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陳雄兵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療臨床分析
王永華 陳雄兵
目的探究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療臨床療效。方法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8例。對照組予以綜合治療,研究組予以抗病毒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重型肝炎患者總有效率為78.26%,高于對照組的45.45%(P<0.05);研究組原發性肝癌患者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47.06%(P<0.05);研究組肝硬化患者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52.63%(P<0.05)。結論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療,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乙型病毒性肝炎;晚期肝病;抗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被稱為血清性肝炎、乙型肝炎、乙肝,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且近年來其發病率居高不下[1]。乙型病毒性肝炎多通過體液及血液傳播,可表現為慢性攜帶狀態,其臨床主要表現為厭油、嘔吐、惡心、食欲不振、易乏力、肝大及肝功能異常等癥狀[2]。病情嚴重患者易進展為重型肝炎,部分患者病程遷延可進展為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重型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均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其屬于難治性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且病死率極高,目前,臨床研究對該類疾病尚無特效藥及特性療法,通常采用綜合治療措施,但其療效不佳。相關研究[3]指出,對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患者予以抗病毒療法治療,療效顯著。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患者,通過分組對比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8例。研究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41.42±7.81)歲,其中23例重型肝炎,15例原發性肝癌,20例肝硬化;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42.15±7.72)歲,其中22例重型肝炎,17例原發性肝癌,19例肝硬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符合肝衰竭診療指南等相關臨床診斷標準[4];年齡在18~60歲;具有自主意識,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合并酒精肝、遺傳代謝性肝病、腫瘤、藥物肝者;排除納入研究前2個月內采用相關抗菌藥物或免疫制劑治療,可能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者;排除合并器質性病變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排除合并重大免疫系統疾病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改善肝功能、常規免疫調節等綜合治療,研究組予以抗毒素治療,其中23例重型肝炎患者均予以拉米夫定(福建廣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30)治療,100 mg/d,口服,確診后21~81 d給藥,持續用藥90 d以上;20例肝硬化患者均予以拉米夫定治療,100 mg/d,口服;15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在治療前均為陽性,治療期間予以拉米夫定,100 mg/d,持續口服。所有患者依據要求嚴格執行治療,且治療后均隨訪1~2年,對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重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HBsAg、HBeAg指標變化情況,并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
1.5療效判定標準 ①重型肝炎臨床效果評定,改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均好轉;惡化延緩:臨床癥狀及肝功能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肝功能惡化。總有效率即為改善率。②原發性肝癌臨床效果評定[5],完全緩解:HBsAg、HBeAg指標均顯示為陰性,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改善較為顯著;部分緩解:HBsAg、HBeAg指標有一個顯示陰性,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改善幅度較小;穩定:臨床癥狀及肝功能無變化;進展:患者病情加劇,肝功能異常加重。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總例數×100%。③肝硬化臨床效果評定,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徹底消失,且肝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肝功能均顯著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未好轉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重型肝炎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重型肝炎患者總有效率為78.26%,高于對照組的4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48,P<0.05)。見表1。
2.2兩組原發性肝癌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原發性肝癌患者總有效率為93.34%,高于對照組的47.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42,P<0.05)。見表2。
2.3兩組肝硬化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肝硬化患者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52.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19,P<0.05)。見表3。

表1 兩組重型肝炎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原發性肝癌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表3 兩組肝硬化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全球性流行的傳染性疾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普遍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多數學者認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文獻[6]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機體,可直接破壞肝細胞,且該病毒可快速復制,使肝器免疫應答損壞,從而導致病情加劇,對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患者,重型肝炎的發病原因就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毒持續性快速復制,導致病情惡化,進展為肝病晚期,極大程度的增加治療難度。
拉米夫定為新型核苷酸類似物,在臨床治療中多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引發的肝膽疾病治療中,其雖與核苷酸結構相似,但無核苷酸功能,可參與DNA合成過程,但無法合成正常核酸鏈,從而終止病毒復制。本研究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重型肝炎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充分說明對重癥肝炎患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效果。在重型肝炎治療中,防止病情發展的關鍵是抑制病毒復制,拉米夫定可競爭性抑制病毒DNA鏈合成、延長,從而抑制病毒復制,同時有助于減輕病毒對患者機體的損傷。研究組肝硬化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對肝硬化患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療,可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肝硬化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延緩肝功能失代償,避免其進展為原發性肝癌。機體內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與肝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密切相關,其含量增多,肝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越高;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eAg、HBsAg均為陽性時,進展為原發性肝癌的幾率較大,若其中一項轉陰或兩項均轉陰后,其發病率明顯下降。而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HBV-DNA,促進HBeAg、HBsAg轉陰,從而抑制疾病發展。研究組原發性肝癌患者臨床效果高于對照組,說明對原發性肝癌患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療,可取得一定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1]王鵬.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療效果觀察.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128-129.
[2]孟海靜.電話隨訪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中的應用體會.吉林醫學,2014,35(33):7496-7497.
[3]盧火明.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臨床療效研究.亞太傳統醫藥,2014,10(3):82-83.
[4]廖偉.阿德福韋酯聯合肝速康治療慢性乙型肝炎22例療效觀察.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28(1):29-31.
[5]谷雷雷,張欣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5(11):1717-1721.
[6]徐有青,何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北京醫學,2014,36(3):209-2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22
2016-06-28]
443002 葛洲壩集團中心醫院感染科(王永華),內分泌科(陳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