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6-03-04/ 第13版面/文化·教育 /作者:本報特約撰稿人 薩蘇

“今天的天氣很晴,洗衣服應該容易干吧?”“那也要看洗什么,明天又要下雨了,太厚的衣服怕來不及干。”“可不是,但孩子的外套不洗又不行,她上學要用啊。”“有小孩就是辛苦,要不問問洗衣店?”……這明顯是兩個日本家庭主婦常見的談話,只不過,如果發生在京都大學石黑教授的實驗室門口,那說話人的身份就有點可疑了——因為這里是以研究仿真機器人著稱的機構,制造出來的男男女女幾乎可以亂真。有一次,一個中國留學生代表團想參觀這個實驗室,筆者的妻子幫忙去聯系,便這樣和一名坐在門口凳子上的太太閑聊了5分鐘。直到此人開始重復話題才發現情況不對。結果不言而喻,對方原來是一臺智能機器人。“她”一直坐在那兒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這種仿真人的行走功能尚不過關,走起路來如同跳大神,很容易露餡。坐在那兒,就蒙你沒商量了。
盡管日本和美國都屬于機器人科研領域的大國,但兩國的機器人文化卻大相徑庭。在美國提到機器人,想到的基本是《變形金剛》里的鋼鐵怪物,或者《星球大戰》里的球形萌寵。而在日本,機器人最經典的形象是鐵臂阿童木,還有如今連皮膚紋理都極精細的仿真人。這大概是東西方文化不同導致的差異:美國人對于機械的功能性有種特殊偏愛,這是近代工業文明留下的影響。而在東方,還是與人的外觀更接近的孫悟空更受歡迎。歸根到底,同樣面對機器人,西方人更注重“機器”,而東方人更重視“人”。文明是各擅勝場的,不能說誰更好、誰更差。放一輛汽車和一個美女在那里讓人挑,估計美國人會喜歡用扳子松緊螺絲、升級發動機的感覺,而日本人會夢想帶上美女浪跡天涯。
談到日本的機器人,中國人同樣多會想到鐵臂阿童木。這個十萬馬力的“原子小金剛”,人氣完全跨越國境。盡管阿童木在屏幕上播出已經是40年前的事情,但在它的故鄉,人們談到小家伙依然津津樂道。兵庫縣的寶冢市是阿童木創作者手冢治蟲的故鄉。筆者在參觀這座紀念館時,看到服務員在和一名美國游客聊阿童木,原來這個美國人也是追星一族。他分析說,阿童木的威力是十萬馬力加鐵拳。打個比方,一架戰斗機就有十多萬馬力,如果給一個中世紀攻城槌(古代攻城機械)裝上這樣一臺發動機,就是一個阿童木啦(美國人對機器人的構思果然簡單直接)。
日本服務員則表示更喜歡《鐵臂阿童木》里那個神經質的科學家“茶水博士”。其實,“茶水”這個看似好笑的名字在日本另有說法。東京地鐵有一站就叫做“茶水”,當地是大學區。而動畫片中設定一個“茶水博士”,對中國人來說就像是出現一個“中關村教授”一樣,有著特定的潛臺詞。值得一提的是,茶水一帶最著名的學校叫“茶水女子大學”,而前不久新聞里報道的日本小皇子悠仁就讀的學校,正是這所大學的附屬小學。
在日本,總有不少由機器人引出的有趣話題,但筆者的妻子自從去過石黑實驗室后就有些不愿意談。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該實驗室有個測試數據,表明擁有正常智商及情商的人,和仿真機器人聊上1分多鐘后能發現它的異樣。而她居然聊了5分鐘才發現不對……這太傷自尊了啊!▲
環球時報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