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峰
【引文】
一丈青飛刀縱馬,直奔林沖。林沖挺丈八蛇矛迎敵。兩個斗不到十合,林沖賣個破綻,放一丈青兩口刀砍入來。林沖把蛇矛逼個住,兩口刀逼斜了,趕攏去,輕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挾過馬來。
【品酌】
林沖是怎么捉到扈三娘的?
文中說得清楚:扈三娘兩口刀砍過來,林沖用蛇矛一“逼”。什么叫“逼”?
所謂的“逼”,就是一攔、一壓。
俺曾說過兵器的用法,會練的人,無人會真?zhèn)€拿兵器硬攔硬擋,在這里,得到了證明。林沖并未拿著蛇矛“當啷”一家伙把扈三娘的兵器架開,而是從側(cè)面一攔,緊接著一壓,這一壓之下,整個人就到了扈三娘的身邊了。
兩個人這么近,一方想下手的話,另一方是大羅金仙也走不開。
這就是俺一直說的“挨膀緊靠”、“貼身靠打”的作用。
因此林沖一伸手便將扈三娘提了去,走馬活擒。
文中寫的雖然是兵器,但體現(xiàn)出的,卻是“武道”。兵器,是手腳的延長;武術(shù)中,兵器的發(fā)展,來自于拳法的運用。二者密不可分。既然如此,林沖的“逼”法,在徒手格斗時是否能用呢?
答案是“非常常見”。任何一家拳法,都用得到這個“逼”字,也就是一攔、一壓。
舉幾個例子。
詠春拳中的伏手沖拳。你右手一拳打來,俺向左一側(cè)身的同時,以右手一攔、一壓,之后借這股力,扭腰出左腳一個進步,左肩一扭、左手一拳,正中你的后腦或者耳門。這一攔一壓就是“逼”,這一“逼”,俺立刻就到了你的側(cè)后面,你的后半邊身子都是俺的。
有人說那要是我也一扭身給你一拳呢?
別抬杠,對于習武的來說,根本就不該給你這樣的機會。所謂“無堅不摧,唯快不破”,如果你的對手連最起碼的“快”字都做不到,看俺這篇文也就算白看。
少林拳與詠春稍不同。還是這個例子,你右拳打來,俺向左一側(cè)身的同時,以左右手協(xié)同猛一攔、一壓你的右臂,同時扭腰一個環(huán)步,俺的左腿膝蓋正好頂在你的左腿膝彎處,之后俺左腿馬步不動,雙臂猛往后一揮,同時左膝蓋猛拱你的左膝彎,你整個人被俺壓著胸口就摔出去了,此喚作“橫渡過江”。
這一招,是俺當初不服俺老師,被他用來打俺的。這一攔一壓,就是“近身”的法寶,一旦近身,主動盡皆掌握,隨時可打。
有時候,“逼”還不單單是“一攔一壓”,“攔”中還有“拿”。
比如軍體拳,與詠春、少林又不同。還是這個例子,你右拳打來,俺向左一側(cè)身的同時,以右手一攔、一壓、一抓,抓住你的腕子,同時左腳往前一邁,到了你的右側(cè)面,一個擺拳猛擊你的耳門。
有人說你就抓得住我的腕子?我怎么不信?我找個人試試?結(jié)果一試,抓不住嘛,所以你說的是假的,你吹牛。
俺在這里要說,俺所有寫的這些個招式,都是建立在勤學苦練的基礎上的,絕非俺在這里一說,您看了就會、就能做到。要真如此,那些個武道館也不敢在網(wǎng)上放視頻了,因為天才太多,一看就會。
“挨膀緊靠”、“貼身靠打”的打法,掌握好一個“逼”字,至關(guān)重要。因此這種打法絕非讓你去“熊抱”,也不是讓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上沖、往上擁,要這樣子,不用對方拿武器,就是倆大拳頭都擂暈了你,那咱中國武術(shù)也就該進垃圾堆了。
