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A道路啥子問題?滾石擋了?我代表全縣人民謝謝滾石;泥石流了?我代表全縣人民謝謝泥石流;公路坍陷了?我代表全縣人民謝謝公路坍陷。
這次見領導車隊,因道路問題,要繞道另一村去搞調研,兄弟我所以有點歡天喜地,乃是領導這次調研,能摸些真情況,聽些真實話,從而把真問題帶上廟堂去,從而把真政策下發田間來,這不是值得廣大人民群眾高興的事?
盛服公訪,基本上撈不到實情;微服私訪,才可見著真章。朱熹當領導,蠻喜歡微服的,他每次要訪貧問苦,準備工作有做有不做的,做的是,確定調研主題,提出調研方案;不做的是,不安排調研線路,不挑選群眾演員,“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朱熹車隊進發,行進半途,朱熹突然叫停,就到這村“采覽異言”。兄弟你緊張吧?“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有問題都暴露眼下,這是壞事嗎?是好事,郡縣官吏再也不敢哄領導了,既干事又干凈了,“凡丁錢、和買、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從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久之計。”
你情況不熟悉,你剛來這工作不久,領導會罵你嗎?不會,你盡管放心讓領導去尋問題,找漏洞。說句蠻自私的話:領導見了前任存在懶政、濫政與亂政,這正不是兄弟你出成績之處?嗯,于公于私,你都要贊成、擁護“領導提出就到該村調研”。
我知道兄弟擔心所在,你是擔心領導問你這村基本情況,你答不上話來,一問三不知。這擔心是沒必要的。白骨精三戲唐僧,變戲法,要來吃唐僧肉,孫悟空只曉得舞金箍棒,亂打一氣,結果吃了唐僧的緊箍咒。后來孫悟空學乖了,他有次跟領導唐僧去某國,也是彩排過的,“只聽得鼓樂喧天,隨聞得異香撲鼻”;后來這國出漏子了,后宮混進了玉兔精,孫悟空舉棒要打,玉兔精跑了,不曉得去向了。
“原來那妖精敗了陣,到此山,鉆入窩中,將門兒使石塊堵塞,虛怯怯藏隱不出。”孫悟空撓了撓腦殼,有辦法了,請土地爺嘛。“捻著訣,念動真言,喚出那山中土地、山神審問”,審問道,“這山叫什么山?此處有多少妖精?從實說來,饒你罪過。”三五兩下,孫悟空把這里的情況,都了然于胸,全掌握在心了。兄弟你初來這村,不明情況,你馬上微信一下問你鄉鎮:這村誰是村長,誰最能說會道?待領導跟你進了村,他們便來向領導匯報了。兄弟你揀熟悉的人與事,偶爾插幾句話,領導就以為你對這村,好熟悉了的——說來,領導來這里搞真調研,還真不用你插多少嘴的。
兄弟你插話裝熟,臉上沒出汗心里出汗吧。這也是一次警醒。朱熹走馬上任南康,機關干部鑼鼓帶來了,鮮花帶來了,列隊歡迎的小學生帶來了,賓館里迎賓小姐帶來了,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朱熹臉上陽光明媚?錯了,該帶來的沒帶來,不該帶來的卻帶來了。朱熹面對迎接官員們,虎著臉問:南康志帶來了沒?官員們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都答不上來。“未視事首詢圖志”。領導任職一地,諸事且放下,了解與掌握鄉情、縣情,是上任第一事。
朱熹“下馬伊始問志書”這故事,毛澤東是常常引用的。毛澤東每到一地,不要你鮮花,不要你鑼鼓,不用你迎送隊伍,他第一要的是地方志——尚未上馬,老人家先問志了。這是說,兄弟你剛來,不悉地情,可做借口,但也可不用這借口。兄弟你走馬上任,你得下馬觀志;不但要書里觀志,更要村里觀風;不但枕邊要放一本干部花名冊,更要腳上穿一雙膠鞋。如此,則領導要來調研,隨他去哪地方,你都能如數家珍,讓領導吃驚:這人得提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