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全 王 靜 時 雪 許俊雁通遼市經濟作物工作站
淺談通遼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葉建全王靜時雪許俊雁
通遼市經濟作物工作站
通遼市的設施農業產業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政府的重視、科技人才的投入,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幾年間設施農業面積和產量均翻了好幾番,這更加確定了設施農業作為讓農民增收,讓農民富有的重要途徑。隨著“菜籃子”工程的逐步推廣和落實,通遼市的設施農業也蓬勃發展,產量也節節高升。通遼市堅持以“富農征收”為指導思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通遼市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調整種植業結構,達到為農民增收的效果。“本著因地制宜、發展小區、一鄉一品”的原則,通遼市設施農業的發展,可以通過基地的建設、典型示范帶頭作用,促進通遼市設施農業向規模化發展,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
設施農業生產正由傳統簡單低標準的冷棚向高光效智能高標準機械厚墻體日光溫室方向發展。蔬菜品質得到進一步優化,經過多年來的統一規劃和發展,形成了開魯縣的紅干椒、葡萄、嫁接綠茄,奈曼旗沙地西瓜,科左中旗香瓜,科爾沁區食用菌等一大批規模種植、配套齊全、優勢明顯,“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多鄉(鎮)一業的特色區域蔬菜生產基地。到2014年底,全市有31個蔬菜生產基地108個蔬菜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開魯紅干椒、香瓜、綠茄,奈曼旗沙地西瓜,科爾沁區食用菌、沙地葡萄等在國內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設施農業的發展已成為通遼市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帶動了建筑材料、農副產品加工、批發、運輸、銷售等產業的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而且設施農業在頭年10月至第二年7月蔬菜供應、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遼市設施農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
蔬菜作物栽培的種類除葉菜類蔬菜以外,以黃瓜、西紅柿為主要作物品種,個別地區有溫室葡萄和食用菌,以及開魯縣大榆樹鎮的嫁接茄子,但是種植比例不大。設施農業產品主要在通遼市的城鎮市場銷售,少量的反季節蔬菜產品進入遼寧等省區市場。
以43型為基礎,但改變了原有43型的有關建設參數而不同于43型的建設模式(可以稱之為43型溫室改進型);以開魯縣大榆樹鎮為主要形式的厚墻體溫室;來源與遼寧北票、北鎮等地區的溫室模式;設施農業種植戶根據自己以往生產經驗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的溫室模式。每一類型溫室的建設方位、跨度、后墻的高度、墻體的厚度、前后屋面角的度數、采用的保溫材料以及輔助設施均有不同,甚至差異較大,其保溫、增溫效果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通遼市的溫室多是由本地或本村的施工隊建設的,部分是由種植戶自行建設的。設計的主要結構是:采用各旗縣(市區)農牧業局推薦類型。如43型溫室和開魯的厚墻體溫室結構;立足于農牧業部門推薦模式,結合外地一些先進經驗,加以改進。主要是在43型和厚墻體的基礎上,改變相關參數,如開魯鎮飛機場村的溫室就是由該村的黨支部書記根據縣農牧業局推薦的43型溫室建設結構的基礎上,參照吉林省梨樹縣一些地區的建設習慣,予以改進建設的,重點在后墻的高度和后陂保溫方面進行改進,進而達到保溫增溫的目的;由遼寧地區的技術人員設計。如奈曼旗的沙日浩來鎮和大沁他拉鎮的興隆地村的溫室與大棚是由遼寧北票、北鎮、阜新一帶來承包溫室建設的農民技術人員按照以往自己的生產習慣設計并建設的,這一類型即不同于43型結構,也不同于開魯厚墻體模式,保溫增溫效果也是不錯的;由通遼市農牧民自行設計的模式,主要是農牧民不借助任何推薦類型而是根據自身溫室生產經驗,自行設計的,隨意性較強。這一類結構建設參數不一,保溫增溫效果不一,建設的質量效果也有較大的偏差。
受城鎮消費群體因素的影響,城郊地區的設施農業發展快,效益好,農牧民群眾認識程度高,如科爾沁區的青河鎮、紅星鎮、建國鎮以及其他旗縣政府所在地的城郊,農牧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非常高,溫室利用程度與利用水平也是非常理想。反之,在遠離城鎮的農村牧區,無論是農牧民的認識程度,還是經營管理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偏差。據科爾沁區農牧業局副局長韓恩雙介紹,通遼市區附近的溫室大棚利用率達到100%。
1.堅持建造類型規范化、建造規模化原則
