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向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產品設計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行業的發展。同時,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我國機械工程有效結合自動化技術,形成新領域的機械電子工程。尤其是虛擬樣機技術,結合了多種領域的先進技術,從而更好地完善產品性能。文章研究了機電一體化產品虛擬樣機協同建模與仿真技術,分析該設計的體系結構及模型庫的構建原理,并提出相關的見解,從而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產品;虛擬樣機;建模與仿真
機電一體化是由機械學和電子學組成的,靈活地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傳感技術以及信息轉換等技術,使其多項技術有效結合,研發出機電一體化設備,從而更好地帶動該技術的發展。其中的虛擬樣機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真實度,更好地代替物理樣機,并有效地推動建模和仿真領域的發展。
1.虛擬樣機技術分析
虛擬樣機技術充分利用建模技術、仿真技術、信息設計以及管理技術,對于機電一體化產品進行全壽命及全結構的設計工作,同時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和管理。隨著我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生產標準的提出,國家對于機械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識在不斷加強,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經濟效益,因此,虛擬樣機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1虛擬樣機概念分析
其定義是指基于計算機技術,有效地代替物理樣機,同時具有標準的真實度。其設計是指代替物理樣機之后,對于候選設計進行有效的評估。其環境是指模型、仿真和仿真物的綜合,將產品的多種結構良好結合,使其完成理論到設計的過渡。該技術會充分利用其環境,對于機電一體化產品進行全方位的建模研究,并利用虛擬和仿真領域的綜合,為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提供不同的見解。同時,虛擬樣機技術與集成化產品的設計是有關系的,是在建立物理樣機之前,利用基于計算機的功能及機械系統,構建數學模型,然后通過仿真分析確定該結構在實際情況下的特征,如外觀、空間結構及動力學等,通過不斷調整,得到最佳的設計計劃。
1.2關鍵技術及需求
虛擬樣機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系統總體技術、集成環境技術、綜合建模技術、協同仿真技術、過程管理技術、虛擬環境仿真及校正技術。對于該技術的設計,不僅需要滿足功能規定的外觀要求,同時還要滿足產品使用環境及操作等條件,是通過對于產品的概念、創新、系統等設計階段,建立數學模型,通過數學模型,對產品進行綜合分析,使其產品在達到規定行為的需求時,還符合產品操作、制造及銷毀等過程的需求。
1.3虛擬樣機技術對于產品的設計方案
首先,明確設計的任務,即產品需節省時間和經濟,同時有效提高質量和效率,然后在再改進產品。流程包括建模、測試、校驗、改正及目的操作。其中,建模主要是指單領域、多領域協同、約束、驅動等模型。測試是虛擬測試機器和環境、測量、方針等過程。校驗是指按照系統的性能,對參數進行敏感性的分析等。改進主要是指細化、迭代、優化。目的操作主要是指方案生成、模板設計等操作。校驗和改進及目的操作之間有著評估分析的聯系,即對于校驗的評估分析,確定結果是否合理,當結果不合理時,就要進行改進環節;當評估分析結果合理時,就可以進行目的操作。
1.4產品虛擬樣機的組成
基于機械控制協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虛擬樣機模型的構成如圖1所示,行為模型由產品子系統組成,且具有層次性等特點。
