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惠淵
朝鮮戰爭停火后,朝鮮半島上原本統一的國家被劃分成意識形態不同的兩個國家,時至今日已經有60年了。如今,媒體所描繪的韓國形象更接近于現在“韓流”文化中展示的,其核心是奢侈消費、資本主義和文化產業,以及其所倚靠的科技。人們從這一形象中很難體會到這個分裂國家所處的困境,然而,如果更多地從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一探究竟,還是能尋找到很多線索,讓人們了解一直被民族分裂所困擾的現實。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打算向讀者介紹1971年出生的攝影師盧純澤(Noh Suntag),來討論和反思紀實攝影在韓國社會和民族分裂的現實之間可以做些什么。這個韓國攝影師通過自己的照片和話語向外界介紹韓國社會因民族分裂而造成的社會現實,他也是首位獲得“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年度杰出藝術家獎”的攝影師。他總在試圖探討朝鮮戰爭對當今韓國社會生活的影響,總是站在最激烈的社會辯論和激烈的政治分歧場景之下,用影像表達自己鮮明的政治觀點,以吸引公眾關注這些無休止的爭論,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
1997年,盧純澤成為獨立在線雜志《我的新聞》(Oh My News)的一名記者,由此正式開始職業生涯。200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攝影書《分裂氣息(1997~2004)》Smells like the divis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1997~2004),這本書囊括了從他第一天做記者到當時所拍攝的所有照片,也式宣告他要作為一名獨立攝影師,發出自己的聲音。他的作品反映出分裂的影響已經滲透到韓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敏銳觀察,他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這種分裂的氣質,轉化為照片,和一種獨特的語言,這種藝術加工方式體現在他的所有作品中。
盧純澤說:“有些事情,照片可以對其產生影響,而有一些卻不能。不過,用照片來改變世界即使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什么世界是這樣的。”
《怪球》(the strAnge ball)系列(2004~2007)
盧純澤的作品《怪球》講述了一個關于位于京畿道平澤市的巨大怪球,以及大球附近的人們的生活故事。平澤市靠近首爾,那里聳立著一個高達30米的“怪球”,這個怪球其實是一個“雷達天線罩”,一種安裝了雷達的圓頂建筑,放置在烏山美軍基地。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戰爭中進行探測和采集信息,由于怪球巨大的體積和白色的外表讓它在這一帶非常顯眼。而這里的人們每天都在怪球旁邊耕種土地。
盧純澤拍攝于2005年的一張照片為我們展示出這樣一副圖景:由于一個美軍基地要從首爾遷來此處,所以世代在此居住的農民將被趕出家園。這個地區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片痛苦和悲傷的地方,居民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天線罩不僅是政治和軍事設施,它也代表了朝鮮和美國之間的軍事關系,同時在那些不知道它真正用途的村民眼中也是此地的地標。
盧純澤曾在這里租下一個廢棄的工作室以便拍攝當地的情況和當地人的生活,他開始用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記錄下了天線罩這一歷史見證。他將天線罩的影像,諷刺性地與各種不同場景相關聯。比如,他把大白球模擬成森林上空升起的月亮,或是用鏟車挖斗去挖起白球。
在這組作品中,盧純澤脫離了紀實攝影的人道主義傳統,使讀者陷入他所構建的語境中。他還鼓勵人們通過這種新的紀錄形式來獨立觀察,像游戲似的讓觀者尋找圖片中的大球。而當我們觀看他的照片,就會陷入思考:原來現實是如此可笑。
《紅房子》(Red House)系列(2005~2007)
在盧純澤的第三次個展《紅房子》中更明顯地表現出民族主義和戰爭記憶所造成的各種社會現實。
《紅房子》系列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朝鮮在朝鮮”(North Korea in North Korea),內容為朝鮮自豪的全民藝術體操彩色照片。體操的背景翻板,全是由人手動操作,幾萬人一齊舉出翻板,形成統一的圖片和標語,可媲美電子大屏幕。這宏大的集體協作既代表了極權主義,也凸顯了堅強的意志。如果不考慮意識形態問題,每個人都會被阿里郎團體體操所創造出來的強烈視覺效果和宏大場面所吸引。然而,在放大的照片里,細節又充分揭示出這一切不過是虛假的“鬧劇”。人們通過盧純澤的照片,看到在有序的背后是那些躲在板后的個人,他們也會低頭發呆、慌張無序。
第二部分“給予與索取”(Give&Take)展示了那些來朝鮮的游客們的狀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格外受到關注,當地還會有人監視哪些人在拍照;此外,這一部分還包括一些“希望被記住”的朝鮮人民形象。第三部分是“朝鮮在韓國”(North Korea in South Korea),盧純澤搜索和記錄了在韓國出現的朝鮮符號,包括令人厭惡和充滿暴力的象征性事件。