仔細看俺舉的例子,“挨膀緊靠”一定要上有手法,下有步法,出手和扭腰、擺肩一致,相互協(xié)調(diào),同步運作、一氣呵成,方可稱之為“打法”,一步做不到,也不能叫做“打法”,更不能說這就代表武術(shù)。那么這些怎么做到,咱后面說。
武術(shù)中,各門各派的打法究其根本,幾乎全都差不多,比如詠春的拉手沖拳,和太極拳中的“單鞭”的道理幾乎一樣,因此行內(nèi)“一筆寫不出倆武林”、“祖師爺是一個”這些話,是有道理的。
俺在過去的文中,提到過兩次“挨膀緊靠”、“貼身靠打”。
一次是:“中國武術(shù),來自戰(zhàn)場,在無數(shù)肉搏中,它具有了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挨膀緊靠、貼身短打。因為戰(zhàn)場上,只要肉搏,必會纏抱,所以武術(shù)針對這種纏抱發(fā)展出自己的特點——貼身打。”
另一次是:“俺前面講過,中國武術(shù)的拳腳,講究‘近身發(fā)力……那就得貼上去打,因此武術(shù)打斗,講究‘挨膀緊靠,貼著你打,你想躲,躲不過,你想撤,俺緊隨。”
俺對自己寫過的文中的邏輯層次,非常清楚。這兩次提出“近身”打法,都是針對“拳腳”,也就是徒手格斗而言,卻從未提過面對手持兇器的兇徒時,是否也該用“近身”打法。但是,俺卻只言片語地講過,面對兇徒的兇器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俺在“魯提轄vs鎮(zhèn)關(guān)西”中交代過:
“手持匕首等兇器的人,大體有幾種攻擊方式。第一種,是離你老遠就飛速奔過來,利用速度加大沖撞力,搞得你猝不及防,他借著一沖一撞的力氣,一刀捅向你的要害;第二種,是離你不遠的情況下,他突然一刀刺向你,接著無論刺沒刺到,他都會反復不停地刺啊刺,一直到你身中數(shù)刀倒下;第三種,是扭打中突然拿出刀來,在纏抱中發(fā)動襲擊;第四種,也是最兇險的一種,兇徒事先不拿出刀來,從你身邊走過時,猛然掏出刀來,同時一把揪住你的衣服,持刀猛刺不已。”
因此,“二人如相隔一臂遠,對方持刀急速刺來,同時身形也會迅速貼近……你所能做的,要么后退,要么側(cè)閃,要么出手控制他持械那只手的臂彎或上臂,記住,是臂彎或上臂,而非小臂或手腕。為什么是臂彎或上臂呢?上臂和臂彎處,在武術(shù)中被稱為‘中節(jié),手腕和手部,在武術(shù)中被稱為‘梢節(jié),你控制了‘中節(jié),‘梢節(jié)自然就無力,手里那個刀就伸過不到你身體那邊去,即便伸過去了,也不會造成大的傷害。為什么不去抓對方的手腕或手部呢?因為他拿著刀,一來你未必抓得住,二來你的手會被劃傷”。
一要注意保持距離,二要注意控制對方的胳膊。
注意,這里面的第二點,也就是拿“中節(jié)”的問題,不是針對沒練過的人說的,你要是真沒練過,千萬不可照這個辦法去學,危險極大極大。因為這個辦法,就是俺上面所說的“貼身靠打”、“一攔一壓”逼住對方。你制住對方的“中節(jié)”后,肯定接下來就是“靠打”,因為你不能總攥著不放,否則他將刀一換手或者掙脫你的控制,你就慘了。
也就是說,面對兇器,也可以采用“近身”打法,但不建議沒學過的人去用。
那么如果說俺確實沒學過,菜鳥一個,怎么辦?
