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吳曉光
“保本微利,風險過高,發展很快,市場潛力巨大”,這是業內人士談到當前農險市場時的看法,農業保險普遍被認為是“不賺錢的生意”。
最近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農業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22.01億元,占財產險公司業務的比例為5.14%,較上年同期增加了0.17個百分點。
雖然保費收入增加,但綜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國泰君安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農險的綜合成本接近90%,承保盈利情況并不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受到政策引導的農業保險如何在商業化與政策性上取得平衡是當前各保險機構的普遍困境。
但這樣的困境對于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元保險”)來說并不是什么難題。自2008年建立至今,國元保險已經連續8年實現盈利。國元保險董事長張子良透露,國元保險2015年利潤總額預計將會超過5億元,主要來自商業性保險業務和投資收益。
“廣覆蓋、低保障”是中國農險的特點。根據現有政策,農險保費一般由中央財政負擔40%,省一級政府負擔25%,市縣政府負擔15%,農民只負擔20%。在這種情況下,農險覆蓋面直接與地方政府財力相關。此外,農險保障程度原則上是以補償承保對象的直接物化成本為主,以保障農民災后恢復再生產為出發點,實行低保額的初始成本保險,保障水平較低,保險金額普遍低于實際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受災情況查勘定損一直是農險工作中的一大難題。張子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農業保險查勘定損不能照搬商業保險的做法,對此張子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是國元保險一直秉承的“三不方針”,即不惜賠、不拖賠、不亂賠。
“只要農民有損失,即使災害不大,可賠可不賠的我們一定賠;時間上一定快賠,不拖不欠;對待投保農戶沒有好惡之分,不因為風險高低而有區別,不允許選擇性承保。”張子良表示,賠付是農業保險最好的宣傳方式,只有讓農民真正享受到農業保險的好處,才有利于農險工作的開展。據了解,國元保險一直采取通過財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把理賠款打卡發放到戶,有效提高了理賠速度,防范了挪用截留等違法違規風險。8年來,累計支付賠款超過70億元,3000多萬次農戶受益。
在農險工作中,查勘定損是世界性難題。一方面,由于查勘定損存在主觀因素,因此常常容易和農民存在分歧;另一方面,農作物的受災情況復雜多樣,缺乏相應的定損標準。為了保證查勘定損的公允,取得農民的信任,國元保險在查勘定損中引入第三方農業技術人員查勘,讓農技人員和鄉鎮人員都參與到查勘定損工作中。此外,國元保險還和農業專家制定了全國第一個農作物定損技術規范,自創了GIS地理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減少人工投入的成本。

國元保險董事長張子良(中)與安徽省保監局局長張輝燁(左一)在基層調研小麥生長情況。
2015年,國元保險還成功加入了國際農業保險聯合會(AIAG),是該組織在中國唯一的會員單位,通過加強與國際同業的交流合作,提高查勘定損技術水平。
GIS地理信息系統是由國元保險自主開發的運用3S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和遙感術)的綜合服務平臺。在遇到自然災害時,該系統可以通過運用無人機、雷達、遙感等手段采集和監測到的基礎數據來對農業保險標的物生長過程致災因子和孕災環境進行多維分析,建立災害評估模型,從而為快速有效開展查勘定損和理賠提供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國元保險還創立了電子檔案模式來管控虛假承保理賠風險。據了解,國元保險為安徽省內的上千萬農戶建立了電子檔案,里面有姓名、身份證號碼、農戶代碼、直補卡號、糧補面積、投保面積、種植品種、保費金額等信息。這個電子檔案就相當于國元的農戶承保地圖,對騙保行為形成了有力制約,除此外,也讓國元對農戶的服務有了信息基礎,提升了服務效率。據了解,在近年來財政部專員辦、保監會、審計署對安徽農險工作檢查中,沒有發現大的違規違紀問題。
據了解,成立8年來,國元保險累計承保大宗農作物7億畝、森林1億畝,承保能繁母豬、奶牛1000多萬頭,累計提供的風險保障達到2600多億。同時,國元保險還承辦了全省70%市縣的“新農合”大病保險,服務農民群眾3000多萬人。
