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萍
[摘 要]農產品物流作為農產品營銷的重要載體,農產品電子商務是農產品營銷的重要手段,兩者對農業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闡述了廣東省惠州市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目前惠州市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的現狀,提出了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以推動惠州市乃至廣東省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的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電子商務;農產品營銷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088
1 引 言
農產品的流通渠道較短,農產品物流顯得尤為重要,直接影響著農戶生存與發展的命脈,發展農產品物流能夠將產需更好地銜接起來。電子商務的應用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直接溝通提供可能,使農戶擺脫對傳統中間商的依賴,既節省了開支又提高了次序,提高了市場的適應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農業發展的瓶頸正從生產領域逐漸轉入到流通領域,重視并加快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的發展勢在必行。惠州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農產品資源非常豐富,為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與要求。
2 惠州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1 成效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發展惠州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提高農產品價值,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度和安全性,惠州市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措施,如加大對生鮮食品物流的政策扶持,利用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放心肉”、“放心菜”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重點支持配送中心設施設備的投入;冷鏈運輸工具、冷藏保鮮設施設備的投入等,為發展惠州農產品物流提供了有效保證。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雖然惠州市農產品物流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站在新的起點上,惠州市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與惠州市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和提升社會化新農村建設水平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
(1)基礎設施落后。惠州市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至今仍處于落后階段,農產品物流配送企業較少,其物流設施設備和技術也是十分滯后,新技術、新裝備應用較少。如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造成農產品配送及時高效性降低;特種倉庫(比如低溫庫、冷藏庫、立體庫等)短缺;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叉車、托盤、貨梯、升降平臺、巷道堆垛起重機等裝卸設備少;在配送過程中對農產品的控制與管理使用的技術低,如冷鏈保鮮技術,防震防腐技術等缺乏。農村道路建設水平低,鐵路和物流樞紐建設相對滯后,各種運輸方式缺乏有效銜接,導致農產品在途運輸時間長,運輸損耗大,降低了農產品的鮮活度,也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農產品配送能力差。據了解,目前惠州市農產品配送仍以農戶自營配送為主,從惠州市總體物流水平上看,農產品配送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戶大多數都選擇自營物流配送,且大多數農業主體不具備現代先進的物流配送意識。另外,專業化農產品配送企業較少,惠州市農產品物流配送企業屈指可數,據調查的物流企業中第三方物流企業占三分之二以上,雖都從事農產品的配送,但專業化農產品配送的卻極少,遠遠不能滿足農產品配送的需要。農產品配送能力不強已,制約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3)農產品流通加工水平落后。惠州市的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物流緩慢,加工水平落后。在整個物流鏈條上,農產品未經加工的鮮銷產品占了絕大部分,而現有的物流水平無法適應農產品的鮮銷形式,造成農產品浪費。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很低,大部分農產品只能以初級產品或粗加工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資源利用水平低,產品種類單一,農產品的部分附加價值得不到實現。
(4)專業物流技術人才短缺。專業物流人員的缺乏也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農產品物流涵蓋面廣、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在各個環節上都需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農產品物流主體還主要是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即使是第三方物流從業人員也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巨大的人才缺口,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5)物流標準不一,質量控制不規范。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程度較低,目前,惠州市大部分農產品的分類、分級、分等大多憑人工感覺,誤差過大,產品包裝缺乏統一標準,造成農產品儲存、運輸和加工困難,提高了物流成本,制約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產地到銷地、從地頭到餐桌,從包裝、倉儲、運輸、加工到配送等諸多環節,都需要緊密配合方能保證農產品物流的有效運行,才能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由于不同于工業品的特殊性,農產品在流通中更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而惠州市還比較欠缺,急需進行科學規范。
3 推進惠州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按照惠州建設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地區的農產品加工與綠色食品流通中心的發展規劃,今后的5~10年惠州的現代農業應當把加工和物流配送作為重中之重。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力度,使惠州的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配送業的軟硬件在短時間內上一個臺階,按從點到面的發展原則,逐步建立惠州市的現代化農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配送網絡。
3.1 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物流中心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立足惠州市實情,改善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環境。
(1)加大農產品物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市范圍內除大亞灣和惠城區等的部分辦事處外,建立或完善鄉鎮級的田頭農產品集散市場,在其中選擇交通便利、農業生產相對集中、規模大,輻射服務半徑大鄉的鎮建立鄉鎮級田頭農產品集散市場,如:在惠陽區的平潭、淡水;惠東的平山、稔山;博羅的龍華、羅陽和龍門的龍城、永漢等建設成配備有氣調庫、氣調運輸設備和現代化分級包裝設備的物流配送中心。
(2)提高農產品儲運能力。積極發展連鎖超市、直銷配送等新型流通組織,加快農產品儲運工具和設備的開發生產,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衛生標準的車輛,還要加強棉庫、糧庫、糖庫、保鮮庫、冷藏庫的建設,產地預冷設施、防潮設備的建設。
(3)加強城鄉道路建設。據相關統計,每修好一條行政村公路,能為當地村民節省40%左右的運輸成本,增加30%左右的收入。著力改善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條件,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提高惠州市農村道路網的通達深度和能力,確保農產品的運輸道路暢通無阻。
