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廳廳長 王小平)
全力推動水利持續健康發展
(河南省水利廳廳長 王小平)
務實重干 改革創新
2014年,河南省水利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扎實做好各項水利工作,水利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14年全省水利投資計劃達到148.1億元。
抗旱減災成效顯著。2014年6月份起,我省因持續高溫少雨,發生1951年以來最嚴重旱情,平頂山市、許昌市等地出現供水困難,部分山丘區人畜飲水面臨嚴峻挑戰,秋糧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省防指啟動全省Ⅲ級抗旱應急響應,先后實施啟用白龜山水庫死庫容、從丹江口水庫及燕山水庫調水、人工增雨作業等措施,多途徑解決旱情嚴重的平頂山等地供水困難問題。全省累計投入抗旱資金21.4億元,累計解決臨時性吃水困難138萬人次,累計抗旱灌溉613.73萬公頃次,在大旱之年為河南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點水利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淮河干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庫出山店水庫可研報告通過國家批復,導流明渠正式開工。前坪水庫項目建議書通過國家批復,可研報告上報水利部審查。河口村水庫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實現下閘蓄水,累計完成投資26億元,占總投資的94%。下達計劃的1493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已完工70%,中小河流治理項目2013年至2015年項目已完成投資近70%,為按時完成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11個重要支流重點河段治理項目、54個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整治及水系連通試點工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等進展順利。
農村水利建設再上新臺階。2014年國家安排我省解決700萬農村居民和160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我省是全國農村飲水工程任務數最多的省份,占全國任務的1/7,投資再創新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以省政府名義動員部署和督導全省加快飲水工程建設,各地結合我省開展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年活動,強化措施,強力推進。12月20日,飲水安全項目建成通水。2013年度22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建設任務全部完成,2014年度項目有序推進。進一步規范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重點向糧食核心區傾斜,基本實現了該項目在糧食核心區全覆蓋。2013年度工程基本完成,2014年度工程順利推進,第六批25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啟動。同時,我省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扎實推進。
水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已覆蓋全省18個省轄市和所有縣市區,初步構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節水型社會建設和5個國家級、9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深入開展。組織開展 “水美鄉村”創建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2平方公里,農村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
水利改革取得新進展。取消行政審批和審批性質管理事項10項,下放和轉移審批性質管理事項8項。繼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2個國家級和7個省級試點穩步推進。積極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工作,《河南省水權試點方案》已上報水利部待批復。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量分配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執行。《河南省南水北調水量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已報省政府,水權交易平臺正在積極推進。扎實做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出臺《河南省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積極推進非農業水價改革工作,水價調整實現新突破。6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已經啟動。繼續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省水投集團2014年實現融資規模超過39億元,投資規模超過52億元。
2015年,我們將按照水利部的安排部署,著力踐行新時期治水思路,以深化改革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紅旗渠精神”為動力,全面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一是打好農村飲水工程安全建設攻堅戰。完成規劃內剩余834萬人口和規劃外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二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制,做好防汛工作,確保安全度汛。同時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實施好抗旱規劃,搞好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
三是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河口村水庫主體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出山店水庫、前坪水庫,以及新建大型灌區工程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重要支流重點河段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
四是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完成2014年度、做好2015年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項目建設。加快第四、第五、第六批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引黃調蓄工程和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建設。持續開展“紅旗渠精神杯”競賽表彰活動,推動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再上新臺階。
