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杰
因女兒小琪自小患有胰腺瘤,母親擔心其在藝考時用腦過度,便找來替考女子。小琪母女因涉嫌考試作弊將被追究刑責,目前兩人已被取保候審。
自2015年11月1日起,高考作弊入刑正式實施。在媒體多方的報道解讀下,這位母親恐怕也知道讓人替自己女兒考試帶來的嚴重后果。但這個新聞又有特殊性,那就是“小琪從小就有胰腺瘤,不適合經常用腦”。沖動之下,這位母親觸犯了法律。
女兒有病,母親想盡量保護她、幫助她的心理可以理解,但這個幫助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是法律和公序良俗。就算這位母親能幫助女兒通過藝考,難不成還能幫著她通過全國統一的高考嗎?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用腦的時候多了去了,都能幫她一一擺平嗎?
孩子既然因病不適合腦力勞動,那么,為什么不幫助她選擇其他職業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肯出力,養活自己并不難,為什么非要讓她走高考這一獨木橋呢?退一步說,就算選擇了這一條路,也該順其自然,幫助孩子減小心理壓力,讓她自由發揮。因作弊受到法律制裁,給孩子帶來的沖擊和傷害,不是比考試落榜還厲害嗎?
孩子有孩子的路,父母有父母的路,曾經雖然同行,但終究還是要目送孩子遠行。另一則新聞說,12月20日凌晨,福建漳州通北派出所接到報警稱一酒吧有醉漢鬧事,醉漢被帶到派出所后昏睡不醒。其父匆匆趕來,幾次試圖背起兒子未果,父親大口喘著氣說:“爸已經背不動你了,只能扶你走了。”
同樣的道理,這位母親應該及時明白,自己不能永遠背著孩子前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是因為無私的給予,也在于懂得及時地放手。愛雖偉大,但畢竟也有邊界。
【選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插圖 / 如此母愛 / 春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