目前,國元保險在安徽省農業保險市場占有率第一,而安徽也是全國第一個大宗農作物基本實現保險全覆蓋的試點省份,承保率達到90%以上,居全國首位。2015年,國元保險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保監會評為全國保險系統“先進集體”,張子良榮獲“2014中國保險年度人物”。同時國元保險連續7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全省金融工作一等獎”,還獲得了“中國價值成長性十佳財險公司”、“2015年度最具成長性保險公司”等多項榮譽。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主要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散戶為主要形式。”張子良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一般的農險公司為了節省布局網點的費用,往往集中設立在比較大的縣城內。但是事實上農民是分散在不同的鄉鎮里,很少會專程跑到縣城里去投保。”為了做好對安徽省農民的承保、收費、查勘等服務,國元保險從2009年就開始全省啟動鄉鎮三農保險服務站和行政村服務點建設。
據了解,國元保險自2010年開始,在部分耕地面積5萬畝以上的鄉鎮發展專職協保員,在部分10萬畝以上的鄉鎮設立保險營銷服務部。國元保險還聘請了當地的農技人員和村干部來擔任兼職協保員。截至目前,全省協保員總數達到1.8萬人。
同時,國元保險還創新實施了駐點員制度。到2013年,安徽全省44個農業大縣的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名駐點員,其他業務規模較小的縣,平均每兩個鄉鎮配備一名駐點員,目前全省駐點員近1000人。

國元保險進村入戶向村民宣傳有關農業保險方面的知識。
“公司內大概有70%以上都是涉農工作人員。”張子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元保險要求每一個員工“腳底下都必須踩踩泥”,“如果不了解農民,不了解農業,怎么能做好農業保險呢?” 張子良說。
通過這種方法,國元保險建立了以協保員為紐帶,以鄉鎮三農保險服務站為中心,連接每個行政村、覆蓋全省的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張子良表示,只有真正走進農民,了解農民需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提供農民需要的保險服務。
“總結、摸索、創新、完善”,這8個字是張子良對國元保險在產品創新方面所做工作的總結。
農險產品多樣化是國元保險的一大特色。據了解,目前國元保險有蔬菜、水果、茶葉、家禽、淡水養殖等50多個特色農業保險產品以及農房、農機、農民健康等涉農保險產品,風險保障從農林牧副漁向農村財產、農民人身等方面不斷延伸。張子良自豪地說:“很多農險產品都是我們國元最先做的。”在他看來,產品創新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驅動力,“只有創新才能實現農業保險的不斷升級。”
據張子良介紹,每次研發新產品前,研發人員都要到農戶那里看。了解農民承受能力、意愿,各個地方的風險特點,然后再根據農民的意愿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2009年,國元保險首次在國內獨立開發了皖北小麥種植天氣指數產品 (包含干旱指數、倒春寒指數、干熱風指數和連陰雨指數),以及雜交水稻高溫熱害天氣指數產品。此外,圍繞農業產業鏈延伸,國元保險還開發了農機具保險、農業設施保險、“農家福”等農村家庭財產和農民人身意外綜合保險。
在基層農戶調研的過程中,張子良發現很多農戶在向新型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資金困難的現象。為了解決這部分經營主體的信貸要求,國元保險2014年下半年推出了“助農寶”家庭農場貸款保證保險產品,為省農委推薦的家庭農場提供融資支持,保險費率2%,貸款風險與銀行8:2分擔。目前,“助農寶”已累計發放無抵押、無擔保貸款5億元,幫助家庭農場、涉農小企業近千戶。張子良表示,其中有不少經營主體是返鄉的大學畢業生,他特別期待通過助農寶產品,讓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們為安徽省的新型農業發展帶來不一樣的氣象。
“國元保險的企業定位就是要做好農業保險。國家對農業和農業保險給了那么多那么好的政策,中國保監會、安徽省委省政府和財政、農業等部門給了國元保險這么大的支持和幫助,未來,我們會始終堅持把做好農業保險作為重中之重,圍繞農字做好服務‘三農大文章。”張子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