要充分考慮通遼地區大風、低溫等惡劣天氣的應對,重點加強溫室保溫,抗風雪方面的性能。要突出增溫保溫性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室內空間,并具有較強的堅固性、耐久性,要可以抵御極端雪、凍天氣帶來的風險。超過500畝以上小區建造結構圖紙實行報旗縣農牧部門備案制。經過多年發展,通遼市設施農業生產已從最初散戶向種植小區發展,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了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目前已形成了以開魯大榆樹嫁接綠茄、葡萄生產基地,甜瓜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等為代表的專業化生產村。
2.采取產業化經營手段帶動設施農業發展
發展流通型龍頭企業,拓展蔬菜產品在國內大中城市的市場占有空間,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化鏈條,促進蔬菜產品就近轉化增值,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菜農的組織化程度,組織農產品有序與加工企業和市場對接,全市有24個規模較大的蔬菜專業合作組織。
發展設施農業是大幅度提高種植業效益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這已在通遼市上下形成共識。近年來設施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設施農業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制約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和困難。
3.單位面積投資額大
設施農業一次性投資都比較大,建設每畝溫室需4.0萬~6.0萬元,大棚需0.4萬~1.0萬元。
4.資金籌措難度較大
目前,農民建造設施農業主要資金來源為各級政府補貼、獎勵,金融機構貸款,農戶籌集。由于通遼市各級政府財力問題,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支持有限。目前,貸款數目較大,這對通遼市設施農業發展有極大的制約。另外,設施農業的發展各級政府雖也有一定的優惠政策,相對于需要快速發展的產業來說還遠遠不足。
5.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新畢業大中專畢業生不能補充,再加上轉崗因素,農業技術人員不能滿足生產發展需求。
6.極端天氣應對問題
通遼市的溫室建造要充分考慮通遼地區大風、低溫等惡劣天氣的應對,重點加強溫室保溫,抗風雪方面的性能。要突出增溫保溫性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室內空間,并具有較強的堅固性、耐久性,要可以抵御極端雪、凍天氣帶來的風險。超過500畝以上小區建造結構圖紙實行報旗縣農牧部門備案制。去年以來,通遼市遭遇了大風、冰雹等惡劣天氣,對全市農業生產,特別是對設施農業造成了一定影響,由于資金缺乏使農戶無法恢復生產,應加強農業保險優惠政策的出臺。
7.土地流轉問題
目前,通遼市耕地已全部承包到戶,土地的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區域性種植規模的有效擴大。在土地使用上存在一定問題,如:科爾沁區、開發區等地在設施農業建設中,對土地的使用政策采取與建設用地等同的方式,通過給予農民一次性補償的形式集中征用土地,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每畝地(到2026年)的反租倒包成本在1.8萬~3萬元,這無形中提高了設施農業建設成本,加大了政府投入,只能向個體承包者轉嫁經營負擔。另外,土地資源豐富的地方,配套及銷售難度較大,如奈曼旗沙日好來鎮的寶貝河村和科左后旗甘旗卡鎮束力古臺村等地,應加大土壤改良的力度。
8.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
增加兩種擔保方式:一是各旗縣由財政拿出一定資金用做設施農業貸款風險基金,成立承貸公司,由承貸公司替農戶進行擔保。二是土地部門為設施農業用地辦理土地使用權證,農戶可以用土地使用權證抵押貸款。同時設施農業貸款還款期至少要三年,甚至更長。在貸款發放方式上,鑒于以往設施農業貸款挪為他用的現象。設施農業貸款發放要嚴格執行農業和金融部門積極配合的形式進行發放,每一筆貸款發放前都必須由鄉鎮政府對農戶進行實地審核,審批表加蓋公章后方可由信貸部門發放貸款。旗縣發放設施農業貸款數量以鄉鎮政府審核發放數為準。
9.大力發展特色產品
充分發揮產業化經營的效益。以生產特色產品的小區為重點,做強做大一批以綠茄、甜瓜、桃、葡萄、食用菌、花卉生產為主的設施小區,發揮規模效益,形成產業化經營。另外,紅干椒、圓蔥、無籽西瓜、番茄、萬壽菊等育苗棚室要進行合理規劃,并引導農戶合理安排茬口。
10.大力發展蔬菜集約化工廠化育苗技術
使工廠化育苗由傳統育苗向無土輕基質育苗技術和泥炭營養塊育苗方向發展。這不僅降低育苗的成本,更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對作物及環境的危害,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通過對育苗設施及設備的研究試驗,改善育苗溫光條件;通過對無土輕基質和營養塊的營養成分對不同作物的需求分析,總結出適宜各作物品種育苗的無土輕基質和營養塊的營養配方,同時為改善秧苗質量制定出各作物的育苗基質標準(包括基質容重、粒徑大小、持水和通氣孔隙比、速效養分含量、基質pH范圍等),同時集約化育苗照以往的傳統育苗在勞動用工上,勞動時間,勞動強度,生產率也起到了明顯的意義,這也是保證種植戶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他社會效益還體現在蔬菜發展在減災抗災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