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市景范學校(225700) 陸 萍
自編應用題,提升綜合能力
江蘇興化市景范學校(225700) 陸萍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要題型,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編應用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能力培養目標。
小學數學自編應用題綜合能力
應用題中融入了真實情境,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注重對應用題中的生活情境進行解讀,只關注學生的解題結果,致使數學應用題不能發揮應有的教學作用。讓學生自編應用題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同時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有創造的欲望。讓學生通過大量做題目來學習數學,顯然是不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也違背了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我將一部分教學時間交給學生支配,讓學生自己編寫應用題,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通過講授讓學生清楚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和運算方法后,我指著算式“22÷5=4……2”問:“你們能將這道計算式改編成應用題嗎?”學生聽說要讓他們自己編寫應用題,頓時感覺很興奮。然后我進一步引導:“你們可以通過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來編寫應用題?!睂W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研究,基本都完成了編寫應用題的任務。有的學生改編的題目為:將22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每人分到幾個蘋果?還剩幾個蘋果?有的學生編寫出來的題目為:有22名學生坐車去春游,每輛車坐5人,一共需要多少輛車?學生改編的題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如邏輯不合理、描述不準確,但是在改編的過程中,學生都積極開動了腦筋,提出了不少新點子,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深入。
小學數學的習題基本上都是一題一解的,學生長期練習只有唯一解的題目會形成慣性思維,認為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解,從而束縛了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有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讓學生改編應用題,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發現問題的多面性,無形之中可以拓展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如教學“一本科技書13.5元,一本故事書比一本科技書貴0.8元,那么一本故事書多少錢?”這道應用題時,我這樣引導學生:“你們能不能將這道應用題改編成新的應用題呢?”然后我讓學生進行討論研究,自主改編應用題。學生改編的題目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將這道題改編成“一本科技書13.5元,一本故事書比一本故事書貴0.8元,那么買一本科技書和一本故事書總共要多少錢?”,有的學生改編成“一本故事書14.3元,一本科技書比一本故事書便宜0.8元,買兩本科技書要多少錢?”,有的則改成“小明買了一本故事書和一本科技書,總共花了27.8元,一本科技書是13.5元,那么一本故事書多少錢?”。這三道應用題從不同角度對原題進行了改造,都是改編得非常優秀的。我將這些改編得較好的題目通過多媒體向全班學生展示,學生將自己的題目和他人的題目進行比較,發現應用題改編還可以有如此多的形式,從而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發散思維能力。
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編出很多數學應用題,一道原題也可以被學生們改編成許多應用題。改編完成后,讓學生做一做自己設計的題目,讓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多方面的練習。練習過程中,學生還能對自己編寫的問題進行反思:“我編的應用題是否合理?我還可以編寫出哪些應用題?”學生通過編應用題和解應用題,形成了自我反思的能力。
如教學“升和毫升”時,我將一瓶2升的牛奶放在講臺上,要求學生根據這個情境自編應用題。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有的這樣編:“我一頓喝一瓶2升的牛奶,十頓一共喝了多少升牛奶?”其他學生聽到這個題目都笑了起來。這個題目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符合實際生活,因為小學生一次性不可能喝完2升牛奶,所以這個題目并不是一個符合實際的題目。通過展示和討論,這個學生也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主動要求將這個題目重新改編,重新改編過的題目為:“我一頓喝200毫升牛奶,一瓶2升的牛奶夠我喝幾頓?”修改之后的應用題不僅更符合生活實際,而且將毫升和升這兩個單位都放在同一道題目中,豐富了教學內容。學生在編寫、試做和修改應用題的過程中積極反思,自我反思能力有所提高,養成了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
總之,讓學生自編應用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師應利用生活情境、實物、原題等引導學生進行自編應用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責編吳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