雖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拍攝地點不同(一個在朝鮮一個在韓國),很多照片卻出奇的相似。因此,盧純澤認為,北方和南方是彼此的鏡像,始終禁錮在“你是我的鏡子,我也不否認我和你一樣”的關系中,他說:“我們在既盲又聾地面對某些方面的現實,這都源于快速變化著南北關系。”他向我們展現了“曾經強大的意識形態和歷史記憶是現實產生的根源。”
《國家急救》(State of Emergency)系列
(1997~2008)
“權力和對權力的恐懼”這一主題曾以隱喻性的方式在《奇怪的球》中表現過,又以紀實的形式通過《國家急救》系列再次表現出來。該系列作品首次亮相于他在德國斯圖加特的一次個展中,隨后又在西班牙、漢堡和以色列等地畫廊和博物館巡展過。其內容是“國家機器”如何在烏山美軍地基鎮壓反對人群,和當地人發生肢體沖突的過程。一方面,當這些照片在新聞媒體上刊發時,因其所展示的不平等而極具社會批判性;另一方面,又因為它所展示的近乎不真實的圖景和獨特的盧純澤風格,而具有驚人的藝術效果。
《遺忘機器》(Forgetting Machines)系列
(2006~2012)
在《遺忘機器》系列中,“國家權力”的主題繼續以“政治記憶”的方式進行探討。在這組作品中,盧純澤用后期處理的方式再次創作了1980年發生的“光州民主化運動”所留下的老照片。那些老照片記錄了為民主而不幸喪生街頭的人們。
“光州事件”是韓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編者注:1979年10月,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遇害身亡,老百姓盼望著由民選總統實現民主政治,但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了“肅軍政變”,繼續實行獨裁統治。不久,民主人士要求全斗煥下臺,1980年4月中旬,韓國多地爆發了工人及學生示威抗議活動,5月16日光州市也有3萬名學生與市民開始游行示威,全斗煥政府下令戒嚴,戒嚴軍隊包圍光州,與學生發生沖突,隨后沖突愈演愈烈,光州市民和軍隊形成武裝對峙,最終示威遭到鎮壓,154人死亡,70余人下落不明,4000多人受傷和遭到逮捕。)
經過六年的努力,盧純澤嘗試還原“光州事件”當時的場景,追尋這場事件所殘留的記憶,包括媒體所描述的光州事件、政客們口中的光州事件,以及其后果和影響。然而,創造記憶的過程,也必然是一個撥開重重迷霧,去偽存真的過程。歷史中的勝利者會改寫歷史,從而形成一個正式的書面記憶,而失敗者支離破碎的回憶只屬于他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照片扮演了雙重角色,既可以讓人們記住,也會讓人們忘記這段歷史。通過照片我們獲得的是一個經過編輯的新記憶,經過篩選的過去依照某種標準被重建和重述了。
為了說明這一點,盧純澤將光州事件犧牲者的頭像放在墓碑上,然后記錄肖像在日曬雨淋下逐漸衰落和崩解的過程。雖然那些光州事件死難者已被政府正式承認為“國家民主化運動的貢獻者”,但隨著他們被歷史所遺忘,也就再一次失去了生命,就像其肖像的解體一樣。盧純澤呼吁社會銘記他們,讓他們的“社會生命”延續下去。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應該凝視著這些支離破碎的肖像,正視那些逐漸淡忘的記憶。
《尋找丟失的熱水瓶》(In search of lost therm-
os bottles)系列(2010~2012)
2012年,盧純澤《尋找丟失的熱水瓶》系列作品以朝鮮延坪島炮擊事件為藍本,通過照片和由日記組成的書籍展示了島上生活由于此次炮擊事件而造成的變化。(編者注:延坪島位于南北朝鮮的海洋分界點上,2010年11月23日,韓國在年度例行軍事演習中發射數十枚炮彈后,朝鮮隨即炮擊韓國的延坪島炮兵陣地,韓國亦還擊了80多炮,雙方開始進行互射。朝鮮發射的炮彈共計170余枚,其中60枚命中延坪島。)
然而,他并沒有簡單地記錄整個事件的實際情況,而是從一個政客在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后接受采訪入手。這個政客對一個燃燒的熱水瓶大驚小怪,并堅信這是一枚朝鮮發射的導彈。盧純澤追蹤政客的進一步行動,同時繼續追蹤燃燒的熱水瓶的蹤跡。對于韓國人而言,這本書非常獨特,它既有嚴肅的思考,也讓人發笑。這是一種新形喜劇,會讓你哭,繼而笑,然后又會痛苦,最后獲得超脫。盧純澤所制作的這出喜劇,描畫那些企圖利用分裂事實為自己造勢但最終失敗的人,最終一覽無余的展示了韓國當下的社會現實。
《尋找丟失的熱水瓶》系列被出版成書的同時,也被作為一個裝置藝術進行展示。
《日歷中的分裂》(Bundan-inCale-
ndar)系列(2010, 2013)
這一次,盧純澤把自己日記變成日歷。在日歷上,他用紅筆寫下所有的“歷史上的今天”發生過的有關半島分裂的事件。紅色的字體象征重要性,既有警告意味,也隱喻分裂。在日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人因為間諜活動或違反“反共產主義”的法律被逮捕,還有一些事情,如社會改革、神秘死亡,鎮壓和暴力事件等也被記錄下來。 這個日歷在提醒韓國人,“我們的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國家分裂狀態的影響,處處有危險,天天有混亂。”它也是一個紀念牌,提醒人們這些事件不應該輕易地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