(4)建立現代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健全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與各地區農產品生產、運輸和銷售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提高農產品物流企業對市場信息的把握能力,幫助它們對物流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通過消費信息的反饋去指導農產品的合理生產。成立由農業、貿易、氣象、供銷等部門參與的農產品市場預測預報體系,為市場提供服務;建立全市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供求、交易及價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通過網絡和其他媒體讓農產品信息真正進村入戶,為農戶和龍頭企業提供前瞻性、引導性的市場。
3.2 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
(1)重視冷鏈物流技術,完善配套設施建設。農產品的高效流通、降低損耗依靠冷鏈物流技術及配套設施為其提供保障,惠州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硬件設施落后,主要以大城市的生鮮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業、生鮮批發市場為節點。要制定規劃目標,如至2015年建立或完善鄉鎮級的田頭農產品集散市場,有配備有氣調庫、氣調運輸設備和現代化分級包裝設備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全市范圍內初步建立起現代化鮮活農產品分級包裝和冷鏈物流配送系統,遠期到2020年惠州市全部鮮活農產品實現現代化級包裝和冷鏈物流配送,不斷完善惠州市農產品物流冷鏈技術。
(2)加快自主研發。自主研發各種節能環保的新型冷鏈物流技術,引進技術并加以消化吸收,重點加強各種高性能設備的研發與推廣,例如:經濟型預冷設施、節能環保型冷鏈運輸裝備及銷售陳列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將科技落實到實踐,同時,還要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來進一步鼓勵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介入。
(3)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由于冷鏈物流的專業化程度高、難度大、基礎設施投入大、進入門檻高,導致一般的物流企業都很難加入。但是,無論站在市場需求、企業長期發展,還是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等角度看,未來冷鏈物流市場的競爭主體必然是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在調查中也發現,第三方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冷鏈物流供應不足,農戶分散經營,冷鏈運作能力差等問題,這都需要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介入才能解決。對于實力強的物流企業,將觸角延伸到第三方冷鏈物流市場,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機。
(4)完善冷鏈標準化體系,降低安全隱患。建立完善的冷鏈物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推行安全認證及市場準入制度,這不僅是在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更是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保障。制定一系列關于農產品冷鏈物流各環節的處理技術標準、全程質量監控與安全認證、追溯制度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等,在農產品冷鏈各環節應執行統一的標準,形成詳盡、配套的標準化體系,并以法律法規形式予以強制執行,降低安全隱患。
3.3 加強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1)建設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為了給學員提供實踐環境,實訓基地要具備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實踐功能,包括中職與高級物流與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畢業實訓,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企業人員短期培訓,物流與電子商務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等,目的是向社會培養和輸送實踐性強的復合型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的人才。
(2)專家指導與人才引進。可以聘用高校專家、物流咨詢公司專家、培訓機構講師為惠州市物流企業的資深物流顧問與培訓講師,有針對性對各企業制定戰略目標、提供農產品物流發展方案與培訓員工,同時為這些專家提供靈活的工作機制,就惠州市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共同探討,從而為惠州市農產品物流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3)穩定和壯大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加強農產品物流、電子商務相關知識的推廣普及,開展農產品知識的培訓,在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中,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挖掘農村鄉土人才,充實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庫,分級、分層培訓和管理,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專家發揮作用創造必要的條件。
3.4 建立農業信息平臺,發展電子商務
(1)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信息網絡建設上,應當具有針對性。在經濟發展較快、農民信息素質較高的地區,應積極發展互聯網絡,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和幫助農民上網,接受網絡信息服務;在經濟較不發達地區,農民信息素質較差,應依托目前較為普及的電話網、電視網、廣播網,大力發展廣播電視和通信工程,實施“三網(計算機網、電話網、電視網)合一”工程。在此基礎上,開發并傳授以上述網絡為依托的適合農民的信息獲取技術,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直接面對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提高農民的信息應用能力。
(2)積極營造農產品物流電子商務發展環境。要積極宣傳,營造有利于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電子商務環境,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電子商務活動中來,將物流各環節與電子商務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或組織以及個人的行為進行鼓勵、承認和限制,如在交易過程中電子合同書的有效性、電子簽名的合法性、電子協議的有效性等,都需要相應的政策文件予以規范。通過完善電子商務物流相關法律法規,使電子商務物流行業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進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電子商務物流業統一標準的形成。
(3)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人才的培養。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要。對農產品物流人才的要求,與一般的物流人才有著很大的不同,除了要掌握物流相關技術外,還要對農產品特性等相關知識較為精通。加強人才培養、培訓與管理人才培養主要依靠高校,高校應該從課程建設、專業設置及實踐鍛煉等方面更新理念,加強電子商務物流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孫蕓.發展農產品物流的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9).
[2]楊楊.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農業信息化系統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9).
[3]呂健.農產品物流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鐵道貨運,2009(1).
[4]廣東省交通運輸協會,惠州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J].廣東交通,2007(3).
[5]王國付,林金燦.惠州統計年鑒[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陳麗華,鞏天簫.農產品冷鏈物流尋路突圍[N].國際商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