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宏瑞
互聯網發端于美國,普及于世界。美國很自然地將霸權思維帶入互聯網世界,并將之進一步強化。其主要表現是,美國以互聯網自由為名,不承認網絡主權之限。作為網絡超級大國,美國如此主張,完全出于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但從法理上,這是站不住腳的。
回溯人類文明史,偉大發明的所有權往往屬于全人類。
農業技術革命給人類生存安全。各種作物種植的廣泛普及,無論是誰發明的,都沒有向該技術的使用者收取專利費。
蒸汽機是帶來工業革命的偉大發明,它源于冶煉技術的熱力學革命,它帶來動力學的產能進步,它推動了人類進入工業文明。瓦特也沒有向使用者收取專利費。
電力革命的偉大發明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電力的發、輸、配、送為人類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能源變革。其中在局部的光電轉化部分,例如電燈、光纖,愛迪生創辦的美國康寧公司雖擁有一些現代專利技術的法律保護,但整體而言,世界超過70億人口仍然在免費使用電力革命帶來的偉大成果。
網絡技術在全球已有20多億使用者。這個發明的整體所有權也是法律所無法界定的。它最初源于美國軍方,后又以互聯網自由的名義推向全世界20多億的使用者。
又如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都給人類文明的傳承、世界的航海技術帶來巨大便利。它們在法律上的所有權也不能夠說專屬于中國。
上述發明都被證明無法被法律制度下的所有權、知識產權所“局限”,更不能夠在國際政治上被證明是霸權的永久工具。每一次偉大發明的推廣確實為人類文明進步帶來了普惠價值,但不應被說成是普世的。這些普惠的價值,也不應被某一國的政治霸權所壟斷。
在196個聯合國成員國的主權框架內,現代國際社會一樣可以坦然分享人類偉大技術的發明。
網絡主權,依然是框定在聯合國憲章中界定的各國土地、人民、政府三位一體的主權管轄范圍,它天然地具有屬地、屬人、屬政府的特性。網絡自由,即便超越國界,它本身也被《國際人權公約》《國際公民權利公約》等人類共識所轄制,也不能突破聯合國憲章第1條、第59條關于主權平等、和平自衛這樣的一些現代國際關系共識。
顯然,網絡主權要大于網絡自由。各國需要友好磋商網絡主權的邊界、合作、共治,新興國家與互聯網發明國在這一磨合過程中,應從更高的視野上看到:全世界互聯網使用者在各自的網絡主權下,會共同享受、推進這一嶄新的文明成果。
所以,有序、可控、自主、合作這些發展主題,要大于網絡壟斷、監聽這些早期的技術模式。作為帶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偉大發明,網絡技術必將在網絡主權的保護下、在網絡自由的推動下,進一步為人類帶來福祉。其法理基礎在于,網絡主權大于網絡自由。▲(作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