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用外固定架治療的臨床觀察
楊建國
目的觀察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用外固定架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68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行石膏固定治療,觀察組行外固定架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腕關節的功能恢復情況及治療滿意度情況。結果對照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10例,良10例,優良率為58.82%;觀察組優12例,良16例,優良率為82.3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7.06%高于對照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用外固定架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靈活固定,優勢顯著,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和腕關節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臨床效果
為了探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用外固定架治療的臨床效果,本院隨機選取了64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68例進行研究。入選者均知情研究內容,自愿參與。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4.38±6.32)歲;B型10例,C1型8例,C2型9例,C3型7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5.23±5.98)歲;B型11例,C1型9例,C2型7例,C3型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石膏固定治療,具體操作為:行臂叢神經麻醉,對患肢取外展位,完成常規消毒和無菌巾鋪開之后,將2顆橈骨螺釘(直徑=4 mm)擰入,然后再將螺釘(直徑=3 mm)擰入到第2掌骨。通過C臂X光機對患者行閉合手法復位,主要包括掌傾角、下橈尺關節、尺傾角等內容[1]。若患者為爆裂性骨折,可采用擠壓法復位;若患者的骨碎片位置不良,無法進行手法復位者,可以采用巾鉗予以糾正,且動作一定要輕柔。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架治療,具體操作為:于第2掌骨背外行縱向切口,切口長度為6 mm,對伸指肌行牽開和分離操作,在和掌骨額狀垂直30°的骨縱軸內置入2個外固定架螺釘。同時,從橈骨的背外側靠近骨折上緣4 cm處,行2個切口,長約6 mm,經由肌間隙進入,與橈骨額狀面成30°垂直橈骨縱軸平行置入2枚外固定架螺釘[2]。穿透橈骨對側皮質,穿針完畢后,安裝支架,放松長度調節關節和兩萬向關節,在牽引下對骨折端進行手法整復,努力恢復掌傾角和尺偏角。
1.3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采用Dienst標準對其腕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可分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具體判定標準為[3]:①優:背伸和掌曲下降幅度≤15°,握力和健側相同,無功能損傷,關節活動良好,沒有疼痛感。②良:背伸和掌曲下降幅度為15~30°,握力和功能基本正常,關節活動輕微受限,偶有疼痛感。③中:背伸和掌曲下降幅度為31~50°,患側握力和功能均有所降低,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疼痛感經常出現。④差:背伸和掌曲下降幅度>50°,患側握力和功能明顯減弱,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常伴隨持續性疼痛。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統計兩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情況,采用匿名問卷調查方式,分為滿意、比較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恢復情況 對照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10例,良10例,優良率為58.82%;觀察組優12例,良16例,優良率為82.3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滿意度97.06%高于對照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n(%),%]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其中存在骨質疏松的老年人是該病發生的高危人群,同時,存在高能量損傷的中青年人發生該骨折的風險也較高。多發性骨折中,橈骨遠端骨折發病率相對處于較高水平,若未能及時、合理的選擇治療操作,則可能造成患者腕關節由于創傷逐漸產生僵硬感并伴有明顯疼痛,對手功能產生嚴重影響[4]。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受傷位置是否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是判定采用外固定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的主要依據。
經臨床實踐發現,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大多數都屬于開放性骨折,為不穩定型。正因為如此,在復位后選擇合適的固定方式,對于骨折愈合和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石膏固定是最經常使用的固定方法,但是其療效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醫療技術和骨科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固定方法開始在臨床中應用,外固定架就是其中一種,而且其療效在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治療中已獲得肯定。
在治療優勢方面,主要可體現在以下幾點:①外固定架治療僅在腕關節實施范圍較小的固定操作,不會對患者前臂肌肉活動(縱向收縮力)產生明顯影響。同時,患者日常活動中肌肉收縮可以達到對骨折端的擠壓效果,從而促進骨折愈合加速[5]。②外固定架治療的安全性更高,一般在固定整復治療后,固定位置附近軟組織可能存在腫脹情況,腫脹屬于正常現象,但會令患者產生疼痛感及不適感。外固定架治療在治療后半周左右可合理的調整,及時緊縮,在治療安全性上更高。③外固定架治療1周時間后,腫脹可迅速消退,此時患者可開始手掌關節鍛煉、手掌關節鍛煉,避免關節發生僵硬等并發癥。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經外固定架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經比較,觀察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82.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82%,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研究文獻臨床實驗結果基本一致[2]。取得該結果的主要原因為:外固定支架能夠根據復位要求靈活調節,操作簡便,對骨膜及軟組織的損傷小,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并降低了術后感染率。另外,由于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恢復狀況更優,因此患者對治療效果更為滿意,達到97.06%,對照組滿意度僅為82.35%,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不僅在治療效果上存在優勢,還能夠提升患者滿意程度,對醫患關系有益。
綜上所述,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用外固定架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靈活固定,優勢顯著,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和腕關節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1]林旭,郭勇,譚倫,等.跨腕關節支撐鋼板與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3):212-215.
[2]唐咸敏.閉合復位聯合外固定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465-466.
[3]徐麗輝.動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研究.重慶醫學,2013(28):3368-3369.
[4]周三保,林望得,王新杰,等.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臨床觀察.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3):228-230.
[5]崔壯,余斌,冷曉情,等.切開復位內固定和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系統評價.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1):1776-178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29
2016-06-17]
112700 鐵煤集團總醫院骨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