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麗麗
眼針聯合奧扎格雷、胞磷膽堿治療急性小腦梗死24例療效觀察
畢麗麗
目的觀察中醫眼針聯合奧扎格雷、胞磷膽堿等藥物治療急性小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48例小腦梗死患者,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對照組予奧扎格雷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眼針穴位治療,治療療程為2周。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32%,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64%(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有顯著降低。治療組治療后血液動力學指標與對照組比較下降明顯(P<0.05)。結論眼針治療急性小腦梗死療效顯著。
眼針;小腦梗死;奧扎格雷;胞磷膽堿;療效觀察
小腦梗死在臨床較少見,為腦梗死的特殊類型,臨床特點起病急,表現復雜多樣、極其容易誤診,治療效果不理想、致死率較高。作者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眼針治療急性小腦梗死,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8例小腦梗死患者,其中一側小腦半球梗死35例,小腦蚓部梗死8例,小腦蚓部和半球梗死2例,合并腦橋梗死1例,合并枕葉梗死2例。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發病時間均為1~7 d,其中治療組男16例,女8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2.3歲;伴高血壓病20例,高脂血癥20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9例,房顫5例,既往腦卒中史11例;對照組男17例,女7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2.4歲;伴高血壓病20例,高脂血癥19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房顫4例,既往腦卒中史11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尿常規、凝血四項、生化分析、同型半胱氨酸、雙頸動脈彩超、經顱多普勒等相關檢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起病較急,出現眩暈、惡心、嘔吐,或伴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構音障礙,或伴有眼球震顫、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等。經頭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為急性小腦梗死者。無溶栓指征;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無出血傾向。排除腦血管病遺留嚴重后遺癥者;排除藥物過敏者。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奧扎格雷鈉(丹奧)160 mg/d靜脈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注射用胞磷膽堿(山東瑞陽)0.5 mg/d靜脈滴注,療程14 d。并控制血壓、血糖,控制腦水腫,處理并發癥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眼針治療,穴位取雙側上焦區、下焦區、脾區、胃區、肝區。舌強語蹇或神志恍惚加心區,便秘加大腸區,尿失禁或尿潴留加腎區和膀胱區。采用30號直徑0.32 mm,1寸(25 mm)不銹鋼毫針。具體操作:常規消毒,以左手指按壓眼球,使眼眶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在距眼眶內緣2 mm的相應穴位處,進行平刺操作,刺入真皮,達至皮下組織,進針0.5寸(15 mm),不施手法,留針30 min。1次/d,連續治療14 d為1個療程。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
1.5療效評定標準[2,3]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定,療效分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著進步率+進步率。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有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指標均有改善,但以治療組改善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有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有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紅細胞壓積(%)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 血漿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治療組 24 治療前 49.35±2.23 7.15±0.58 18.27±1.15 2.08±0.29 3.95±0.45治療后 43.84±2.41ab5.14±0.34ab10.01±1.03ab1.47±0.31ab2.85±0.41ab對照組 24 治療前 49.67±2.96 7.17±0.68 18.25±1.74 1.98±0.35 3.96±0.52治療后 48.98±2.53 6.87±0.49 17.57±1.86 1.79±0.34 3.84±0.54
現代醫學認為,小腦梗死的主要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原位血栓形成及動脈栓塞[4]。此外,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糖尿病、高脂血癥、既往腦卒中史及吸煙等也是小腦梗死較常見的危險因素[5]。本組病例中84.1%有高血壓病史,41.7%有糖尿病史,70.8%有高脂血癥病史,27.1%有心臟病史,既往腦卒中史占31.3%。可見小腦梗死與上述危險因素息息相關。小腦梗死臨床癥狀復雜多樣,缺乏特異性,常與周圍性眩暈,后循環供血不足相混淆,近年來隨著CT和MRI的廣泛應用,小腦梗死檢出率逐年提高。因小腦位于后顱窩,與腦干相鄰,臨床癥狀復雜,如梗死面積較大,容易壓迫腦干及第四腦室,出現高顱壓,腦干綜合征,腦積水等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西醫治療急性小腦梗死雖然研究報道較多,但也存在治療方法單一,療效不穩定、不良反應大,臨床耐受性差等許多問題。本研究在西醫對癥治療急性小腦梗死的基礎上加用眼針療法,可增加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快速緩解癥狀,取得良好療效。
作者認為小腦梗死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其病機多與風、火、痰、瘀、虛相關,常涉及心、肝、腎、脾胃及經絡,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指氣血不足,標實多為風痰上擾,痰熱腑實,肝陽暴亢,瘀血痹阻經脈所致。亦與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影響有關。小腦梗死多發于>40歲人群[6]。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嗜酒,過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則水濕內聚,痰濁內生,久而化火;又因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水谷不化,氣血乏源,則血行遲緩,流行不暢而致血瘀,氣血瘀滯,痰火內生,肝陽暴亢,脈絡痹阻,故發中風,臨床出現多種癥狀。本研究在西醫治療基礎上使用眼針治療急性小腦梗死。眼針刺激療法,是彭靜山教授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五輪八廓學說,并結合華佗“看病察病”方法和長期臨床實踐經驗倡立而成獨立的穴區體系[7]。眼針采用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理論,通過辨證取穴,刺激眼眶周圍穴區達到健脾和胃,益氣活血,化痰祛濕,疏通經絡、平肝潛陽,調整臟腑陰陽的作用。本研究選取雙側上焦區以疏通頭部經絡,通竅止眩;下焦區疏通肢體經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脾區健脾化痰祛濕,益氣活血,胃區和胃止嘔,肝區平肝潛陽,心區平調臟腑陰陽以治病本,標本兼顧,使氣血生,瘀血去,經脈通暢,陰陽平衡,故能較快緩解臨床癥狀,取得較好療效。現代實驗研究證明,眼針療法對人體各系統具有廣泛雙向良性調整作用,具有改善微循環,提高腦血流量,擴張血管,改善心功能,重新分布心腦供血的作用[8]。本研究使用眼針治療急性小腦梗死,在療效對照中,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眼針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有顯著降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在血流流變指標對照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血流流變學均有下降,以眼針治療組下降更明顯(P<0.05)。進一步證實了眼針治療可以改善微循環,提高腦供血,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為小腦梗死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眼針治療具有用針小、取穴少、操作簡便、見效快、無副作用的特點,臨床應用取得較好的療效,易于被廣大醫患接受,患者依從性好,更有利于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綜上所述,眼針療法是治療急性小腦梗死的一種實用而有效的方法。后期作者將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小腦梗死的治療提供更多、更好的臨床指導。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3]中華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龔光云,張淑琴,劉群,等.小腦梗死臨床與CT、MRI的對照研究.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7,14(4):219-220.
[5]Fenando B,Luis E,Carlos C.Causesandmechanismsofcerebellarinfa rctionin Young Patiens.Stroke,1997(28):2400-2404.
[6]劉維田,鄭建輝,張國棟,等.化痰通絡組方加減治療小腦梗死36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2015,37(5):685-687.
[7]陸壽康.針刺手法百家集成.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368.
[8]劉峻.彭氏眼針治療后循環缺血的療效觀察.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6):1409-14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30
2016-06-13]
118000 丹東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