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6-03-05/ 第07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王傳寶
深圳市委書記日前表示,深圳準備填海55平方公里,陸地整備50平方公里左右,以拓展發展空間。這一消息出來后立即引發關注。按道理說,填海造地是為突破深圳地域狹小、發展受限的制約,這也是為惠澤當地民眾,可是輿論場中偏偏還是因此出現了“對撞”。
只要了解一下輿論反應,便可發現很多反對意見都有情緒化宣泄的跡象,比如針對填海造地有助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一說,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托辭,是地方政府沒地賣了的另一“歪招”;有的認為既然深圳沒地了,那就應該向周邊地區發展進而帶動其他地方經濟;還有的認為填海會導致生態惡化,如此等等。這些說法,都是站在自身立場或局限于自己的視域,以固化的觀點來推測和想當然,甚至不排除被對于深圳房價過高的不滿情緒所左右。同樣,有些支持者的言論也過于簡單,比如類比日本、荷蘭等國家也都有過填海造地的成功案例,因此深圳當然也可以這樣做。
因某項公共決策而引發激烈輿論反應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發生過。事后來看,很多政策本來可以避免引發輿論震蕩,但結果往往卻是由于人為原因而產生了輿論壓力。這種經驗或者說是教訓,包括深圳在內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或許都應借鑒。如果能夠盡早就相關計劃進行輿論預熱,因勢利導,以專業、客觀的數據來分析和解釋利弊,相關政策或許就能獲得更大范圍的認同和理解。
從另一方面說,在依法行政已成大勢的今天,類似填海造地這樣的重要規劃,不是地方政府拍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如果沒有嚴格的環評,沒有上級有關部門的批準和支持,想干也干不了。深圳市若要實施這一計劃,也少不了要統籌考慮利弊,經過科學論證才下得了決心。
當前,社會輿論尤其是網絡輿論對公共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發生過的類似事件給政府部門的啟示是:事關市民利益的公共決策,不能因為出發點是好的就簡單化處理。為使政策得到更好的推進和實施,政府部門在決策的公開、透明以及程序的科學、規范方面都該做的更為具體和細致,更要能夠虛心和真誠地接受輿論監督,回應輿論關切。謀定而后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要求。當然,在經過充分論證和科學決策、并盡可能取得民眾理解的基礎上,即便存在一些不同意見,相關部門也應大膽堅持、科學施策,切切實實地把相關政策落實得更好。▲(作者是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教授)
環球時報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