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工業革命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衣食住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森林銳減、資源短缺、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臭氧層耗損、全球氣候變化、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各種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及其子孫的生存和地球的命運。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形勢,人類開始進行嚴肅的思考。回顧歷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書、三次會議。“三本書”是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著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三次會”是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和2002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人類經過這一系列思考得出的結論是:為了人類的根本利益,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我們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擁有量比世界人均資源擁有量少很多,資源短缺是我們的軟肋,國內資源供需存在著巨大的缺口。中國自然環境先天不足,發展過快又造成了環境污染,老債新賬疊加共存。水污染、大氣污染嚴重,垃圾排放量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屢禁不絕,環境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中國更迫切需要實現發展模式的改變。
黨的十七大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更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5月24日指出:“決不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此,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中國走向可持續發展未來的保障,也將是人類走向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是艱辛的、曲折的,需要世界上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國該如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下面將逐步介紹在此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西方學者早在20世紀的后期就指出,減小總環境影響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生態效率。根據環境影響控制方程式,即I=PAT(I指對環境的影響;P指人口;A指人均GDP;T指單位GDP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可以看出,要減小總環境影響,必須減少單位GDP所產生的影響,做法就是要提高生態效率。1997年,卡諾勒斯宣言指出“要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把資源、能源和其他物質的效率提高10倍”。1995年,德國厄恩斯特·馮·魏茨察克的作品《Factor4》,副標題為“一半的資源消耗,創造雙倍的財富”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效率需提高4倍的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取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利用環境影響控制方程,可得知為了在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中國生產效率需要提高9倍。我們的目標是在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則可能增加至15億,為2000年的1.15倍,而假設我們期望資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減少50%,那么,我國生態效率必須比2000年提高至少9倍。
中國需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生態效率,控制消費需求,同時杜絕浪費,以減少資源開采,并且回收利用廢物,真正做到減物質化。這種新發展的模式就是循環經濟,也可稱為綠色經濟都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從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節約資源以及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實施成效,以及中國1980—2000年的能源利用情況來看,中國今天的發展有必要也有能力實現生態效率提高9倍的目標,在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從而使得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完全協調起來。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城鎮化也易帶來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等弊病。為了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生產、消費、規劃建設、天然生態系統保護、文化教育以及法制與政策管理等領域進行生態規劃與設計,從而實現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第一是生產領域,應大力提倡在生產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黨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應該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包括綠色制造、綠色化學、工業生態學、清潔能源等,這些也都可以包含在循環經濟中。綠色制造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為手段,將廢棄機械的零部件應能重新使用在新機器上,對環境的污染與采用全新材料制造產品相比顯著降低。綠色化學從原子水平上預防污染,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品以及化學過程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工業生態學具有許多新的理念,比如產業共生代謝,產品生命周期的全分析,以及開發城市礦產等。在這些新理念推動下,中國的許多工業園區需要生態化。各個企業都需做到全面的清潔生產,廢物交換利用,物質和能量的梯級利用以及基礎設施的共享。能源生產和利用則要求節約能源的使用,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傳統能源的清潔使用和綜合利用,同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另外,生態農業的建設也十分重要。生態農業提倡采用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采用精準農藥施用、生態防護等技術減少農藥用量;推廣沼氣發酵技術既減少污染源,又提供清潔能源;采用濕地攔截面源污染的排放,減少對農田附近各類水體的污染。
第二是消費領域,消費具有下游效應與彈性效應兩個特征。下游效應是指消費處于物質代謝過程的最下游,如果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品消耗,就會在系統上游增加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數千倍的資源投入。彈性效應則是指提高生產效率的效果往往會被消費數量的增加所抵消,例如,由于汽車能源利用率提高所減少的耗油量,會由于汽車擁有量的增加而被抵消。因此,為了節約資源,必須改變消費模式。“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使用節水產品、節能汽車、節能省地住宅,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抑制不合理消費,推行政府綠色采購等。也許有人會擔心,限制消費是否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觀點是由于對綠色消費缺乏全面的理解,控制數量的消費并不意味著降低消費的質量。縮小城鄉差距、減少貧困人口、建成小康社會必將使人民的消費能力大大增加,但是要倡導合理的消費而不能浪費。要反對鋪張浪費的飲食模式,反對大吃大喝,公款宴請,應該以營養結構合理的食物代替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堅決不吃珍禽異獸,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注意提高貧困人群的飲食水平和營養水平。另外,高爾夫球也不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娛樂方式,因為它消費的人群少,但建高爾夫球場卻占用大片土地、浪費大量水資源、使用化肥農藥造成污染,應該明令禁止新建這類場地。
第三是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讓生活更美好,建設生態城市,就要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時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為指導。要合理控制住房規模,不應該一味追求面積大而造成空間浪費;應建設以公共交通為主的交通模式,提倡自行車、步行等健康的交通模式,對于非公共交通的出行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約束限制,從而抑制對于小汽車的不理智消費;公共建筑特別是政府辦公樓、城市廣場,不應該追求大、洋、闊,更應該反對那些耗費資源、占據土地而沒有實用價值的所謂形象工程、標志工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也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一是針對城市垃圾問題,應建設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利用和妥善處理系統,大力開發這些“城市礦產”;二是針對城市供水排水設施,要進一步優化水循環體系,保障水資源供應、飲用水安全和水污染防治,并進一步開發利用再生水資源及廢水中的能源和肥源。。
第四是保護天然生態系統領域,目前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大片的天然生態系統,如森林、濕地、河湖、草地等受到極大破壞,這是不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依水而建、有林圍繞的城鎮是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山、有水、有綠地、有樹木、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小城鎮,比高樓大廈密布、道路交通擁堵、空氣質量低劣的大城市更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五是宣傳教育領域,要大力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也要以各種方式進行社會教育,包括媒體宣傳、文藝傳播等渠道以及綠色非政府組織的活動等。
第六是法制與政策管理領域,要加強法制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相關法律;要加強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改變唯GDP至上的觀念和做法。要正確認識GDP的數量和質量,在關注GDP增長速率時,必須分析資源利用率及GDP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從而促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把資源消耗、環境質量、生態保護的指標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是改變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文件提到:要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新風尚。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終將使中國更富強,地球更美好。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可持續發展不是夢!
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2.131
本文節選自錢易院士2015年10月10日晚在同濟大學“可持續智能城鎮化”通識課2015年秋第四講(暨第127期可持續發展沙龍系列研討課)的講課內容。
錢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