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征
“望聞問切”四診法,作為中醫鮮明的診療手段,在呵護寶寶健康成長和診療寶寶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多父母在帶寶寶尋求中醫治療和調理的過程中,也會對中醫的診療方法產生好奇,中醫是如何給寶寶看病的呢?下面,我們將結合寶寶的身體特點和中醫特色“四診法”進行簡單介紹。
望診
1.望面色:
正常寶寶的面色紅潤。如果出現面色偏白,多提示寶寶有寒證或者虛證。偏紅,多提示寶寶有熱。偏黃,多提示寶寶脾虛或著體內有濕邪。偏青,多提示寶寶有寒證,或存在某些部位的疼痛,或體內有瘀阻的情況,或者是受了驚嚇。偏黑,多提示寶寶體內有寒證、疼痛、瘀阻或水液在體內異常停聚的現象。
同時在中醫里,“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醫生會根據不同部位結合面色的異常來推斷病情。
2.望舌:
正常寶寶的舌頭柔軟,顏色淡紅、潤澤,運動自如,有干濕適中的薄苔。
舌體:如果發現寶寶的舌體比較胖大,周邊齒痕較多,多考慮為脾腎陽虛,或者有痰濕留在體內。如果寶寶常常用舌舔口唇,導致口唇邊發紅或脫皮、發癢,多是因為脾經有熱。如果舌頭顏色淡白,多考慮存在血虛。舌紅,舌苔卻很少,多考慮體內有虛火。
舌苔:如果舌苔偏白,多提示體內有寒象。舌苔偏黃提示體內有熱象。舌苔又黃又膩,考慮體內有濕熱。舌苔厚膩,同時不愛吃飯、肚子脹或者便秘,多考慮食積。此外,如果出現不正常的舌苔顏色,要詢問父母在就診前是不是給寶寶吃了什么帶顏色的食物或者藥物。

此處圖中文字,粘膜要寫成黏膜!
3.看指紋:
看指紋時,要固定住寶寶的食指,用拇指將寶寶的食指從指尖向手腕的方向輕輕推幾次,觀察指紋的顯露位置。

正常寶寶的指紋大多顏色淡紫,部位不超過風關以上(如圖所示)。如果指紋浮顯露,很明顯就能觀察到,提示病邪多在肌表;若指紋不容易觀察到,提示疾病在體內。指紋顏色鮮紅明顯,多是感受風寒;色偏紫紅,提示體內有郁熱;色偏青紫,提示體內有瘀和熱。如果寶寶指紋推的時候感覺澀澀的,不流暢,多提示體內有實邪。指紋顯露的部位越靠近指尖,提示病情越重。

