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作為農業大國,卻從未真正擺脫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束縛,而“兩化融合”發展無疑給了農業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以美國、日本、德國為例,分析借鑒國外“兩化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構建“農戶參與、企業實施、政府引導”的分工合作機制,將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有效實施路徑。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兩化融合”;經驗借鑒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091
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不僅要面對國際環境的嚴峻考驗,而且受到環境資源的限制,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必須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經營方式、組織形式向農業現代化的轉變,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做了許多研究,其中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對農業來講,農業產業化能夠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以市場為依托而發展,形成規模經濟;農業信息化能夠推動農業智能化、科學化,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帶動農民增收。因此,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信息化的融合發展給了農業一個新的發展機遇,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求統籌發展的突破口,對于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1 “兩化融合”的內涵
“兩化融合”的內涵是在“十六大”上首先提出的,原指信息化和工業化有機結合,通過兩者的互相促進、協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文章中借用“兩化融合”這個名詞,賦予其不同的內涵,新的內涵是: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信息化發展,以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在“兩者融合”的基礎上,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器,通過不斷地將信息化、科學化、智能化和集中化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改變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促進農業生產活動成本的降低,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信息化必須要以一定程度的農業產業化為前提。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勢必帶來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經營一體化的實現以及農業組織化的提高,從而必然會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產生需求,促使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因此,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可以不再是獨立推動農業現代化,在多層面、多角度二者相互融合,彼此促進,可以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發展路徑。
2 國外“兩化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踐經驗
2.1 美國“兩化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
美國是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其農業技術革命是從機械技術開始的。美國的農業產業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工業現代化的基礎上,美國政府重視機械化的發展,并一直施行以信息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以拓展美國農產品的全球市場,帶動出口貿易。
一是美國各級政府對農業信息工作的有效協調和組織,形成了一個高效的農業信息化行政運行體系。美國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財政投入、資本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政府提供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發展產生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是美國政府將信息技術成果有效地應用于農業生產運營。信息數據庫、GPS、遙感、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在農業管理和農用設備上的應用,使農業產業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農業研究、管理與生產帶來了高效率、高效益、高質量,例如農場主們利用計算機網絡,在家里就能夠了解技術信息或農產品信息。此外,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大量投入,保證農業信息化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上的發展需要。
2.2 日本“兩化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
日本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是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也是廣泛應用農業信息化的國家之一,大量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使得日本農業能夠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提高土地單產水平,這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
一是政府對農業發展的主導和干預。依靠政府扶持,建立起了遍布全國的完整的農業信息系統和情報網絡系統。另外,日本政府還把農業發展的重點放在了精確農業上,不斷對農作物進行生長模型研究,把先進信息技術應用于新型農機具,開發出具有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特點的高技術農業機械裝備。
二是日本農業信息化能夠大大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還得力于日本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日本農協。農協組建的生產服務網絡,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綜合的社會化服務,克服了農戶的小規模生產的弊端,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三是資本大量的投入加快了農業現代化。日本每年都會對農業實行高資本的投入,資本量幾乎與農業總產值持平,同時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放低農業貸款利息,增加農業補貼,引導資金向農村配置。
2.3 德國“兩化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
德國作為歐洲信息化發展的成功案例,是一個典型的人地平均型國家,農業發展模式以中小家庭農場為主,平均每個勞動力需要養活124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扶持和調控無疑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德國農業信息化是在政府大力參與和推動的條件下,伴隨著農業數據庫系統建設、全德地區農業經濟模擬系統、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混合信息服務模式的出現,農業生產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使農戶可以隨時獲取農作物生長情況、外部環境等。除此之外,還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GPS和衛星遙感以及農機管理自動化等技術,這些技術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了德國農業向集中化經營轉變的進程。
另外,德國的農業規模化經營也為農業現代化做出了貢獻。在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的過程中,德國政府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通過采取相應的政策、法律和經濟手段,實現了農戶升級、農戶遷移、農業勞動力改行和提前退休以及資助大農場經營,推動了農業產業的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3 國外實踐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典型農業發展模式各具特色,在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融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成功采取了適合各國國情的發展路徑。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發達國家“兩化融合”發展存在相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對信息化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政府在立法、規劃、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確保了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而且還保證信息化的基本投入,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得以實施的基礎和前提。
二是重視農業信息數據庫的建設。農業信息數據庫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農業信息采集、加工、分析、整理、運用過程中,注重信息的真實性、公平性、有效性,這是農業數據庫系統建立的基礎,也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
三是注重農業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將農業信息技術的研發和實施有機的銜接起來,保持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開發的平衡,既注重信息通信網絡、農業信息應用軟件的研發,又把研發的內容有效地應用到農業基礎建設方面。
綜上所述,由于“兩化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這項工程不僅涉及信息、技術、管理、制度、社會等多元要素,而且涉及企業、產業以及宏觀經濟等多個層面。所以,我國的農業發展既要積極調動廣大農戶成為具體執行者,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柱作用,又要增強政府的主導力量,即利用“農戶參與、企業實施、政府引導”的分工機制,以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和抓手,加快發展遼寧農業現代化,這將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有效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賈丹華.“兩化融合”推進中國現代農業快速發展[J].南京大學學報,2012(3).
[2]李楨.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
[作者簡介]馬俊杰(1991—),女,漢族,遼寧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