五是搞好水生態建設。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推進考核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打造清潔型小流域,加快農村水電建設,積極開展“水美鄉村”建設。
六是繼續深化水利改革。重點抓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水權交易改革、水利投融資改革、水行政審批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等6項重點改革任務,取得關鍵性突破。
“十三五”時期,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四個河南、實施三大戰略,夯實水利支持基礎、保障水安全”謀篇布局,形成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水生態安全四位一體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從根本上扭轉我省水利建設滯后的局面,為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全面推進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
新舉措:河南省積極推進水權試點工作
【點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既需要政府調控以保障公平,也需要市場調節以提高效率。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是我國唯一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無論是自然資源、地形地貌,還是人口數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是中國的一個縮影。河南省組織開展跨流域水量交易,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是中原地區有史以來水資源開發利的一項重大創新性舉措,不僅有利于效緩解區域間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不同區域社會經濟共同協調發展,有利于激發各地節約用水、提升用水效率的內在動力,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重大調水工程的供水效益,對于積極推進我國水權制度建設將起到極其重要的借鑒和示范作用。
【鏈接】
2014年,河南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以南水北調水量交易為重點,組織開展了水權試點工作,積極探索不同流域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等多種形式水權交易流轉方式。
河南省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是全國重要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經濟大省和新型工業大省,但由于人多水少、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區域位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區,區域內人均水資源量僅有260立方米,各城市缺水總量30.4億立方米,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河南境內干渠全長731千米,分配河南多年平均水量37.69億立方米,供水范圍涉及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11個省轄市和34個縣(市、區),直接受益2000萬人。為利用南水北調水,河南省建設了989.3公里的配套輸水工程,通過42座分水口門向45座城市、83座水廠、6座調蓄水庫供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成和通水運行,為破解部分區域水資源短缺難題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用長江水,相當于增加了河南年均水資源總量的9.3%,但在中線工程運行初期,由于配套水廠分年度建設、地下水壓采分階段實施等原因,部分地區難以全部消化分配水量,每年約有10億立方米的水量可以交易。受水區全部接納消化分配水量后,通過節水改造,每年約有2億~3億立方米的水量可以交易。
河南省水權試點工作從2014年7月啟動,計劃2017年6月結束,主要是在河南省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處于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的市縣區域之間組織開展水量交易,包括年度水量交易,以及一定期限內的水量交易。試點工作的主要目標是通過3年努力,力爭區域間交易水量3億~5億立方米,初步構建統一、開放、透明、高效的省級水權交易平臺,建立健全水權交易信息系統、交易規則、風險防控機制。
破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難題的“民權模式”
【點評】河南省民權縣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實施為平臺,不斷完善灌區末級渠系工程配套和量測水設施,規范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落實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產權,在示范區推行農業終端水價制度,破解了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低、末級渠系管理主體缺位、工程老化失修等長期困擾水利改革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鏈接】
2012年以來,河南省民權縣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實施為平臺,不斷完善田間工程,規范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推行農業終端水價制度,破解了長期困擾水利改革發展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一、完善田間工程,破解農業灌溉用水浪費難題
長期以來,由于田間大部分農渠和毛渠都是土渠,“跑、冒、滴、漏”現象嚴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為破解這一難題,2012年,民權縣在選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時,擇優確定了基礎設施相對完好的灌區作為示范區,示范項目位于民權縣林七鄉境內,涉及郭莊、蔡堂等8個行政村,14132人,灌溉面積833.33公頃。通過重點建設和完善示范區末級渠系工程配套和計量設施,提高灌區末級渠系的引配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為示范區實行計量收費打基礎。
