超出了他的工資收入,“這么大的數字不貪污是掙不來的”。
不過,這種質疑也存在漏洞。金登干違規收取傭金一事,始于1875年,至1877年赫德給金登干回信表示“我從來不贊成接受傭金的主張。……因此,我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打算過一些時日再處理,想清楚了,再正式指示你要這樣辦還是那樣辦。”到1879年8月,赫德再次致信金登干:“關于由你從阿姆斯特朗接受的傭金數額……一齊加起來,總共4356鎊6便士……這是中國政府的財產。今天我已把這宗交易向直隸總督李鴻章報告,而且寄給他一張收回4365鎊6便士5先令,即等于17460上海兩的支票。”這是赫德對金登干“傭金事件”的最終處理。
所以,赫德究竟有沒有貪腐,還很難驟下定論。不過,若把赫德、金登干撇開,他治下的海關,卻仍可算當時最廉潔的衙門,這當然是制度的力量。可惜的是,在面對洋人們提出的刷新吏治、懲治貪腐的建議時,恭親王的回應一律是:“如果我們有一百個赫德,我們就采納。”顯然,恭親王完全搞錯了方向——不要說一百個赫德,就是一萬個赫德也靠不住;靠得住的,是他帶來的那套廉潔機制。
綜上,說海關是“大清帝國唯一沒有貪污腐敗的衙門”,似嫌夸大。說它是中國近代最廉潔的衙門,可能要更恰如其分一些。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短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