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將來
(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 骨科 河南 三門峽 472300)
?
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的效果分析
黃將來
(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 骨科河南 三門峽472300)
【摘要】目的探討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行脛骨高位截骨術的36例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觀察治療效果。結果所有患者均獲隨訪,時間為5~22個月,平均(11.8±2.6)個月;截骨均骨性愈合且無移位,內固定未見松動斷裂,未發生術后感染、腓總神經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動脈栓塞等并發癥?;颊呦リP節活動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矯正角度最大28°,最小12°,平均矯正(19.2±3.1)°。 術后半年HSS膝關節評分平均(86.1±7.4)分。結論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能夠顯著改善膝關節功能,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脛骨高位截骨術;膝骨性關節炎;內翻型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骨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病,是骨科臨床上常見多發病,亦是一種退行性疾病,病理改變軟骨損傷、骨贅生成、骨質暴露、關節間隙變窄等,病理特征主要是關節軟骨蛻變[1]。目前,膝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理機制尚不明確,但與細胞凋亡、細胞因子、免疫狀態、骨高壓狀態、MMPs等關系密切。日常生活中,由于正常人的膝關節負荷大多經過膝關節內側,少量經過外側,故膝關節的內側關節間室易出現退變而關節間隙變窄,從而出現膝關節內翻畸形[2]。近年來,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采用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收治的36例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例(20膝),女21例(28膝);年齡47~68歲,平均(53.5±4.3)歲;病程3~13 a,平均(6.4±1.2)a。膝內翻8°~20°,平均(16.7±2.6)°;關節活動度83°~108°,平均(94.3±5.7)°;股脛角181°~204°,平均(186.4±10.5)°;HSS膝關節評分 56~78分,平均(61.5±5.2)分。膝關節均有內翻畸形,表現出久站或行走后疼痛、伸屈受限以及關節反復腫脹等。
1.2術前準備①X線片:站立時拍攝全下肢前、后位X線,測量股脛角,膝內翻大于15°以及膝關節廣泛骨質增生者應進一步行膝關節MRI檢查,明確軟骨的缺損情況。②截骨角度:矯正角度是術前站立時X線片測量股脛角的角度減去170°,解剖軸線正常是膝外翻5°~7°,術中需要矯正膝外翻角度達10°。一般來說,每糾正內翻角1°,植入楔形骨塊基底面需要增加1 mm,截骨線應在脛骨關節軟骨下面2 cm,且和關節面平行[3]。
1.3手術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打上止血帶,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成功后,于膝關節外側作一弧形切口,細致游離、注意保護腓總神經,于關節面下方2 cm處平行打入導針,并確定上截骨線,按楔形截骨1 mm矯正1°左右、術前設計矯正角度正確計算出第2根導針的入點,且在脛骨內側皮質交叉,條件允許時可于C臂X線透視下打入導針。應用電鋸或骨刀截骨,應保護楔形截骨的尖部骨皮質以及骨膜的完整性。于小腿外側中段截去等長的腓骨,膝關節伸直并外展小腿,合攏截骨面[4]。選擇適合的固定方法固定。
1.4術后處理膝關節腔負壓引流管留置2~3 d,2周后拆線并換成石膏,可拄雙拐下地活動,患肢避免負重,6~8周后去掉石膏,并循序漸進棄拐,老年骨質疏松者的下地活動時間適當延長。
2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時間為5~22個月,平均(11.8±2.6)個月;截骨均骨性愈合且無移位,內固定未見松動斷裂,未發生術后感染、腓總神經損傷、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動脈栓塞等并發癥。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矯正角度最大28°,最小12°,平均矯正(19.2±3.1)°。術后半年HSS膝關節評分平均(86.1±7.4)分。
3討論
3.1高位截骨術原理該術式的基本指導原理是生物力學,具體如下。①膝內翻畸形的矯正能夠恢復關節正常的排列關系,與生物力學軸線相符合,從而使膝關節的內側間隙恢復正常或增大。②截骨后脛骨結節較術前相對抬高,髕韌帶的張力下降,股關節的壓力得到減輕。③重新均勻分布脛骨平臺壓力,尤其是減輕脛骨平臺內側壓力,降低骨內壓,疼痛減輕,改善膝關節功能。④一定程度上修復已經退變的關節軟骨,延遲關節炎進展,減輕臨床癥狀。
3.2手術注意事項及操作技巧①楔形截骨上方的截骨線約在脛骨關節面下方2 cm處,并平行于關節面,上下截骨線都應該在脛骨結節近側端。②截骨時應小心、細致修整對側骨皮質,不能打斷,避免因完全骨折而影響膝關節內側的穩定性。③術中膝外翻糾正7°~10°可盡可能避免癥狀復發及關節畸形,術后療效較好。④截除腓骨是必要的,能糾正脛骨截骨后的角度,降低復發率。以腓骨頸下4~7 cm處截除腓骨最安全,不易損傷腓總神經。
3.3固定方法高位截骨術的固定方法有多種,如石膏、支架外固定以及騎縫針、克氏針交叉、鋼板螺釘內固定。每種方法具有優點,但也存在術中截骨角度無法精確、術后固定時間長、關節活動受限等缺點。不論采取哪種固定方法,均應達到矯正角度合適、固定牢固、操作簡單以及骨性愈合、早期下床活動的目的。
綜上,脛骨高位截骨術是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減輕癥狀,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濱.關節鏡清理術聯合張開式脛骨高位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
[2]楊華清,章耀華,彭愛民,等.Ilizarov技術微創脛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伴膝內翻畸形[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18-21.
[3]陳海龍,鄭九琴,王戰朝,等.綜合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膝內翻[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1):32-35.
[4]肖尚領,任宗凱,陳思嘉.脛骨高位截骨治療伴膝內翻的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587-588.
【中圖分類號】R 684.3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16.06.044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