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那朵白蘭花
董鳴亭是一個從上海弄堂里走出來的小囡,當歲月把所有在弄堂里長大的孩子,變成風塵仆仆的“過來人”時,她悄悄地把創作的激情放在挖掘上海石庫門文化上。她洞察人性,用一支妙筆,用如詩一般的文字為大家記錄了石庫門中的人和事。
今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記者們來到位于上海圖書館一樓上圖書店,參加作家董鳴亭的新書簽售活動?;顒蝇F場,幾乎都是七八十歲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多是董鳴亭老師的親朋好友與書迷,許多人是不遠千里趕來的。
下午兩點整,董鳴亭老師準時出席。她向我們介紹了“石庫門文化”。她認為這個時代需要回憶,需要和諧,而石庫門就是回憶,就是和諧。她不愿詳細地介紹“石庫門文化”,而希望我們自己去體會。董鳴亭老師把自己在弄堂里生活的喜怒哀樂,將自己的夢想都寫入書中,還在創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寫作時,她覺得自己像元帥一樣,指揮著千軍萬馬——也就是她腦海里的人物——讓他(她)沖鋒陷陣,讓他(她)奮勇殺敵,甚至讓他(她)英勇犧牲。董鳴亭老師說她讀起《上海十八相》或《上海十八樣》,她的母親、她的祖母仿佛再活了一遍,又好似在演一出戲,而她坐在一旁“觀看”,像是一個戲迷。
通過采訪,小記者們了解到許多弄堂里的故事。以前,住在石庫門的各家各戶都不關門,今天你來我家串門,明天我到你家串門,真是“遠親不如近鄰”??!弄堂里的生活和諧而又充滿回憶,而弄堂外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董鳴亭老師更喜歡哪個?她是這樣回答的:“我都喜歡。生活既要往前走,也要有些回憶?!?/p>
董鳴亭老師在我們這個年紀就開始撰寫文章,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的一篇散文發表在了報紙上,頓時聲名鵲起,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許多人說董鳴亭老師寫的文章生動、自然而又親切。畫家要體驗生活,作家也是如此。她為了生動地塑造一位骨瘦如柴婆婆的形象,特地去摸了一個很瘦的女生。董鳴亭老師的寫作素材,都是來自于她的生活閱歷,很好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石庫門的人文風情,勾畫出了充滿溫情的上海弄堂,勾起了許多中老年人童年的回憶。
董鳴亭在她老師的心目中,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她的小學老師回憶起董鳴亭小學時的樣子,自豪地向我們小記者介紹說:那時候的董老師很活躍,上課常常舉手,同學有困難她都樂于幫助,還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她的中學老師說:董鳴亭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孩,當時因她出國到日本留學而一度失去了聯系,正是董鳴亭老師的文章,讓他們師生重逢。
在采訪中,小記者感悟到:想要成為一位好作家,首先,要善于觀察,把握細節;其次,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最后,就是要多寫多讀多練。
文: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五(6)班 邵子婧
《小主人報》上海市長寧區小記者站 供稿
圖:上海市第六師范附屬小學四(2)班 鄭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