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銳
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應用于治療脫垂性內痔的臨床效果觀察
尚銳
目的分析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用于脫垂性內痔患者的療效。方法60例Ⅲ°和Ⅳ°脫垂性內痔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采用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外剝內扎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滿意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0.05)。結論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應用于脫垂性內痔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幾率,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應推廣使用。
直腸下端粘膜;脫垂性內痔;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臨床效果
脫垂性內痔是臨床常見疾病,臨床對該病的治療傳統采用外剝內扎術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對患者的創傷較大,患者術后肛門疼痛時間較長,而且肛管狹窄和大便失禁等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較高,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有研究證實脫垂性內痔患者采用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為了解脫垂性內痔的有效治療措施,本院對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的臨床效果進行了研究,效果顯著,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在本院治療的Ⅲ度和Ⅳ°環形脫垂性內痔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Ⅲ°痔36例,和Ⅳ°痔24例。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41.9±12.4)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5±2.6)年。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
1.2治療方法 在手術前1 d對兩組患者進行洗腸,口服25%的甘露醇溶液250 ml,并在手術前用生理鹽水1500 ml對患者急性灌腸,給予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腰椎麻醉[1],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外剝內扎術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治療,具體為:首先使用無創傷鉗夾住患者的肛緣處皮膚,并將環形的肛管擴張器插入患者肛門,將內栓取出,并將吻合器的配套產品插入肛管擴張器,通過旋轉縫扎器對黏膜下荷包進行縫合。將肛門縫扎器取出后,通過肛管擴張器的配合進行縫線和直腸下端黏膜切除[2]。為防止患者出血,吻合器在擊發后應保持20 s的關閉狀態。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生素和靜脈補液。
1.3觀察指標[3]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手術進行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情況及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30例患者吻合均一次成功,所切除的直腸下端腸壁均為環形,單一荷包患者切除組織的上下徑為1.4~1.8 cm,2個荷包患者切除的上下徑為1.6~2.2 cm。在拔除吻合器后,有4例患者吻合口出現搏動性出血,通過直視下4號絲線進行“8”字縫合后,均實現止血。5例合并有肛乳頭肥大和肛緣外明顯皮贅需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后有1例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通過噴灑腎上腺素到出血部位,患者的出血癥狀消失。沒有患者出現肛周感染、肛門失禁和吻合口狹窄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對照組:術后有15例患者出血,經過相應的止血處理后均好轉,肛周膿腫和肛周感染2例,肛門狹窄2例,切口延遲愈合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7.5±6.9)ml,對照組患者為(82.1±12.5)ml,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t=24.78,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為(11.4±4.8)min,短于對照組的(24.6±7.3)min(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為(4.6±2.9)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3.9±3.2)d(t=11.8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0 17.5±6.9a11.4±4.8a4.6±2.9a對照組 30 82.1±12.5 24.6±7.3 13.9±3.2
2.3兩組患者手術滿意度比較 隨訪3個月發現,研究組患者28例對手術滿意,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滿意率為73.33%(22/30),研究組患者手術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0.05)。
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是治療直腸下端粘膜脫垂性內痔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年新提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手術方式將患者肛墊以及肛管部位的組織向上懸吊,改變患者組織脫垂和下移的現狀,這種手術方式在脫垂性環形內痔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最為顯著。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這種手術方式更具優勢[4],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該治療方式并沒有對患者的肛門部的痔瘡和皮膚進行切除,給患者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小,患者術后出現肛門狹窄、肛門疼痛等并發癥的幾率相對較低,有助于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②這種手術方式不需要切除肛墊,不會對患者術后的精細控便能力造成影響[5]。
本研究中,通過選取60例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采用直腸下端粘膜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均一次吻合成功,且無并發癥發生,而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的情況明顯多于研究組(P<0.05)。另外,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等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研究組的治療方法能夠縮短患者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滿意率為73.33%,研究組患者的滿意率明顯較高(P<0.05),說明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臨床具有可行性。
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雖然治療效果顯著,但是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還應注意一些細節:①荷包縫合線的位置比較重要,位置過低或過高都會對患者的術后造成影響,應盡量選擇齒輪線以上大約4 cm的位置,降低患者術后出血的發生幾率。②在縫線結扎時應控制好松緊度,不能結扎過緊,防止對牽拉線的牽拉效果。③在給患者進行縫合時,要注意荷包縫合的深度,縫合過深會對患者的腸壁肌層造成損傷,如果縫合過淺在給予患者牽拉處理時容易導致黏膜撕裂,所以荷包縫合的深度應控制在黏膜下層,減少對患者的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對脫垂性內痔患者采用環形切除肛墊懸吊術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毛捷鴻,姜在龍,張磊,等.PPH聯合芍倍注射液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臨床觀察.中華全科醫學,2015,4(8):541-543.
[2]夏國森.用PPH治療Ⅲ期、Ⅳ期內痔的效果觀察.當代醫藥論叢,2015,6(15):246-247.
[3]嚴威忠,王德成,葉育勉.消痔靈固脫法與PPH術聯合自擬方槐榆煎治療重度內痔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5(20):1673-1674.
[4]馬陳建,孟鑌,陳兵,等.PPH治療復雜性內痔和環狀痔臨床療效觀察.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10(25):531-534.
[5]馬寶珠,全立海.選擇性聯合內痔痔核剝除PPH手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療效及復發率觀察.哈爾濱醫藥,2015,12(25):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1
2016-06-28]
138000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院消化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