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二十中學校)
淺談音樂課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的運用
劉海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二十中學校)
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內(nèi)在情感的語言外化,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音樂是表達感情最好的途徑之一,也最容易喚起聆聽者的內(nèi)在情感,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入音樂環(huán)節(jié),有利于開展情境教學,這一方法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
新課導入是否能做到先聲奪人,直接關(guān)系到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旨在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課堂前挑選一些與新課內(nèi)容相關(guān)的音樂來播放,可以很快地在課堂前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以便課堂開始后學生能夠迅速進入狀態(tài),更好地學習新課。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播放《三國演義》片首曲,把學生帶入詞作的境界中,抓住這個情境導入新課,有利于學生對詞作的理解,易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講《邊城》時,先聽黃磊演唱并朗誦《等等等等》,欣賞屏幕上的畫面,由與課文相關(guān)的畫面導入新課,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進30年前偏僻的山城。
用音樂導入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明確目標,在開始播放前,要讓學生知道目的是什么,讓他們?nèi)ンw會其中的旋律,體會其中的情感活動,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聽。其次,適時引導,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音樂的意境,教師可以為歌曲加上獨白,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第三,承上啟下,教師應該讓學生有個過渡,提前設(shè)計好提問的問題,在音樂播放完時,要順利地過渡到新課教學上去,使學生一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音樂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配上音樂來朗讀,可以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盡快進入作品;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選擇音樂時,應注意樂曲的內(nèi)容、風格和意境要與課文內(nèi)容相協(xié)調(diào)。喜劇性的內(nèi)容應選擇歡快的樂曲,而悲傷的內(nèi)容應選擇低沉哀婉的樂曲。如,朗讀《黃河頌》和《長江之歌》時,可以配《黃河頌》和《長江之歌》;朗讀《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可以配《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讀課文《難忘寄園情》末段和《周總理,你在哪里》時,可以配《紅樓夢》中的樂曲《葬花吟》和劉天華創(chuàng)作的哀樂《病中吟》。這種配樂朗讀的形式,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我與地壇》這篇散文主要是作者對人生深沉的思索,語言的深沉綿密和思想的深邃是本文的特點,這造成了學生對本文理解上的障礙。教學時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誦讀,將音樂與誦讀結(jié)合起來,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很快地進入音樂的意境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在朗讀配樂上的選擇方面,應該選用一些不太流行的,偏門一些的,學生沒聽過的,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不會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
歌詞是教師進行語法知識教學的寶貴素材。大多數(shù)歌詞的語言凝煉、優(yōu)美,挑選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在教學時巧妙運用。語文教材中的字詞句訓練題,絕大多數(shù)的范例是學生學過的,學生做起來感覺較枯燥。如果教師不用書中現(xiàn)成的例句而以歌詞中的詞句為例來進行教學,可增添語言訓練的鮮活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能提高語言的感受力和運用能力。如,教形聲字的認讀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某些歌手演唱的歌曲中找讀錯的字音,如《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中“白發(fā)漁樵渚上”之句,其中“樵”字應讀“qiáo”,而楊洪基卻唱成“jiāo”,《但愿人長久》中“低綺戶”之句,其中“綺”字應讀“qǐ”,而鄧麗君卻唱成“yǐ”。此外還可以對歌詞中的病句、句型等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語文的運用能力。
對于那些加上曲譜就可以唱出來的詞、曲、散文,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演唱一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從探索性的教學實踐中得出,給語言加上旋律,語言就變成了音樂;把音樂的旋律拿掉,音樂就變成了語言,在語文課堂上引入音樂,可以讓學生受到音樂與文學的雙重熏陶,陶冶學生的情操。而有些單單從文字語言上難以理解的作品,在導入音樂環(huán)節(jié)后,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達文學作品里所蘊含的情感蘊意,兩者相輔相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孫鵬.負情境教學法構(gòu)想[J].職業(yè),2011(3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