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南






拿到福布賴特·漢弗萊獎學金,前往美國馬里蘭學習之前,韓萌在北京的《新京報》做過十多年的攝影記者。四川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嘯地震、山東新汶礦難、湖南株洲槍殺法官案等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都有她的身影。
作為報道攝影師,地理上的位移并沒有中斷韓萌的創作。
2014年,韓萌在美國西北部華人稀少的地區生活了4個月。身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對女性來說格外強烈,“我很容易和別人交朋友,有各種膚色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我們經常一起郊游、聚會、夜聊,但是孤獨感也會特別強,經常想家,意識到‘家’是和出生的土地相關,包括相關的血緣、味覺?!?/p>
偶然的機會,韓萌接觸到幾個和她一樣面孔的中國女孩,并了解到她們來自中國,被美國家庭收養,在白人社區長大。韓萌想起自己曾經在國內造訪過的孤兒院,那里有因“重男輕女”而被遺棄的女孩,也有因天生殘疾而被父母拋棄的孩子。
中國有10萬孤兒分布在全國各個福利院,同時,遵循海牙國際公約,中國允許17個國家可以從福利院收養孤兒。因此其中一些孩子有可能會被國外家庭收養,并在海外長大。
韓萌想知道如今擁有“美好的玩具和家園”的收養兒童在新環境是怎樣的感受。他們有被孤立嗎?他們感到孤獨嗎?他們想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嗎?這些人對“家”的認識是怎樣的?又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她想用一到兩年時間長期跟蹤并記錄下這個群體的故事,于是便有了《何處是我家》拍攝項目。
韓萌自述:
在美學習的第一個月興奮期之后,巨大的孤獨感就一直清晰地印在我心里。我有很多朋友,經常一起爬山郊游聚會,但是孤獨感和寂寞感始終特別強烈。我一直問自己,這是為什么?
在一次朋友聚會時,我遇到幾個中國面孔的女孩。我對她們很好奇,經過聊天得知,她們是曾經被遺棄在中國的孤兒院或者福利院里,后來被美國家庭收養的孩子。
我既興奮又驚喜。我似乎有點明白,我和她們之間有著某種莫名的聯系——雖然她們不懂中文,她們看的動畫片我根本看不懂,她們在一群白人孩子中長大,但是,她們的生命始于中國。只是,她們和中國母親血脈只相通10個月,命運卻讓她們去往另一處。
中國政府允許世界上17個國家收養中國兒童,所有國際收養都遵守海牙國際公約。
我想知道她們的故事,有沒有和我一樣,在白人社區里生活時常會覺得孤獨?遠離自己出生地,怎么定義自己?會不會想念中國?
從記者身份出發,我還想知道她們:為什么會在這里?在美國的生活怎么樣?對中國的福利院還有沒有記憶?對中國的態度是怎樣的?
做記者10年,我很少看到這樣的人群在美國的故事。我帶著非常多的好奇和疑問開始了調查。
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各種各樣,有的父母分別是白人和黑人,有的由單親媽媽撫養,也有的是同性戀收養;有自己生孩子后繼續收養的,也有沒有自己的孩子、只有被收養的中國孩子的;有家庭在白人社區的,也有家庭在多元文化社區的,等等。通過這群孩子,我也想觀察美國文化下的多元家庭。
剛開始時,我和大多數中國讀者一樣,懷著某種“感激之情”尋找這些美國家庭。這種感情也是這組照片發表之后,90%以上網友的反應。一方面,從中國讀者角度來看,感謝外國人的愛心,的確合理,畢竟他們收養中國福利院的孩子們,讓他們有了更好的物質生活、更好的教育和更多可能的未來。
另一方面,對我個人來說,我莫名地感覺到這些孩子的生活,并不是中國讀者從表面看到、想象中的那樣。
他們是否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他們要面對種族歧視,因為亞裔在美國仍然是少數族群,亞裔文化仍然是亞文化。
他們怎么面對親生父母拋棄這個事實?遠離出生地和家鄉,他們認為的家是哪里?他們中的很多人想回到中國,尋找親生父母,但不懂中文怎么和親生父母交流?很多人找不到父母,他們又該如何面對?
隨著接觸的家庭越來越多,我發現這些孩子背負的問題的確很多。在這個項目中,我想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他們能分享面對自己時的困惑和疑問。同時也想要讓中國人了解美國收養兒童的生活,與他們的過去有什么不同。
在報道中看到,這組作品的體量非常大,從最開始你選出的170張到刪減后的100張,再到最后的25張,你拍攝了多少個孩子?
最開始,我在網絡上對這個項目進行宣傳,第一個給予回應的人是謝麗爾·吳(Cheryl Wu,音譯)的母親。她是第二代華裔移民,工作是照顧殘疾兒童。因此她想要從中國的福利院收養一個孩子。吳小姐收養的中國女兒來自江西省。她還給我介紹了一個收養兒童家庭的網絡。在一年內,我拍攝了20個家庭,共35個孩子。
拍攝這個項目的起因是什么?
好奇。他們曾經是棄兒,來自中國的孤兒院、福利院。我想知道他們在美國如何長大。在和自己完全不一樣面孔的家庭成員們間長大,他們怎么獲得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也是我關心的。
有沒有哪個孩子或者哪些孩子特別牽動你的心?最感動的部分是哪些?
我可以叫出每個我遇到的孩子的名字,記得他們和我講述的故事。每個人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最感動的是,有的孩子們仍然對當時拋棄他們的父母心懷感激。
項目由哪些部分組成,看到你還收集了這35個孩子在孤兒院時的照片。
整個項目包括文字(數據、收養流程)、照片、視頻三部分。
這個項目完成用時多久?執行起來,和你以前在新京報做攝影記者時的工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這個項目不是連續完成的,是我在訪學期間,利用課余和實習時間完成的,邊上課、邊實習、邊工作,同時完成這個項目。就采訪來說,從進入第一個家庭到最后一個家庭,一共持續了12個月。與攝影記者工作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個人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和語言環境中進行拍攝。
現在,你回國后的生活是怎樣的?
正常的生活,和以前一樣。
這個項目還會繼續嗎?2016年有什么新打算?
會繼續。打算多陪父母,和朋友多聚會,少玩手機、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