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劉軍民
怎樣正確使用視聽證據維護個人合法權益?視聽資料也是證據 如何采集最為關鍵
□張兆利 劉軍民
時下,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錄音、錄像等客觀證據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法院的庭審中。說法: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有下列八種: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證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時下,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錄音、錄像等客觀證據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法院的庭審中。假如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發生了糾紛,您知道怎樣使用視聽證據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嗎?請看下面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經人介紹,同為喪偶的石阿姨與張某相識,同居期間一直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一日張某告訴石阿姨說,自己的兒子因購買房屋急需用款。看到“丈夫”著急的樣子,石阿姨當即通過銀行轉賬8萬元給張某,但未出具欠條。不久石、張二人因關系惡化而“分手”,前者在向張某索要當初借款時遭拒。為得到有效證據,石阿姨在“媒人”的陪同下找到張某,將借款的來龍去脈予以“回放”,并再次向其索要借款。談話中,張某承認借款事實,并承諾以后手頭寬裕了一定償還。這些談話過程,被石阿姨用錄音筆完整記錄了下來。事后,石阿姨將張某告上法庭。法院經審理,認定原告提供的錄音資料、證人證言等材料相互印證,系有效證據,依法予以支持。最后在法院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被告10日內償還原告欠款的調解協議。
案例二:薛某因做生意需要向初某借款6萬元,約定借期半年,并出具了借條。誰料,該借條被初某不慎丟失。還款期屆滿后,初某多次催還欠款未果,只得打電話給薛某,在通話中讓對方承認借款尚未歸還的事實,并錄了音。隨后,初某持該電話錄音將薛某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返還借款本息。庭審當天,被告未出庭應訴。法院審理認為,錄音證據中的通話對象是否為被告不能確定,借款何時發生,理由、用途等情況亦未提及,僅憑此無法證明雙方有形成借貸關系的合意,也無法與原告在庭審過程中陳述的借款經過相互印證。最后法庭以原告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說法: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有下列八種: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證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70條同時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三)有其他證據佐證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制件……”可見,錄音資料作為視聽資料的一種形式,是八種訴訟證據之一。在訴訟實踐中,要使視聽證據成為判決依據,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出示的視聽證據清晰完整,符合客觀邏輯;二是視聽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三是有其他證據佐證,且對方未提出反駁或反駁理由不成立。

在訴訟實踐中,要使視聽證據成為判決依據,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出示的視聽證據清晰完整,符合客觀邏輯;二是視聽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三是有其他證據佐證,且對方未提出反駁或反駁理由不成立。
案例一中,在缺少借款協議(借據)這一直接證據的情況下,石阿姨提供了現場錄音、證人證言、銀行轉賬憑證等相關證據,根據上述規定,該錄音沒有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被告亦未就錄音的真實性提出異議,且內容與本案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故法院對該證據予以認定。
案例二中,根據《若干規定》第2條“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的規定,原告僅憑瑕疵明顯的電話錄音為證據,主張雙方存在借貸關系,要求被告歸還借款,在沒有其他證據支持的情況下,顯然證據不足,故法院判決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在訴訟實踐中,要想使視聽資料成為證據并非易事。具體操作上,還必須把握以下六點:一是采集視聽證據的對象必須是債務人或者承擔義務的一方。只有債務人(欠款方)的講話才能對他本人有約束力。實踐中如果被錄音人予以否認,則應及時申請司法鑒定。錄制音頻時,撥打的電話最好是對方在電信部門的實名登記號碼。二是視聽資料內容必須完整反映債權債務過程或者其他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前后應當連接緊密,內容未被篡改、拼接、剪輯或者偽造,具有客觀真實性和連貫性。比如借款糾紛錄音資料,應引導債務人完整說出欠錢的金額、用途等來龍去脈,越具體、越準確越好。三是視聽證據的取得方式應當合法。根據《若干規定》等相關規定,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例如私自在他人住宅安裝竊聽、錄像設備,由此形成的視聽證據會因侵犯公民的住宅權而不被采納。四是視聽資料內容必須反映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即被錄音錄像者必須不是在被威逼、脅迫的情況下進行錄制的。任何通過限制人身自由、綁架、拘禁等手段取得的證據都因手段非法而無效。因此在錄制前應理清思路,梳理出關鍵內容、節點和細節,做到語態友善、心態平和。五是視聽資料應保留原始載體和備份。庭審中,如果對方對證據提出質疑,法庭或者鑒定機構會要求資料提供方出示原始記錄。因此,當事人在對視聽資料進行復制備份的同時,不要將原始記錄刪除,另外建議對錄制的視聽資料整理成書面材料備用。六是可以申請保全證據公證。有些視聽證據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滅失、丟失或被破壞、篡改等,因而失去證明力。這時,可根據《若干規定》“經過公證的證據證明力高于一般證據”的規定,申請公證機構對錄制過程進行公證,以確保視聽證據的合法性和證明力。
(農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