2.支撐環境分析
2.1產品功能模型
產品的功能主要包括控制、動力、傳感檢測、操作及結構功能。主要由機械、電子和軟件組成,主要劃分為物理和控制系統,其中,物理系統包括驅動、執行等。機電系統中3個系統的關系是,執行系統是指廣義執行機構子系統,控制系統包括信息處理、控制以及傳感檢測子系統。首先,執行系統中驅動元件和執行機構會向傳感子系統發出檢測信號;然后,傳感系統向信息處理子系統發出反饋信號;最后,處理子系統會向執行子系統發送控制信號,從而將這幾種子系統更好地綜合。
2.2設計過程模型
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方案設計過程模型主要包括:功能層,含有機電系統功能的理解、動作、分解以及控制和執行動作子功能;行為層,含有檢測、控制過程和執行動作;結構層,主要含有傳感器、軟件及控制器、執行機構,同時通過機電系統的結合理論,確定系統是否可行,最后通過評估,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其中,仿真模型的分解和組合的流程主要包括系統模型、子模型以及元模型3層,其中系統模型會分解成3個子系統模型,繼續經過多層分解成9個最小模型單元;同時每3個最小模型單元,通過合并成1個最小模型單元,繼續多層組合成子系統模型,再經過組合成系統模型。
3.機電系統主體建模與仿真技術研究
廣義執行元件不僅是驅動元件以及執行結構的綜合,同時也是機電系統的主體。對此,本文主要研究該結構在驅動情況下的運動和動力學特征。
3.1運動學、動力學研究
運動學是根據微動驅動、多自由度以及等、變轉動或移動確定元件,與運動鏈的運動探究及綜合,構建不同的運動學方程,從而進行有效的研究。其中,動力學通過不同系統的動力學方程的建立,在驅動函數基礎上,確定執行構件的運動和動態情況。對于動力學的研究,還會涉及正、逆問題,主要是指根據作用力、力矩,建立相關模型,從而求出運動軌跡。相反,逆問題就是己知運功軌跡求的作用力。
3.2建模方法分析
對于廣義執行機構的建模方法,主要是利用ADAMS為基礎的運動學,或是動力學的建模方式。其中涉及(非)線性代數方程以及積分算法等。
3.3仿真方法
同時利用建模方法的軟件,利用參數化分析法,如參數化點坐標、設計變量、參數運動式、參數表達式等。主要的流程是結合構件、驅動和力進行建模,然后通過,對于生成的結果,即設計是否最優,當結果為是時,會進行仿真結果后處理,并繪制循環目標函數,以及變量之間的關系曲線,輸出仿真動畫并將結果進行列表、分析;當結果為不是最優時,此時需要改變設計的變量值,調整建模,再進行求解器解算,將結果進行分析的循環,直到求解器解算的結果顯示設計是最佳的,同時還可以運用SimMechanics模型的仿真方法進行分析。
4.產品結構控制綜合分析
4.1綜合特性
基于物理模型進行的仿真模型,其中物理模型主要包括協同以及能量與信息耦合的子系統。同時,產品中的執行結構,主要是進行能量的傳換,與物理模型的能量子系統相互對應。而機電系統中結構和控制的綜合,主要體現在時間與時序、空間的協同,以及控制和運動精度的相互性,同時還有結構子系統的可控性,堅持控制器穩定、追蹤以及安全可靠控制的原則,使其控制系統的控制器有效配合。
4.2仿真建模技術分析
建模是為了能量更好地轉換,其中鍵合圖方法是針對于動力學系統,完成能量轉換、儲存以及消耗的結構分卡斤,將不同性能的變量通過能量守恒定律,轉換為共軛變量,即勢、流變量,使其對于這2種類型的變量綜合,完成不同范圍內的模型交互。同時還有多極點建模方法,是將共軛變量進行綜合,使其模型交互成對出現,從而更好地拓展建模領域。而方框圖方法則是利用基礎的控制模塊,將其利用線段進行連接,此時的模塊都是由傳遞函數綜合而成,不僅可以將控制系統進行很好的表達,同時也能輕易地獲得傳遞參數,從而有效的分析系統。
5.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于機電一體化產品虛擬樣機協同建模與仿真技術的分析,掌握了機電系統的產品功能模型,從而合理地分析產品、結構與控制的特征。通過動力學以及運動學的特點、建模仿真技術的分析、以及仿真環境,從而更好地表明其建模方式。借助結構額和控制的協同,總結出具有多功能、多層次的仿真建模方式,從而更好地優化設計方案,積極地促進國家科學技術、科技創新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