該項目改造襯砌渠道4.11千米,完成斗農溝渠清淤5.5千米;新建(改建)混泥土渠57條,長21千米;配套橋、涵、閘、倒虹吸、用水者聯合會管理所等各類建筑物270余處。完成工程總投資600萬元。項目實施后,共恢復灌溉面積293.33公頃,改善灌溉面積540公頃,末級渠系水利用系數由改造前的0.65提高到改造后的0.85,畝均灌溉用水量由385.00立方米降為294.12立方米。
二、規范用水戶協會建設,破解末級渠系管理主體缺失難題
我國農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特別是末級渠系管理主體缺位,處于“農民管不了、集體不愿管、國家管不到”的被動狀態,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嚴重,灌溉面積萎縮,抗災能力差。
民權縣通過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進一步規范的農民用水戶協會,末級渠系管理難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與其他地方僅靠群眾自發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不同,民權縣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區中,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登記、規范運作”的原則,幫助用水戶協會制定內部章程,完善協會的工程維護和灌溉管理、財務管理和水費收交、協會獎懲、協會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辦法,使用水戶協會真正成為獨立的法人并依法開展工作。
用水戶協會負責水費收交及示范區的農田灌溉工作;參與項目實施的監督與管理,并積極組織農民投工投勞;末級渠系工程產權移交后,用水戶協會負責末級渠系工程的運行維護,保證末級渠系工程良性運行。
2013年林七鄉農民用水者聯合會經費收支表顯示,全年共收取水費28萬多元,除去代表用水戶向供水單位交納的水費18萬元,其余的水費主要用于末級渠系工程的運行維護及用水協會的正常運行。此外,民權縣每年補助用水者聯合會5萬~10萬元,用于協會日常維護經費。
三、推行農業終端水價,破解農民水費承受能力低難題
根據財政部、水利部提出有關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要求,民權縣在建立完好的農業灌溉工程體系和量測水設施的基礎上,指導示范區農民用水戶協會通過用水戶承受力調查,結合平時灌溉用水量、灌溉次數,合理測算末級渠系供水成本,推算末級渠系終端供水價格,上報縣政府。縣政府組織發改等部門對水利局上報的供水成本進行監審,并由發改部門批復終端水價。
終端水價批復實施后,項目區農民用水協會根據用水戶的需求,統一調配供水,科學計量,按方收費,較好地發揮了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避免了過去的大水漫灌現象,促進了水資源高效利用,降低了農民用水費用,保障了灌區工程良性運行。
新經驗:河南省睢陽區破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長期以來有人用、無人管、無錢管、效益差的難題
為破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長期以來有人用、無人管、無錢管、效益差的難題,商丘市睢陽區水利局在小型水利工程改革中,在全區313個行政村按照“入會自愿、退會自由”的原則全部成立村級農民用水協會,將小型農田水利田間配套工程所有權確權給村級用水協會,并確定農民用水協會為管護主體,擔負管護責任,探索出了以農民用水協會擁有所有權、管護權、使用權和建設權四位一體的管護新模式。區水利局加強技術業務指導,通過績效考核,區財政每年安排80萬元,對考核優良的“農民用水協會”進行獎補,促進管護水平提高。通過改革,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效益得到長久發揮。
其具體做法:一是在做好資產評估和張榜公示的基礎上,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資產移交到 “農民用水協會”,使“用水協會”成為擁有物權和管理權的管護主體。二是協會按市場化方式保本運作,具體負責工程管理、維修和灌溉運營。協會按電費和人工費兩項費用計算,以每年每畝20元標準計收會費,年終根據實際澆水情況多退少補,會費使用情況定期公示,接受會員監督。三是把農田水利項目的申報實施延伸到農民用水協會,推行建管一體化模式。新建項目申報由“農民用水協會”根據政策導和急需解決的水事問題匯總,向行業主管部門自主申報。行業主管部門在項目初審時優先安排已提出管護經費籌集、管理和使用的項目,項目實施和驗收由協會在行業主管部門監督指導下完成,保證工程質量。四是區水利局加強技術幫扶和業務指導,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出臺了《“農民用水協會”績效考評和獎懲辦法》,區財政拿出80萬元獎補資金,對考核優良的“農民用水協會”進行獎補,對不合格檔次的提出改進補正措施,不考慮新項目申報,以“獎懲機制”促進農民用水協會管護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輝縣市小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新鄉市輝縣市在小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中通過明晰產權,確定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落實管養經費等措施,探索出了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成立小水庫管理處,招聘配備小水庫管護人員,市財政預算安排解決人員和維修養護經費的運行管護模式,確保了水庫防洪安全,確保了水庫綜合效益的發揮,符合當前解決小型水庫非專業化管理,安全問題大難題的趨勢。
其具體做法是:一是明晰工程產權。輝縣境內登記在冊的小型水庫有30座,其中小(1)型水庫5座,小(2)型水庫25座,總庫容3063萬立方米。市政府制訂并頒布了《輝縣市小型水庫管理辦法》(輝政〔2012〕17號),明確了30座小型水庫產權歸國家所有,由水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全市小型水庫防汛抗旱調度。水庫所在地鄉鎮政府負責水庫防汛工作。小型水庫管理處具體負責全市小型水庫的建設和管護工作。二是組建管理機構落實管理經費。輝縣市編委批準成立“輝縣市小型水庫管理處”(輝編〔2014〕18號),機構為股級,核定全供事業編職5名(內部調整),經費供給形式財政全額撥款,核定兩費154.97萬元。三是落實管護人員。水庫管理處根據水庫規模和功能,負責對每座水庫就近在當地招聘1—2名專業管護人員,經培訓合格,簽定合同,持證上崗,承擔水庫的運行和管理職責。目前已完成18座小水庫管護人員的招聘,管護人員年薪5000元,從工程維護費中支出。四是加強考核。小型水庫管理處對管護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和半年一考核,7月份完成了第一次培訓,對連續2次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合同,重新招聘。五是發證建檔。及時登記發放小型水庫工程產權證,產權證由輝縣市人民政府監制,授權水行政部門登記核發,并及時匯總建檔。產權證統一使用32開雙面彩印,正面為封面,標明“產權證”;背面為“說明”;內芯7頁,分別載明小型水庫工程的證書編號、發證機關、登記表、工程情況說明、工程位置及簡圖等內容。
(該文發表于2015年1月8日《中國水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