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6-03-03/ 第07版面/深度報道 /作者:本報赴老撾特派記者 馬晴燕
“在老撾,‘中水電’有50多人,在首都萬象有十來人,其他人都遠在山區的項目工地上。”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CWE)老撾經理部的辦公樓,即將離任的李凱總經理一面與繼任者劉立民辦交接,一面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著公司情況。記者近日采訪東南亞國家時,常聽到日本企業在當地如何細心,如何“接地氣”,其實,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企在海外的工作也日趨精細,中水電便是很好的“教學案例”。
中水電非常注重與當地百姓的溝通。據李凱介紹:在老撾建設水電站的同時,他們還修路、修橋、修學校;對工程可能對當地生態形成影響的村莊,會事先做調查;對規劃中被水庫淹沒的地方,對百姓進行一次性賠償。李凱說:“在建南立1-2水電站時,我們在每個移民身上花了差不多2萬美元,比老撾政府提出的賠償水平還要高。”南立1-2水電站工程是中企在老撾承建的首個水電站工程,已吸收當地四五百人就業,另外吸收越南裔勞工百余人。較高技術工種的當地勞工一個月能賺800美元,小工的工資也有200美元,普遍大幅高于當地收入。
2012年底,項目建設需要一個小村子搬遷。全村不到60人,沒有通電,只有一條小土路通往村外。一開始村民不愿意搬,中水電第一次去村里時注意到那里的孩子生病卻無藥醫治,且村民平均壽命也不高,等第二次去時他們就帶了一個由4名醫生組成的衛生隊,給村民挨個兒檢查身體,免費發藥,很快就打消了村民心中的疑慮。公司給村民建了移民新村,還與老撾的農業專家簽為期3年的扶貧合同,幫新移民開荒,指導他們養蠶和種植經濟作物。
老撾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印象里中國對老撾的援助項目很多,但劉立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我們公司在老撾的項目沒有一個是援助性質的,自從1997年我進公司之后,公司就沒有過對外援建項目。”據李凱講,一些中方員工長期扎在偏遠的項目工地上,生活很艱苦。7年前他們剛到老撾川壙省開發電站時,當地物資極其短缺,買肉、買菜、買生活用品都很難。好在各種投資在當地接踵而來。李凱笑著說:“剛開始時候,當地沒什么投資,我們是第一家。現在來川壙投資的人越來越多,當地的面貌起了很大變化,生活已經很便利,再也不用擔心買不到肉了。”
項目給老撾人帶來不少實惠,那么水電站的效益如何呢?據李凱介紹,南立1-2水電站去年已收回所有投資。不僅如此,這個兼顧當地社會效益的民生項目為中水電贏得老撾政府和民眾的信任,公司在老撾的第二個水電項目“南椰2”及其他幾個大型項目也順利開工。在老撾中資企業負責人看來,“一帶一路”讓中老合作更加緊密。一般來說,在老撾投資的中國國企成績比民企要好,主要是因為國企容易得到銀行融資。隨著多家中國的銀行跟隨“一帶一路”的大船到老撾拓展市場,這對在老撾發展的民企尤其是一個好消息。李凱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老撾電力發展的潛力還很大,即將開工的中老鐵路將是一條全電氣化鐵路,老撾想以此成為“東南亞的蓄電池”?!?/p>
環球時報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