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梅,敖茂宏,彭 楊
(1.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貴州貴陽550002;2.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貴州興義562400)
貴州小雜糧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龔 梅1,敖茂宏2*,彭 楊2
(1.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貴州貴陽550002;2.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貴州興義562400)
為科學合理地規劃與發展貴州省小雜糧產業,對貴州小雜糧生產的自然條件、適宜分布區域及主要小雜糧產業發展現狀、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
小雜糧;貴州;分布區域;產業現狀;對策
小雜糧主要指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和種植方法特殊、有特種用途的多種糧豆,其特點是小、少、特、雜[1]。目前小雜糧種植種類較多,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的有蕎麥、糜子、谷子、高粱、燕麥、青稞和薏苡等,其中貴州省主要以蕎麥、蕓豆、薏苡和高粱4種小雜糧為主,零星分布有谷子、芝麻、綠豆和豇豆等。小雜糧作為貴州省農業體系中在近10年間新興而起的一項潛力產業,不僅具有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廣等特點,更對貴州農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2]。目前,貴州省立足山地氣候、特色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山地特色農業,積極發展蕎麥、蕓豆、薏苡和高粱等特色小雜糧產業,在長期的小雜糧種植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小雜糧產業帶區域分布。為科學合理地規劃與發展貴州小雜糧產業提供參考,對貴州省小雜糧生產的自然條件與分布區域、小雜糧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
1.1 自然條件
貴州位于云貴高原東斜坡面上,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地勢變化大,在全省形成600~800m以下的北、東、南邊緣丘陵低熱河谷區,800~1 200m的中部高原丘陵區和1 500~2 000m的西部高原山區3個地貌臺階。由于地形地勢的變化,形成明顯的地區性氣候差異。從全省范圍看,可分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省內大部分地區年均溫15℃以上,≥10℃有效積溫5 000℃左右,年日照時1 100~1 400h,年降雨1 000mm以上,相對濕度80%左右[3]。全省現有耕地面積456.25萬hm2,其中,旱坡耕地占1/5,耕地質量明顯低于全國水平,土壤類型主要是黃壤、紅壤、紫色土、灰泡土和石灰土等,土壤肥力中等偏下。獨特的山地氣候基本適宜各種小雜糧的種植,為避免與大田作物爭地矛盾,全省大部分小雜糧主要種植分布于干旱、貧瘠的旱坡地上,根據地域氣候特點在長期種植過程中出現不同的小雜糧產業帶分布區域。
1.2 分布區域
1.2.1 黔西南薏苡種植區 主要包括興仁、晴隆、貞豐、興義、安龍和普安等地 。黔西南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海拔大多在1 000~2 000m。黔西南境內地形起伏大,地貌復雜,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3.8~19.4℃,無霜期年平均317d,年平均降水量1 352.8mm,年平均降雨數為189d[4]。該區域野生薏苡資源豐富,十分適宜薏苡種植,當地百姓種植薏苡有上百年的歷史,群眾種植積極性高,以黔西南州興仁縣為薏苡種植中心,輻射周圍貞豐、安龍、晴隆和普安等地。
1.2.2 黔北高粱種植區 主要包括仁懷、金沙、習水,桐梓和赤水等地。黔北境內海拔800~1 300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海拔充足,年均降水量1 200mm,無霜期270d。該區域屬于貴州省釀酒主要產地,出產茅臺、習酒、青酒等名酒,釀酒的主要原料為高粱,為緩解釀酒原料高粱供應,降低物流運輸成本,當地政府與釀酒企業積極推動當地酒用高粱種植,其中以仁懷和習水高粱為種植中心,輻射帶動周邊金沙、赤水及四川瀘州地區。1.2.3黔西北、六盤水高海拔蕎麥、蕓豆種植區域主要包括威寧、水城、赫章、納雍和大方等地。該區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季風氣候比較明顯,降雨量較為充沛,立體氣候突出,平均溫度5~10℃,年日照數769~1 096h,最多為威寧縣;無霜期245~290d;年均降水量849~1 399mm,海拔相對高差大,平均海拔1 500m以上,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熱各異,利于多種小雜糧生長。該區域為貴州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大,適宜蕎麥、蕓豆生長,威寧也有著悠久的蕎麥、蕓豆種植歷史,其蕎麥、蕓豆產業帶較為集中。該區域以威寧及赫章為主,輻射帶動周邊納雍、大方和水城等地。
1.2.4 黔中、黔南、黔東小雜糧零星種植區 該區域主要包括安順、貴陽、銅仁和都勻等地。該地區人口較為稠密,主要以大田作物種植為主,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當地政府逐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結合當地區域特點發展小雜糧、蔬菜產業,境內主要零星種植有蕎麥、薏苡、高粱、蕓豆、谷子和綠豆等小雜糧作物種植,如安順市境內常年保持薏苡種植面積近6 667hm2,高粱種植面積近2 000hm2。
