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星 王彩會 張麗麗 楊鳳旗 王璇 邢秀亞
住院總護師運用PDCA模式降低PICC堵管率的效果評價
李金星 王彩會 張麗麗 楊鳳旗 王璇 邢秀亞
目的探討住院總護師應用 PDCA 模式在降低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 留置期間堵管率的效果評價。方法265例成功留置PICC的住院患者,2015年3~5月在本院置管的127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5 年6~8月在本院置管的13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運用常規觀察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實施 PDCA 循環模式,分析PICC留置期間出現管路堵塞的原因,比較兩組管路堵塞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導管堵塞的發生率為6.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75%(P<0.05)。結論PDCA循環模式能明顯降低PICC 留置期間堵管率的發生,實現質量的持續改進。
住院總護師;PDCA循環;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堵管
PICC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留置期間也存在一些并發癥和危險[1]。尤其管路堵塞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表現為治療液體無法正常輸入、滴速減慢、推注藥物困難和抽不到回血等[2]。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將會導致非計劃性拔管,不僅影響患者的治療,增加護理的工作量,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為此,本院由住院總護師全面負責攜帶PICC患者辦理出入院時的管路評估及維護,夜間及節假日相關并發癥的應急處置,將PDCA模式應用于PICC管路堵塞的預防,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8月在北京佑安醫院成功留置 PICC 的265例住院患者,將2015年3~5月在本院置管的127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8例,女49例;平均年齡57歲。將2015 年6~8月在本院置管的13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88例,女50例;平均年齡55歲。兩組患者均由具有PICC置管資質人員,在超聲引導下肘上貴要靜脈穿刺,一次性置管成功;導管均選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 PICC導管5F(雙腔耐高壓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運用常規觀察護理方法進行維護。導管穿刺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由病房責任護士給予患者常規的護理教育,再由具有PICC 置管資質的護理人員詳細說明PICC導管的優勢、穿刺過程以及可能發生的不適,避免患者因情緒緊張而引起的生理反應。術后拍胸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穿刺后第2天進行首次換藥,記錄穿刺點情況。正常輸液情況下換藥2次/周。每次靜脈輸液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管路,并采用肝素鈉生理鹽水溶液封管,護理過程注意觀察患者導管使用的通暢情況。如發生管路堵塞,均由值班人員上報PICC置管人員進行處理,但PICC置管人員只有日間值班,夜間一旦發生管路堵塞,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將會使堵管的程度加劇導致拔管。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實施 PDCA循環模式,包括制定管理計劃、組織實施、檢查及評價等階段。
1.2.2.1根因分析 住院總護師根據會診記錄將既往發生的管路堵塞普遍存在的問題上報護理部,并與PICC置管小組護士從人員、設備、材料、方法、環境5個方面進行根因分析。得出PICC管路堵塞的主要影響因素:①人員。a.患者因素:患者重視程度不足,延遲換藥時間,文化程度低,依從性較差,院外維護時間不固定。b.護士因素:護理人員管路維護水平參次不齊,院外維護人員不固定。②設備。微量泵流速過慢,發生管路堵塞時機器不能及時報警。③材料。雙腔PICC導管較單腔導管封管較為復雜。④方法。年輕護士不了解某些藥物的性質和配伍禁忌,沖管和封管時方法不正確,不能及時有效的辨別管路堵塞的高危因素等。⑤環境。環境嘈雜,護士操作過程中被其他事情打擾,未能及時處理。
1.2.2.2制定計劃 第一階段:統一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和宣教方法;第二階段:改進PICC培訓方式,提高護理人員對管路堵塞高危因素的評估能力和初期的辨別能力,并能認識到及時處置的必要性,提高護士的維護水平;第三階段:完善培訓資料,方便護士及時查閱常用藥物性質和配伍禁忌;第四階段:加強出院前的宣教,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導管的維護;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認知程度;并指導患者到具有PICC維護資質的醫院進行維護,通過綜合措施降低PICC堵管率。