聞診
1.聽聲音:
主要是聽寶寶的哭聲、呼吸聲、咳嗽聲是否有力以及聲音的特點來判斷疾病。
一般來說,寶寶哭聲洪亮、清亮為正常或病情較輕;哭聲微弱無力或者尖銳多為病重。對于呼吸聲而言,正常寶寶呼吸均勻調和。如果聽到哮鳴音提示有哮喘;如果突發嗆咳,面青,要考慮是否是異物堵塞氣道。通過咳嗽的聲音、是否有痰、痰的顏色以及是否容易咳出來等情況來綜合判斷疾病的情況、性質。
2.聞氣味:
通過聞寶寶口中的氣味、嘔吐物及大小便的氣味來判斷疾病,例如:寶寶口臭,多提示肺胃中有積熱或者傷食;大便酸腐臭穢,多是因為傷食。
問診
因寶寶語言發育尚弱,不能自主客觀表述病情,此項常需由寶寶父母或照顧寶寶日常生活者回答。因此,帶寶寶就診于中醫醫生時,最好由寶寶父母或和寶寶日常照顧者陪同,以方便問診真實,更好地綜合判斷病情。問診常包括以下幾點:
1.有無發熱:
如有發熱,包括發熱時間、持續時間、最高溫度。當寶寶發熱體溫在38.5℃左右,一般主張先物理降溫,如溫水浴,或將醫用酒精稀釋至30%~40%擦拭腋下和腹股溝處,幫助機體降溫。多給寶寶喂溫開水,或以果汁、淡糖水代替。當體溫超過38.5℃,一般建議寶寶口服退熱藥,常見的有美林、泰諾滴劑。喂服退熱藥會增加出汗,故應及時給寶寶喂水。父母應注意避免一次性喂水過多,要多次適量,以免增加寶寶機體的負擔。
2.出汗情況:
如有出汗,包括出汗的量、部位以及時間等。寶寶出汗時應及時擦干汗漬;出汗過多時注意及時更換衣物。寶寶出汗的常見部位有頭部、頸部、胸背部等。汗出時間包括晚上和白天,一般認為晚上盜汗偏氣陰虛,白天出汗多偏氣陽虛。有部分寶寶汗的顏色偏黃,大多因為脾弱生濕。
3.大小便情況:
包括大小便的次數、性狀、顏色等。寶寶大便幾日不解,臍周可觸及結塊,一般可認為是便秘。寶寶一天中大便的次數明顯增多,且水分多,可認為是腹瀉。觀察寶寶大便性質和顏色,如有飲食不節,大便可見夾雜不消化物;如體內有熱,大便常臭穢;如風寒外感傷及腸胃,常為稀水樣便或如蛋花狀。
4.飲食:
主要包括寶寶有無偏食、挑食和最近飲食量是否有變化。主要辨識疾病與脾胃運化功能之間的關系。寶寶不善于表達,哭鬧和飲食量改變為其主要表達方式。
5.睡眠:
睡眠的時間、睡眠的質量等。如患有佝僂病的寶寶,會出現夜間哭吵、盜汗等。
小知識:為什么稱兒科為啞科?
兒科自古被稱為“啞科”,因寶寶常不能自主訴說病情。尤其是0~3歲寶寶,常由家屬代訴,可能就會出現遺漏癥狀,或家屬觀察到的狀況與寶寶本身感受到的癥狀不一致的現象。因此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和耐心細致的觀察。
切診
1.脈診:
3歲以下的寶寶,用看指紋代替脈診。3歲以上的寶寶,中醫常以食指或拇指按壓寶寶寸口部進行切脈。寶寶脈象不如成人復雜,常見如浮、沉、數、有力和無力。
2.按診:
主要包括囟門、頸腋、胸腹、四肢和皮膚。寶寶因其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具有其特有的生理標志;同時外邪侵襲,身體反應變化快。按診前,需搓手使雙手產生熱度,以免直接接觸寶寶肌膚時引起寶寶不愉快的反應;以指腹按診,動作要輕柔,避免指甲戳傷寶寶皮膚。
按囟門:寶寶前囟門一般在出生后12~18個月閉合,后囟門一般在2~4個月閉合。如超過生理年齡而囟門未閉,常表示寶寶有發育遲緩可能。常見原因有先天不足,或后天補鈣和飲食添加不適宜。如囟門在生理年齡前閉合,或出現隆起,考慮寶寶是否有補鈣超量,或邪熱內擾,熱盛生風,致囟門緊張隆凸。
按頸腋:淋巴作為機體的免疫系統,當寶寶生病時,表現為腫大,或熱或痛。頸下和腋下屬淋巴分布部位,正常淋巴一般不能觸及。按診主要是辨識是否有明顯淋巴腫大,腫大的粒數,是否有疼痛,是散在還是成串分布。
按胸腹:主要觀察是否有骨骼生長異常和心臟跳動異常。如長時間缺鈣的寶寶可能肋骨外翻;咳喘或發熱的寶寶,心率會較正常增快;便秘的寶寶常可在其臍部左側觸及小硬塊,多為糞塊未及時排除,內積成塊所致。
按四肢:寶寶因疾病或調養不周,容易造成手腳發涼,或手足心易出汗。手足心熱,常見原因為食積發熱,日常護理應注重寶寶飲食健康。寶寶高熱時,如出現四肢冰涼,常提示熱邪已深入內。
按皮膚:寶寶主要通過皮膚排泄汗液,輔助機體水液代謝。機體水液排出過多,如嘔吐、腹瀉等,會導致皮膚水分含量減少,皮膚彈性減弱或皮膚少澤干燥。當機體臟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謝不利潴留會導致皮膚腫脹。
特別提醒
中醫四診療法普遍應用于中醫臨床,具有其發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父母可以了解相關診法知識,增強對寶寶身體的觀察和認識,幫助醫生了解更詳細的癥狀和病情。但不能一味片面苛求,更不能以經驗辨識寶寶身體情況和疾病發展情況而自主用藥,以免耽誤寶寶病情,發生嚴重后果。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的中醫醫師指導下進行正確的疾病診治。
作者簡介: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醫兒科專業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師從多位名醫,崇尚中醫經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診療優勢。
擅長治療:兒童咳喘、扁桃體炎、肺炎、厭食、多動癥、抽動癥、癲癇、性早熟等。
門診時間:
周三全天,周五上午,周六下午 (上海市中醫醫院總院:芷江中路274號)
周五下午(石門路門診部兒科:石門一路67弄1乙)
特需門診:周六上午(上海市中醫醫院總院:芷江中路2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