2.1 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種植基地建設向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貴州全省特色小雜糧產業近年飛速發展,薏苡產業種植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苦蕎的種植面積占全國苦蕎種植面積的1/10;蕓豆的種植位居全國前列。根據貴州省農委統計,2015年全省薏仁種植面積達4.67萬hm2,蕎麥種植近5.33萬hm2,蕓豆種植穩定在12萬hm2、高粱0.2萬hm2左右,其他小雜糧保持在0.67萬hm2左右[5]。薏苡、高粱、蕎麥和蕓豆4種主要特色小雜糧在各區域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興仁建立了省級薏苡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仁懷建立了省級茅壩高粱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其中蕓豆納入仁懷蔬菜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當地企業也在推進規范蕎麥種植基地。現代農業園區的建立,整合農業、水利和交通資源,小雜糧基地呈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有效推進了整個小雜糧產業發展。
2.2 政策扶持與科技技術支撐
為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加快推動貴州省特色小雜糧產業發展,各級政府部門都分別將薏苡、蕎麥、高粱和蕓豆納入“十三五”種植規劃,如,貴州省農委在2015年出臺《貴州省薏仁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黔西南州政府出臺《黔西南州“十二五”薏苡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支持薏苡產業發展。在近10年間,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大學農學院和地州各級農業研究所紛紛介入特色小雜糧研究。貴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成立貴州省高粱工程研究中心、設立小雜糧研究室,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組建薏苡研究團隊,貴州師范大學成立貴州省蕎麥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黔西南州農科所成立貴州薏苡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結構的介入為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2.3 小雜糧加工向規模化,產品多樣化發展
在“十二五”期間黔西南州境內有各種薏苡加工廠家、作坊200多家,年加工量在6萬t左右,其中年加工能力5 000t以上的有6家;年加工100~500t的有46家;其余均在100t以下,從業人員5 000余人,企業加工產值3億多元。當地薏苡產量遠不能滿足當地企業加工需求,紛紛從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購入薏苡進行加工,已成為全國薏苡集散地[6]。全省的蕎麥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威寧、水城和六枝等地,有赫章黔豐蕎業有限公司、威寧綠野生態有限公司、水城金橋食品有限公司和六枝特區霧峰純天然食品廠等。貴州省出口蕓豆的企業主要有畢節地區泓泰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年出口量5 000t左右,創匯上百萬美元。小雜糧的加工由產品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為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小雜糧產品的利潤,各廠家采取提升工藝,新產品開發等措施,市場上出現了薏苡醬酒、薏苡飲料、薏苡蛋白粉和薏苡化妝品及蕎麥糕點、蕎麥茶和蕎麥精粉等小雜糧加工品。
3.1 種植基礎設施薄弱,基地建設滯后
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石漠化嚴重,山地農業所占比重大,實施小雜糧規模化種植、形成產業化的立體條件先天不足,投資成本較高。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在小雜糧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雖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日趨嚴重,未得到有效治理;靠天農業的困境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受自然災害影響巨大。小雜糧基地整體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運營管理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低,輻射范圍小,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種植區域布局不合理,生產管理成本高[7]。
3.2 加工技術落后,產品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
以黔西南州興仁縣薏苡加工為例,雖然境內加工企業多,但缺乏龍頭企業,加工環節存在無序競爭,加工技術落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90%以上加工都停留在初級加工層面,使得薏苡的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全省許多小雜糧加工企業,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缺乏科技含量,加工環節多靠人工操作,生產效力低下,企業利潤低。加工的產品很多沒有統一商標和品牌,質量參差不齊,整個市場呈現無序混亂狀態。這些都嚴重地制約著整個小雜糧產業的發展壯大,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3.3 小雜糧品種選育工作滯后
目前,貴州省成立了各種小雜糧研究機構,但是由于科研機構對小雜糧研究介入時間較晚,研究時間短,加上政府早期的不重視,導致目前小雜糧品種選育滯后、栽培技術未得到有效突破,在生產上運用的品種混雜退化,病蟲害嚴重,同時一些優良的地方品種也出現混雜,產品品質降低。加之耕作粗放,栽培技術落后,小雜糧產量極低(薏苡220kg/667m2左右,蕎麥120kg/667m2左右,蕓豆100kg/667m2左右),嚴重制約小雜糧產業的發展。
4.1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與小雜糧基礎設施建設
