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劉浩小學(226155) 戴雪琴
提高農村小學中年級數學作業質量的研究
江蘇海門市劉浩小學(226155) 戴雪琴
中年級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關鍵階段,從三年級開始,數學學科教學難度明顯增加,教師必須抓好課堂學習效果和課后作業質量。課后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有助于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因此,提高作業質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農村小學小學中年級課后作業質量
從中年級開始,作業難度明顯增加,學生易出現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而農村小學教師自主分析學生作業問題的意識普遍較差,因此,必須探究提高農村小學中年級數學作業質量的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課后作業的目的是鞏固課堂知識和檢驗學習效果,如果作業量和作業難度過大,不僅不能發揮出作業應有的作用,還會給學生造成負擔,引發厭學情緒。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設計出少而精的課后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作業態度。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這一節的重點是讓學生會按角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作業可以這樣布置,讓學生試著用彩色紙剪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每個角的度數并標在每個角上,再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并寫在每條邊上。這個作業使學生加深了對各類型三角形特征的理解和記憶,兼顧了重點和難點。又如,在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后,教師可以留三道計算題“220×3=?224× 5=?220×5=?”和三道判斷題“(1)乘數末尾有1個0,得數末尾也只有1個0。(2)乘數末尾有1個0,就在得數末尾添一個0。(3)乘數末尾沒有0,得數末尾就沒有0。”通過簡單的六道習題,學生對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法有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
1.設計童趣型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課后作業。如,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教師可以設計作業題目“小雪家養了48只鴿子,每個籠子放4只,問一共需要多少個籠子?”類似有關飼養動物的題目比較貼近生活,符合童趣,易于激發學生思考。
2.設計實踐型作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努力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可以布置“猜硬幣”的游戲作業,要求學生與父母一起共同完成,讓學生在玩中應用和鞏固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的魅力。
3.設計探究型作業,鼓勵學生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如,教學“認識三角形”時,有一個知識點是“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不具有穩定性”,教師可以布置探究型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檢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并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設計應用了這一原理。以下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一篇日記:“我先找來一些木條和釘子分別做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我試著拉動四邊形的一邊,它立刻變成了菱形,再往回推又變成四邊形。再用同樣的力拉三角形的一條邊,卻一點也沒有變形。看來,三角形還真是比四邊形穩定!我又約了好朋友到街上找一找哪些東西是設計成三角形的。我們發現屋子的房頂、墻上掛空調的支架、電線桿的拉線、蓋大樓的塔吊、菜地里的籬笆都運用了三角形的設計……”通過這篇日記,不難看出探究性的作業對提高農村小學生數學作業的完成質量以及激發學習熱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自主參與的理念指導下,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編寫作業題,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當下達作業設計這一任務時,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而且設計的作業遠比教師布置的作業要豐富得多。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后,有學生設計了一組開放性題目“(1)用2個三角形拼成1個三角形,拼成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2)用2個三角形拼成1個四邊形,拼成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3)畫一畫,算一算,用3個三角形拼成1個五邊形,用4個三角形拼成1個六邊形,拼成圖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度?(4)仔細觀察,想一想計算多邊形的內角和有什么規律?(5)用發現的多邊形內角和計算規律,算出七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對于完成自編的作業,學生不僅樂意,而且很投入,作業質量高。
總之,課后作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立足于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優化作業量、突出重難點、多元化設計布置作業,并深入分析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使用能激勵學生的批改方式,以此提升作業質量。
(責編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2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