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平
腹膜透析患者低白蛋白血癥的原因及不良影響的分析
鄭偉平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低白蛋白血癥的原因及不良影響,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95例腹膜透析患者,根據患者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癥將其分為血清白蛋白正常組(42例)和低白蛋白血癥組(53例)。觀察兩組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腹膜透析液蛋白丟失、尿蛋白丟失、總肌酐清除率、總KT/V等五項指標,并比較心力衰竭、腹膜炎、肺部感染、水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29.53±5.22)g/(kg·d),高于低白蛋白血癥組的(25.75±5.43)g/(kg·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尿蛋白丟失低于低白蛋白血癥組(P<0.05)。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3.81%,低于低血白蛋白血癥組患者的47.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影響腹膜透析患者出現低白蛋白血癥的因素主要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尿蛋白丟失等。相比于血清白蛋白正常的腹膜透析患者,低白蛋白血癥腹膜透析患者發生并發癥(心力衰竭、腹膜炎、肺部感染、水腫)的發生率會明顯升高,應給予針對性預防措施。
腹膜透析;低白蛋白血癥;原因;不良影響
隨著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腎病的發生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臨床治療腎病主要對患者實施腹膜透析,但有研究顯示,腹膜透析易使患者出現其他的并發癥:如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癥等。血清白蛋白是反映腹膜透析患者內臟儲存蛋白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預測腹膜透析患者出現并發癥和死亡的預測因子之一[1]。本研究對2012年3月~ 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95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詳細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3月~2015年10月入住本院的95例腹膜透析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癥將其分為血清白蛋白正常組(42例)和低白蛋白血癥組(53例)。低白蛋白血癥組患者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6歲,平均年齡(65.54±3.35)歲;透析時間1~11個月,平均透析時間(4.26±2.25)個月;文化程度:22例小學學歷,16例初中學歷,10例高中學歷(包含中專),5例大學學歷(包含大專)。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最小59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65.63±4.48)歲;透析時間1~10個月,平均透析時間(4.24±2.16)個月;文化程度:18例小學學歷,13例初中學歷,8例高中學歷(包含中專),3例大學學歷(包含大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透析時間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 對95例腹膜透析患者均實施生化檢查、營養評估、飲食評估、水測量、合并癥指數以及留24 h腹膜透析液和尿液進行透析充分性試驗,具體檢查方法為:①生化檢查: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尿素氮以及血肌酐進行檢查。②留24 h腹膜透析液和尿液做透析充分性試驗:留取患者24 h腹膜透析析液和尿液,對患者的腹膜透析液蛋白、尿蛋白、尿液尿素氮、肌酐、腹膜透析液尿素氮、肌酐進行檢測,結合分析結果算出總肌酐清除率(Ccr)(殘腎加腹膜)和總KT/V。③比較兩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其合并腹膜炎、肺炎、心血管疾病等并發癥的關系。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腹膜透析液蛋白丟失、尿蛋白丟失、總肌酐清除率、總KT/V等五項指標,并比較心力衰竭、腹膜炎、肺部感染、水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 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29.53±5.22)g/(kg·d),高于低白蛋白血癥組的(25.75±5.43)g/(kg·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尿蛋白丟失低于低白蛋白血癥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3.81%,低于低血白蛋白血癥組患者的47.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比較(±s)
注:與低白蛋白血癥組比較,aP<0.05
組別 低白蛋白血癥組(n=53) 血清白蛋白正常組(n=42) t P每日蛋白質攝入量[g/(kg·d)]25.75±5.43 29.53±5.22a3.4275 0.0000腹膜透析析液蛋白丟失(g/d) 4.52±1.75 4.31±1.56 0.6091 0.5439尿蛋白丟失(g/d) 2.55±1.32 2.05±0.74a2.1952 0.0315總Ccr[L/(W·1.73 m2)]69.15±37.95 79.56±36.99 1.3427 0.1826總KT/V 1.71±0.49 1.74±0.52 0.2884 0.7736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目前,臨床上治療腎病的透析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屬于腎病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該種治療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機體本身的腹膜作為透析膜進行透析治療,可有效清除機體體內滯留的代謝產物以及過多的水分,同時可以有效補充機體所必需的物質,相比于血液透析,該種透析方法的不良反應更少,患者所需承受的痛苦更少,但長期對患者實施腹膜透析,易使患者出現其他的并發癥,如營養不良、低血白蛋白血癥,嚴重影響了透析治療效果。
有數據顯示,腹膜透析患者體內的血清白蛋白<25~30 g/L,死亡率將升高15%~18%。因此,臨床常將血清白蛋白水平作為評價腹膜透析患者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2-4]。有研究證實,低白蛋白血癥腹膜透析患者常處于體液超負荷狀態,當腹膜透析患者出現低白蛋白血癥后,其細胞外內液比值會出現明顯升高,而發生水腫的幾率會顯著上升,從而導致腸內的毒素大量進入機體的血液中,最終引起體內的毒素濃度及炎癥因子(可促進白蛋白的分解,抑制白蛋白形成,導致白蛋白水平下降)濃度大量增加[5-7]。
此次研究數據表明,低白蛋白血癥組患者以及血清白蛋白正常組患者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尿蛋白丟失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低蛋白血癥的原因和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尿蛋白丟失相關。另外,低白蛋白血癥組腹膜透析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血清白蛋白正常組腹膜透析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相比于血清白蛋白正常組腹膜透析患者,低白蛋白血癥組腹膜透析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高,為減少患者并發癥,臨床應結合影響因素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盡量減少患者出現低白蛋白血癥。
綜上所述,為減少低白蛋白血癥的發生,臨床醫師應結合引發該病的相關因素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值得各大醫療機構推廣實踐。
[1]劉錦秀.低鈣腹透液聯合低蛋白飲食及復方a酮酸治療腹透患者高磷血癥的療效研究.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5,35(5):733-736.
[2]鐘偉強,黃仲良.腹膜透析患者預后相關因素及死亡原因分析.貴陽醫學院學報,2013,38(6):664-665.
[3]李慧凜,齊爾,蔣更如,等.終末期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預后的比較研究.中國血液凈化,2013,12(5):238-242.
[4]萬程.反復發生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危險因素分析.第三軍醫大學,2014.
[5]王淑敏.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山東大學,2011.
[6]房艷輝,蔣蘭萍,周紫娟,等.腹膜透析患者脂質代謝紊亂與腹膜轉運功能及生存的關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3,35(3):327-331.
[7]高小夏,潘家榮,鄒蕓,等.持續非臥床腹膜透析患者相關性腹膜炎的原因與防治.江蘇醫藥,2012,38(18):2158-216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55
2016-05-27]
523000 東莞東華醫院腎病風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