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娟
摘 要:所謂功力、功底、功夫,實質是對藝術家提出的基本要求。技、藝、道三者循環,以技、以藝入道,由道而觀技、觀藝,則技可近乎藝,近乎道。創新者,在繼承之外尚得有新的知識元素介入,方可臻此境。
關鍵詞:紫砂;含香;制作原料;發展史;紫砂語言
1 前言
紫砂壺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來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由于制作歷史悠久,藝術造型精美,從明代中期開始,紫砂壺逐漸集壺藝、詩詞、書法與篆刻于一體,成為一種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在輝煌的宜興陶瓷藝術中,紫砂工藝是陶瓷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那點石成金的工藝及傳承,曾榮耀了中國陶瓷的制壺歷史。
2 紫砂《含香壺》的藝術魅力
紫砂壺的制作原料來源于深深的巖石層之下,而薄薄的一片胚體,卻需要煉泥人經過數個月之久,才能得到一塊,因此紫砂泥料非常珍貴,紫砂壺的燒制和瓷器一樣,在室內晾干后入窯燒制,在高溫高氧的環境中形成。文學家李漁的《雜說》中贊美到:“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紫砂之妙,妙在泥沙,泥沙來自自然,紫砂泥作為自然資源,唯宜興獨有。紫砂之妙,也妙在形神意態,獨具藝術感染力。
紫砂的技藝是反映紫砂語言藝術的唯一途徑,一坨紫砂泥,不管怎么形容它都只是一團泥而已,沒有藝人的創造,它就不可能成為一種藝術的形式,也不會成為泡茶的器皿,而差強人意的紫砂手工技藝,既不能表現出紫砂藝術的美,也不能體現紫砂器形所要展現的神髓。世代紫砂藝人的創作,給后世的藝人們指引了方向,在手工技藝的發展中,逐漸走向精細、精致,結合紫砂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紫砂人也把紫砂的成型技藝發展到極限。紫砂藝術是獨具生命力的,只有有藝術價值的紫砂器才有延續生命的可能性,這種獨創性能影響同代人甚至歷史,對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傳承作用。紫砂壺成型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在長期的鍛煉中,巧用其中的規律來處理紫砂壺的各種造型,注重比例關系及其形式變化,于統一中求變,在變化中求統一。
《含香壺》外表通透,帶有典型的光素器的美感,圓肚鼓腹,精雕細琢,壺嘴堅挺有力,出水順暢,流線柔和中見剛強,凸顯一種陽剛之美,泥料純正,全手工制作而成,韻味十足,風格別致,新穎大方。
《含香壺》設計取材于自然,形體飽滿厚重,線條圓潤,造型端莊大方,點睛之處,是用紫砂花貨的手法,在壺蓋裝飾梅枝桿造型,飽滿而靈動,光貨與花貨結合,既增加了動感,更達到了動靜相宜的整體藝術效果。泥雖一色,卻構思新穎,壺型風格與形象清晰可見。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正是為人處世之道。一把《含香壺》,有形更有蘊。
在每一門類藝術中,能獨領風騷者必定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而透過風格看便是那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扎實的藝術功底和融入時代精神的獨特創新。能在一門古老的藝術中奇峰突起者也必定首先是一個優秀的繼承者。所謂功力、功底、功夫,實質是對藝術家提出的基本要求。技、藝、道三者循環,以技、以藝入道,由道而觀技、觀藝,則技可近乎藝,近乎道。創新者,在繼承之外尚得有新的知識元素介入,方可臻此境。
縱觀紫砂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經歷過各個時期的錘煉洗禮,從中國工藝品中脫穎而出,其主要的原因是,得天獨厚的泥料是發展的基礎,精湛的工藝水平是弘揚的條件,源遠流長的文化蘊含是繁榮的根本。
3 結語
紫砂陶藝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集審美、工藝和功能為一體,充分展示了人類的思想結晶。宜興紫砂裝飾是一門擁有深厚傳統文化基礎的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紫砂是古樸韻味的,在紫砂裝飾和造型中,自然而然地顯示出紫砂古樸質感,“外類紫玉,內如碧云”,展現出歲月滄桑之感,給人安靜祥和。紫砂壺在成型過程中會進行自體的裝飾,其次,文人的參與創作,給紫砂的裝飾注入了人文元素,在欣賞這類壺時,要把握壺體的構圖、內容、題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