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陳錦銘++張彬
[摘 要]文章選取濟寧市來研究品牌農業的發展情況,研究了濟寧市品牌農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找出提升品牌農業的對策。
[關鍵詞]濟寧市;品牌農業;農產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03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農產品面臨著國內外激烈的競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四化同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業方面的,“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發展品牌農業,可以有效緩解“三農”問題。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1 濟寧市品牌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濟寧市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近幾年,濟寧市積極地進行品牌農業建設,產生了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比如金鄉大蒜、馬坡金谷、長溝葡萄、喻屯甜瓜、月亮湖有機魚、微山“有機”西紅柿、南四湖牌咸鴨蛋等。
(1)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近年來,金鄉縣已經具有53家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品牌農業已成為金鄉縣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工程。鄒城市總共有112家達到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標準。各類龍頭企業總共帶動1.2萬人就業,帶動發展種養殖基地32萬畝,連接農戶14萬戶。曲阜市穩步增加扶持力度,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使其享受許多優惠政策,促進其市場競爭力和輻射能力的不斷提高。
(2)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金鄉縣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農民合作社發展,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目前,已經有3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農戶30000多戶。鄒城市農業局,積極引導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樹立牢固的品牌經營意識。目前,全市共依法登記注冊296個經濟合作組織,輻射農戶146400戶,帶動全市種植面積463000畝、畜禽養殖7920000頭(只)、水產養殖7600畝,其中,大洋生豬產銷合作社品牌建設的比較成功,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示范協會。
(3)積極進行“三品”認證。濟寧市本著“培育一批、認證一批”的理念,重點培育名優農產品,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不斷推進“三品一標”發展。目前,全市已認證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品”個數達到610個,認證面積達2850000畝,認證數量和規模居全省第一。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使各方面做到完善來達到農產品“三品一標”標準。通過注冊商標,搞活企業,培育品牌,地方經濟發展思路,強力實施品牌戰略的實施。
2 濟寧市品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品牌理念還相對滯后。目前,濟寧大部分地區已經有了品牌的意識,但是還有一些貧困山區的農戶由于自身條件和外界環境的限制,沒有進行品牌農業,這些貧困山區的農產品生產者對品牌認識不足,并且大多是農戶自家經營,自家自產自銷,農民由于知識、素質、信息等各方面限制,很少能認識到品牌的作用,其營銷觀念比較落后;即使意識到了品牌的好處,也由于自身和外界種種的限制未能進行品牌農業建設。
(2)農產品知名品牌相對較少,競爭力不強。目前,濟寧市的農產品中,屬于國家名牌農產品品牌不多,現有的名牌農產品的區域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濟寧市的各個優勢農產品布局帶上,曲阜市、金鄉縣居多,嘉祥、梁山較少。過于集中的品牌往往難以形成帶動效應,不利于濟寧市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在曾榮獲省農產品品牌名稱中,大部分農產品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較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濟寧市農產品品牌缺乏。
(3)農業科技貢獻率不高。濟寧市大多數現有的品牌農產品,大多是沒有進行深加工的初級農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其科技貢獻率不高,在市場上參與競爭缺乏競爭力。落后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制約濟寧市農產品創名牌的重要限制因素。目前,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一般比較低,對新的科學技術不懂,同時對科技學院技術接收起來比較慢,而且不易掌握,大多憑借多年的種植經驗種植,并且其身體素質不高,所以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4)經營規模效應低。長期以來,濟寧市一些地區由于農戶分散經營,村民種植比較分散,導致經營不規范,這樣就形成不了規模,不能進行規模生產,雖然有名氣,卻形不成規模效應,也就不能形成品牌影響力和品牌效應。
(5)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難以有效地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濟寧市目前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其覆蓋范圍大多是本鄉本村,一般不超過本市(縣),大部分是本村的幾戶務農者組建的,還處于初級階段,只有局部狹窄區域,操作不規范,服務功能不完善,缺乏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具有組織性,缺乏輻射帶動作用。[1]
3 濟寧市品牌農業發展的對策
(1)增強品牌意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競爭力最終取決于品牌競爭的精湛理念,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許多人缺乏品牌的相關知識,因此要加大有關品牌知識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品牌,形成全民性的品牌意識,推動品牌戰略的實施。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幫助和引導農民提高商標注冊意識,激發農民對品牌的熱情,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夯實品牌農業的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的標準化生產體系、農產品質量管理安全控制體系、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農業標準化是創品牌的關鍵,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對于農產品來說,最基礎的是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企業要健全質量監督監控體系,對農產品加工的每一環節都進行質量監控,使每一環節都不會出現質量問題,農產品安全重于泰山,農產品企業的每一個員工一定要意識到,狠抓落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
(3)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視提高品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開發高科技含量農產品。引進精深加工新技術,重視科技的投入,加大科技創新與支持力度。不斷與科研院所機構加強合作,解決技術難題,提高科技貢獻率,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率。不斷加大對管理、營銷、推廣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為品牌建設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撐。[3]
(4)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變成為現代精深加工,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對于濟寧市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應該借助工業、服務業品牌建設的經驗、知識,在品牌策劃、品牌戰略實施、品牌戰略控制多方面提高品牌運作水平,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好基礎。
(5)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單家獨戶的生產方式,其小規模、小生產、分散化無法與專業化、大市場、社會化對抗,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了這種矛盾,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抵御在市場競爭中面臨的風險,增加農民收入。由合作社出面,對外與龍頭企業簽訂種植合同,對內向社員提供技術、物質、銷售等全方位支持,使各農戶進行統一供種、種植、管理、回收和技術培訓,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戶的投資利益,調動農民生產熱情。
(6)做大龍頭,培育品牌主體。不斷培育和壯大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規模集聚效應,使龍頭企業真正地做到帶動廣大農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通過對優勢資源的整合,實現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能夠帶動分散的農化連接起來,發家致富,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使生產和流通的各個主體相互協作、共同發展,既有利于規模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市場化運作,樹立品牌的統一形象,促進農業名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賀蓓,周發明.婁底市品牌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2):48-51,87.
[2]李藝欣,王鳳霞.河北省滄州市品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28):203-204.
[3]張可成,王孝瑩.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2):22-24.
[作者簡介]楊飛(1988—),男,漢族,山西臨汾人,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陳錦銘(1965—),男,漢族,山東萊陽人,青島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法制;張彬(1988—),男,漢族,山東臨沂人,青島農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