各級財政應積極支持小雜糧良種推廣、種質資源研究、新品種培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中、低產土壤的改造,提高土壤的產出能力,為小雜糧加工提供產質量保障。加大小雜糧高產示范基地建設力度,提高良種小雜糧種植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整合農田、水利和交通等資源,集中規模建設一批高標準小雜糧示范園區,改善小雜糧種植基地基礎實施[]。
4.2 扶持龍頭企業,提高產品的市場認知度
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延長產業經濟鏈條,推進產業化進程。增強小雜糧產品生產能力,培養有市場競爭力的營銷集團,著力打造小雜糧及相關產品市場知名品牌,不斷提高優質小雜糧產品的市場認知度,提高市場份額[9-10]。
4.3 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依托貴州大學、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和黔西南州農科所等科研單位的技術人才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小雜糧的種質資源收集與高產優質新品種選育、良種繁殖技術和新品種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著力提升單位土地的產出率,為生產高產優質的小雜糧打下良好基礎。加快小雜糧加工領域的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小雜糧深加工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和小雜糧加工工業做大做強,同時抓好小雜糧科技人才和農村小雜糧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組建縣、鄉小雜糧推廣技術服務隊,聘請專家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一批科技素養高、能吃苦耐勞的小雜糧專門技術人才。二是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單位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專家服務體系,依托貴州省萬名專家服務基層活動和貴州省科技服務三區專項行動計劃等形式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和咨詢,組織開展科技成果對接、送技術下鄉,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1]柴 巖,馮佰利.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3,21(3):145-151.
[2]沙 敏,武拉平.小雜糧研究現狀與趨勢[J].農業展望,2015,23(2):126-128.
[3]貴州省情編輯委員會.貴州省情[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4]王耕源.黔西南州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分析[J].時代金融旬刊,2011,12(6):56-57.
[5]《中國農業年鑒》編輯部.2015中國農業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6]牟少巖,李敬鎖.關于構建小雜糧產業化體系的若干思考[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2014,23(1):128-130.
[7]朱 怡,鄒 軍.貴州省特色小雜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1,12(3):44-47.
[8]秦志前.平涼市特色小小雜糧產業現狀及發展戰略[J].小雜糧作物,2005,25(6):394-395.
[9]栗 柱.全球小雜糧現狀分析及展望[J].飼料廣角,2010(1):27-29.
[10]譚 斌,任保中.小雜糧資源深加工技術研究開發現狀與趨勢[J].中國糧油學報,2006,21(3):229-234.
(責任編輯:孫小嵐)
Current Situation of Minor Cereals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Guizhou
GONG Mei1,AO Maohong2*,PENG Yang2
(1.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Guizhou 550002;2.Guizhou SubtropicalCrops Research Institute,Xingyi,Guizhou562400,China)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plan and develop minor cereals industry in Guizhou,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regional divisions for minor cereals prod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minor cereals production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minor cereals industry in Guizhou.
minor cereals;Guizhou;distribution region;industry statu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326.1
A
1001-3601(2016)07-0322-0156-03
2016-04-13;2016-06-29修回
貴州省農業科技攻關項目“薏苡無公害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黔科合NY(2011)3093];貴州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薏苡需水規律及干旱脅迫對其品質的影響”[黔科合J字(2013)2192]
龔 梅(1980-),女,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村區域經濟與文化產業研究。E-mail:gongmei@163.com
*通訊作者:敖茂宏(1981-),男,副研究員,從事雜糧研究。E-mail:aomaoh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