1.2.2.3組織實施 ①加強護士對PICC導管相關知識的培訓,對護士的操作規范和宣教方法進行標準化統一,并加強護士對管路堵塞高危因素的處理水平。如:采用正確的沖封管技術;輸注高濃度液體、血制品后,用生理鹽水將導管完全沖凈后才能進行封管[3];避免因臥位不適,引起導管打折、輸液不暢發生血液凝固堵管等[4]。②成立PICC質量管理小組,增加導管維護的科室二級質控人員,加強監督并對護士逐一進行導管維護的考核。③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宣教,由責任護士一對一地進行宣教,告知患者堵管的嚴重性,共同參與導管的維護。住院總護師出院時為患者填寫詳細的出院評估單,便于院外維護時操作護士及時準確地了解導管的使用情況,并指導患者在院外遇到緊急情況的處理方法。④住院總護師采取24 h值班制,每日18:00與住院總醫師一起巡視醫院各病區,關注危重患者和PICC管路高危患者,通過主動詢問當班護士,并親自查看患者,及時準確的掌握全院管路使用及維護情況。夜間一旦發生PICC管路異常,住院總護師可接到呼叫后即刻到崗,及時處理,提高導管的再通率。
1.2.2.4檢查評價 通過PDCA循環,住院總護師對PICC管路堵塞及時反饋,特別是對攜帶PICC導管的患者進行入出院評估時,可以及時檢查護士對PICC置管患者住院期間管路的宣教和維護情況,不足之處加以彌補。并對每次檢查時發現的問題進行根因分析,提出改進措施,并在下一輪的檢查中重點落實情況,便于在以后工作時遵循,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導管堵塞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導管堵塞的發生率為6.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7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PICC導管堵塞發生情況比較(n,%)
PICC導管在臨床的應用過程中為患者提供了一條長期靜脈治療通路,保證了輸液安全。但在臨床護理中發現,大多數 PICC 導管的非計劃拔管都與管路堵塞的發生有關,而合理的預防措施能夠降低PICC堵管的發生率[5]。因此減少PICC管路堵塞的發生并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是降低PICC堵管發生的關鍵。自2015年6月本院住院總護師將PDCA模式運用于PICC管路堵塞的預防中,并利用夜間查房的時間,重點關注PICC管路高危患者,明顯降低了PICC 留置期間管路堵塞的發生,減少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并讓家屬和患者都參與到導管的維護中來,緩解了護患關系的緊張氣氛,同時也減輕了臨床護士的工作量。住院總護師通過運用PDCA模式對PICC堵管問題進行原因分析,討論并落實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從而制定統一的培訓計劃和評價標準,不僅提高了護士操作的規范性,豐富了宣教內容。并利用三級質量控制體系保障了護理質量,全面系統地提高了護理人員PICC的維護水平和職業成就感,提升了護理的價值。PDCA是一個動態監控的過程,是一種科學的護理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過程管理和環節質量控制[4]。護理人員將PDCA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不僅有利于護理經驗的總結及實踐驗證,從而不斷完善護理體系,強化優質護理工作中的細節管理,同時也體現了整體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1]鄭春輝,王鳳,陳強譜.經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并發癥及防治.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700-702.
[2]譚學蓉,周玲,周昀霞,等.PICC在早產兒中應用的并發癥觀察與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11,9(18):188-189.
[3]朱寒貧,孫雪琴,陳紅,等.腫瘤化療患者PICC相關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4):34-35.
[4]周潔玉,畢榮華,劉娣.PDCA結合4Y模式降低早產兒PICC堵管率.全科護理,2015,13(24):2341-2343.
[5]唐紅蘭,陸啟琳,張梅.集束化護理在 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臨床護理雜志,2011,10(6):18-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65
2016-05-24]
首都護理學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編號:15HL11)
100069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邢秀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