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家瑜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桂林生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研究
韋家瑜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蓬勃興起,大大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促進“三農”發展的利好政策措施,多種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現,是現代新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家庭農場的出現也將是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基于此,就廣西桂林市生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對桂林生態家庭農場的發展措施進行探究。
生態家庭農場;種植業;養殖業;桂林市
生態家庭農場就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為經營理念,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生態循環農業產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是一個集生態、高效、和諧、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農業園。
以廣西桂林市登記注冊的生態家庭農場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不同于一般農家樂、農莊、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從調查情況看,桂林市的生態家庭農場發展態勢較好,特征明顯,但與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結合不是很到位。
1.1 主體多元化,產業多樣化
桂林市生態家庭農場的場主主要由致富能手、當地種植大戶、返鄉農民、村干部及承包戶等五類人群構成。主體構成多元化,創辦思維理念個性化,農場的產品也多樣化。經營范圍上,涵蓋蔬菜、有機水稻、家禽水產養殖及特色養殖、經濟苗木花卉和四季水果等傳統優勢產業。其中,種植業類家庭農場,主要涉及蔬菜、水果等產業;養殖業類家庭農場,主要涉及到生豬、牛、羊、家禽和水產等產業;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形式為經濟作物+畜禽,經濟作物+畜禽+水產,經濟作物+苗木花卉+畜禽。桂林市主要生態家庭農場發展概況見表1。
1.2 業務熟練,管理水平較高
在調查的生態家庭農場中,具有高中學歷水平以上的農場主占80%;全部生態家庭農場均有較規范的生產經營規章管理制度以及生產經營臺賬和計劃記錄;全部生態家庭農場均都參加過種養殖和經營管理新技術的培訓;有40%的家庭農場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或高學歷畢業生參與生產經營管理;有50%的農場與農戶簽訂了產購銷合同,大大促進當地生產農戶的積極性和效益性;有50%農場的農副產品與超市及農產品經銷商簽訂了產供銷合同,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競爭力。
1.3 家庭農場+旅游模式凸顯
生態家庭農場場主除了管理好自己農場的生產經營項目之外,還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產業資源,結合自身的發展需要,拓展經營思路,投入相關接待設施設備,完善服務功能,開展生態家庭農場體驗游。調查的10個生態家庭農場中有6個農場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起來,開發一些生態觀光、休閑體驗、農家樂、農事活動體驗等項目,擴大了經營收入的渠道,對促進自己產品的銷售多了渠道和途徑,效益也更好。
2.1 地方政策引導機制缺位,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受制
關于生態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目前桂林市有關單位還沒有出臺相關的認定標準和規范文件,農場主申報生態家庭農場的認定,僅僅通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或到農業局備案即可。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生態家庭農場的概念普遍缺乏認同和認可,概念模糊,甚至有些地方農業部門并未聽說過家庭農場是什么,更不用說生態家庭農場到底是干什么。總體來說,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對家庭農場的發展重視不夠,生態家庭農場的發展受制于政策引導機制的缺失和支持。
2.2 土地流轉困難,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受束
土地流轉是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沒有土地流轉就不會做強做大生態家庭農場,對土地需求較大的種植業類生態家庭農場的發展受制影響更為明顯。在實地調查中發現,土地流轉最大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桂林市各市區、縣區集中連片土地規模少,多為山地丘陵地,涉及村落農戶眾多,集中流轉土地困難;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合同規范難。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留守農村是老人和小孩,簽訂的合同不夠完整,在生產經營中易產生勞動合同糾紛。
2.3 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滯后,生態家庭農場做優受限
生態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需要行業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導扶持?,F代農業需要多樣化發展,生態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桂林生態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想做強做優做大的農場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服務的大力支持,政策的缺位和制度的滯后,沒有給新型的生態家庭農場帶來福利?,F代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平臺的建設和投入沒有很好地給予生態家庭農場的發展帶來實惠,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拓展和銷售、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表1 廣西桂林市主要生態家庭農場發展概況
3.1 科學規劃、政策引領,創新家庭生態農場發展機制
桂林市現有規模種養家庭農場400多家,種類繁多,規模不一,不規范、不完善,缺少長遠規劃,如何將其培育成規范的生態家庭農場,打造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已顯得尤為重要??茖W界定生態家庭農場的定義,制定認證標準,明確準入機制,才能培育健康發展的生態農場。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規劃引導,建立長效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生態家庭農場作為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將其納入“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同時,建立生態家庭農場培育考核機制,并對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表彰獎勵,為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3.2 拓寬投融資渠道,助推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動力
各級政府要設立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拓寬金融投融資渠道,以支持家庭農場興建生產服務設施,對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示范帶動作用強或獲得馳名商標、名牌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的生態家庭農場,重點給予獎勵補助。通過整合項目資源,合理整合財政、農業、國土、水利等部門資源,根據土地集中流轉情況,優先安排有利于生態農庭農場改善生產條件的項目。
3.3 優化服務技術指導,提升生態家庭農場發展實力
加強涉農部門專業人才引進,提升技術人員所占比例,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生態家庭農場臺賬,實行對口部門掛點幫扶,幫助生態家庭農場創建品牌,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發展標準化生產。健全土地流轉網絡,為土地流轉搭建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大力推進城區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鄉鎮集貿市場和農產品直銷店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提高交易能力;積極幫助生態家庭農場采取產銷對接、產品展銷展示等方式,與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企業、學校和餐飲集團等對接,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實現效益最大化。
F324.1
A
1674-7909(2016)27-47-2
桂林旅游學院科研基金重點項目“桂林生態家庭農場旅游發展示范研究”(2013ZD01)。
韋家瑜(197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城鄉規劃、景區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