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坤
加味小陷胸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觀察
任天坤
目的探究加味小陷胸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雙盲法分為西藥組和中藥組,各42例。西藥組給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片治療,中藥組使用中藥湯劑加味小陷胸湯,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同時1年后對患者進行回訪調查疾病復發情況。結果中藥組疾病癥狀改善總有效率(95.2%)優于西藥組(83.3%)(P<0.05);對患者進行1年回訪,中藥組疾病再次復發率為4.8%,明顯低于西藥組的16.7%(P<0.05)。結論臨床對反流性食管炎治療時采用中藥湯劑加味小陷胸湯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改善其灼熱感且疾病不易復發。
反流性食管炎;加味小陷胸湯;復發;療效
反流性食管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其發病機制為機體部分抗反流障礙,致使賁門收縮關閉功能失控,或多種原因導致機體食管與胃連接區高壓帶抗反流能力受損,從而造成胃、十二指腸中的內容物易反流入食管中,而內容物中的胰酶、胃酸、膽鹽、蛋白酶等物質會使機體食管黏膜受損,引發糜爛、狹窄、炎癥、潰瘍等情況出現[1]。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咽部異物感、惡心嘔吐、上腹出現灼痛、灼熱感等,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有引發胃炎、食管癌、胃腸道潰瘍等疾病。本次本院選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臨床使用加味小陷胸湯治療的可行性,發現患者癥狀改善良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入院治療患者,按雙盲法分為西藥組和中藥組,各42例。經檢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診斷標準[2],同時中醫診斷:患者上腹出現灼痛、灼熱感,舌紅苔白、呃逆、脈弦或滑數、食后欲嘔。患者對所用藥物無相關禁忌證、嚴重過敏反應,無相關精神病史可積極配合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中藥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6.8±11.1)歲,病程9個月~8年,平均病程(3.6±0.7)年;西藥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37.1±11.3)歲,病程8個月~9年,平均病程(3.8±0.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西藥組每日餐前服用西咪替丁膠囊[阿特維斯(佛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19,產品規格:20 mg],1次/d,20 mg/次,同時飯后30 min服用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產品規格:10 mg),3次/d,10 mg/次,連續用藥1個月。中藥組服用中藥湯劑加味小陷胸湯,其中白芍、丹皮、半夏、桂枝、黃連各10 g,瓜蔞、茯苓、丹皮、柴胡、黨參各15 g,胸痛者加三七、紅花各10 g,惡心、泛酸者加旋覆花、瓦楞子、代赭石各15 g,胃痛者加郁金、延胡索各12 g,以清水浸泡、煎煮藥材取藥汁,1劑/d,分3次服用,連續用藥4周。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同時1年后對患者進行回訪調查疾病復發情況。采用臨床胃炎恢復評測表進行調查,分為疾病治愈、病情好轉、病情有所恢復、病情無進展;疾病治愈:患者惡心嘔吐、灼痛、灼熱感等癥狀消失,且經內窺鏡檢查炎癥吸收完全。病情好轉:患者灼痛、吞酸、灼熱感等癥狀明顯緩解,且經內窺鏡檢查炎癥消失>70%。病情有所恢復:患者惡心嘔吐、灼痛、灼熱感等相關癥狀得到部分改善、緩解,且經內窺鏡檢查炎癥消失>50%。病情無進展:患者灼痛、灼熱感未改善,其他癥狀無好轉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疾病治愈+病情好轉+病情有所恢復)/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藥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2%,西藥組為83.3%,中藥組較西藥組療效好(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疾病復發情況比較 1年后,中藥組疾病再次復發率為4.8%,西藥組為16.7%,中藥組疾病復發情況低于西藥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兩組患者疾病復發情況比較 (n,%)
胃酸在正常情況僅存在于胃中,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括約肌松弛、胃內壓力高于食管,機體抗反流能力受損,胃、十二指腸中內容物流入食管,內容物中酸性物質長時間刺激食管黏膜從而引發。而此病患者多在飯后出現灼心感、灼痛,目前臨床多采用西藥進行藥物治療,其中西咪替丁、奧美拉唑等均是臨床疾病治療常用藥,且也取得較高治療效果,但近些年有研究顯示這些藥物雖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患者易出現疾病再次復發[3]。有學者提出使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在中藥中此病屬于“胸痹、吐酸、吞酸”等范疇,其致病機制主要由于嗜食辛辣、脾胃虛弱、勞逸失度、飲食不節、情緒失調等因素造成脾胃升降失常、氣滯血瘀、水不化津、痰濁內生,痰熱上行 灼傷食管而成[4]。小陷胸湯中白芍、半夏、桂枝、黃連、瓜蔞、丹皮、柴胡、黨參等藥物配伍而成,其中半夏有清熱化痰降逆效果,柴胡、白芍配伍疏肝解郁、泄熱和胃的作用,黨參有健脾益氣升清的功效,以此些藥物配伍能有效促進機體脾胃升降平衡,從而從根本上消除病因,改善患者癥狀且不易復發[5]。
本次臨床觀察加味小陷胸湯治療效果,發現用藥后中藥組疾病癥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5.2%,西藥組為83.3%,中藥組較西藥組病癥恢復效果好(P<0.05);對患者進行1年后回訪,中藥組疾病再次復發率為4.8%,西藥組為16.7%,中藥組疾病復發情況低于西藥組(P<0.05)。
綜上所述,臨床對于反流性食管炎治療時,采用中藥湯劑加味小陷胸湯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改善其灼熱感且疾病不易復發,可臨床推廣應用。
[1]康宜兵.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湯治療非糜爛性反流性食管炎42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雜志,2015,31(3):49-50.
[2]張燕梅.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6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12,9(14):114-115.
[3]幸軍,馮青青,李春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120-121.
[4]任小寧,龐鵬字,郭曉黎,等.左金丸合小陷胸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105例.廣西中醫藥,2016,39(1):59-60.
[5]郭麗媛,王捷虹.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0例.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1):83-8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74
2016-08-03]
116200 瓦房店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