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應是有把握實現的目標。中國同時面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從長期看,內外的挑戰很多。中國社會唯有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加強各項工作的針對性,才能增加國家的應對力。
準確認識把握中國的國情或許至關重要。不能不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情逐漸積累了十分深刻的變化。我們幾乎生活在一個“全新的中國”里。
首先中國經濟的一些基本要素有了大幅改變,市場經濟逐漸占據基礎性地位,民營經濟占比超過國有經濟,它們導致計劃體制以往對社會治理的主導作用被削弱。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一些傳統的社會紐帶和組織形式或者相應嬗變,或者處于新的社會大環境中,發揮功能需要新的條件整合。
第二,中國城鎮化有了飛躍性進展,城鎮中產階級等各階層不斷向中國社會治理提出新要求。這些要求經常是跳躍式的,“與世界接軌”,使一些傳統治理方式承受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很多事情可能做得已經不錯甚至相當好,但需求的翻新速度可能更快,造成社會內部溝通出現階段性的特殊糾結。
第三,中國社會的開放度受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越來越高,已成不可逆轉之勢。個人與外部世界的直接和間接接觸都變得便捷化,日常化,過去相對獨立的中國治理體系前豎起了國際參照系,甚至與之交織,因而難免受到后者的某些影響。外部一些治理失敗的例子給了中國人警醒,但部分人對發達社會的盲目崇尚也將長期存在。
第四,多元結構對社會的滲透面越來越廣,成為中國很多領域的現實。它顯然也是現代中國構建凝聚力不可忽視的一個出發點。
上述變化總體上增加了中國社會的活力和彈性,是中國國家強大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為避免社會治理的失效或脫節,中國的社會動員方式也面臨了調整的現實需求。
中國行走得太快了,不同年齡的人有著差異很大的人生體驗。改革開放本身提供了一種價值來源和動力機制,然而對改革開放的信仰無法成為打開社會上各種鎖頭的萬能鑰匙。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需要領導者的堅定和全社會積極性的充分發揮。這是要求巨大創造力和百折不回精神的全民族事業。
在實踐中,一些重要崗位的執行者做到政治正確是第一位的,同時根據現實國情實現工作的有效性一樣重要。前段時間一些機構和人的政治正確似乎打了折扣,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使得治理成為一種必要。
接下來一些執行部門恐怕要在社會動員方式的有效性上下大力氣。必須承認中國國情上述變化帶來的影響,實事求是對社會激勵機制做與時俱進的調整,確保基層工作熱情和責任感的真正到位。要嚴防國家的任何目標以口號方式在基層空轉。
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改革很多都是硬任務,執行者們無堅定決心推不動,只有決心不根據實際設計可行方案同樣走不遠。現在在一些地方的確有少數人話說得挺好,但工作方式簡單,使對改革的落實停留在表面,深入不下去。
更有甚者,極個別人空喊口號,以明顯脫離實際的方式做事,造成“高級黑”的負面效果。
黨的執政推動了國家現實的不斷演進,中國社會更加民主、意見表達更為通暢乃大勢所趨。了解現實并針對現實推進工作應受到廣泛倡導,這或許有必要成為區分體制內工作者是否負責任的一塊試金石。▲
環球時報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