第一,一定要保持距離。
那如果說兇徒靠上來了,你應該立刻后退。可如果,他靠上來的時候突然發(fā)難呢?俺有兩個辦法可以提供。一個,是他靠上來的時候,你一定要全神貫注盯著他的下巴。另一個,是他靠上來的時候,你要邊裝作不經(jīng)意地后退(注意,一定要扮作不經(jīng)意的退),邊隨時準備起腳直蹬對方的脛骨、襠部、腹部。
為什么要盯著對方的下巴?
因為他手里如果真有兇器,手未動,肩必先動。你盯著他的下巴,就會映射他的雙肩,肩一動你立刻做出反應。可是,如果他沒有先動兇器,而是先沖過來呢?還是要盯著對方的下巴,因為腿未動,胸必先動。盯著下巴不但映射肩,也會映射胸,胸一動,便知他要沖。
那有人說,我盯不住啊,我也不會啊,他那個肩膀一動,我還沒搞清楚,他就過來了。
那俺沒辦法。告訴了方法,就得靠練。武術(shù)里有個真理——腦袋明白了,不是真明白,身子明白了,才是真明白。你就聽俺這么一說,然后就去做,結(jié)果被人捅了,那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沒練,你的身子還沒明白,動作跟不上眼神,如果由此就說是“武術(shù)沒用”,俺也只好苦笑。
第二,一定要準備拿出身上的武器。
赤手空拳的哪里有武器?現(xiàn)撿石頭都來不及!
褲腰帶,脫下來抽;上衣,脫下來揮;褲子……那就算了吧。
你可別小瞧這類武器,有時候確實能救命。俺舉個例子:有兩個武校的學生出去洗頭,結(jié)果覺著人家服務不到位,不給錢就走了,那家發(fā)廊立刻派出個打手就追。那個打手,手持一把西瓜刀。這倆學生雖然是武校的,但一直都是徒手對打,從未經(jīng)歷過空手對刀,登時就蒙了,人家雖是一個人,他們也怕,其中一個就去找家伙,另一個被那個打手盯死了,狂追不舍,實在跑不掉,只好應戰(zhàn)。拿什么應戰(zhàn)?上衣。
他拿個上衣猛掄,邊掄,邊不斷變換方位,腳步不停,但就這樣子,還是險象環(huán)生,那個打手的西瓜刀沒完沒了地砍,再堅持一會估計就要給他開了瓢。好在此刻另一個學生找到家伙了——一把掃帚,上來就攔著西瓜刀,那個脫了上衣的學生一看有機會,趁著打手的注意力被吸引的當口,一個近身上去,一拳搗中他的咽喉。那個打手捂著脖子蹲在地上就咳嗽,此刻那個發(fā)廊的老板領(lǐng)著人也出來了,這兩個狂奔回學校。
你看,如果他沒有上衣會如何?他們和這人打手,也就打斗了不到半分鐘,這半分鐘可謂決定生死,最終,這個學生保住了命。當然,以后他倆再也不敢去那一片了。
那有人說人家是兩人,咱是一個,脫了上衣也不見得就能跑得掉哇(特別是冬天,連衣服都脫不掉)。
那俺要問一句:你還有啥更好的辦法沒?難道這世上竟有萬無一失的辦法么?許多時候,在手無寸鐵面對暴力時,你能爭取到逃走的機會,本身就是勝利。
第三,一定要隨時準備出腳。
你的腳,是你最好的武器之一。腳,是保持距離的最佳的東西,對方過來,往往是身體向前傾,此刻你一邊后退一邊猛蹬,能有效地遲滯對方的進攻,為自己逃走做準備。
要想出腳,就要講究“退”。退,不能兩條腿交錯著后退,而是要一條腿始終放在前面,兩腿間成“一”字形后退,這樣才能隨時起腳。誒,強調(diào)一下,如果對方拿的是砍刀,你只能扭頭狂奔,可不能隨便起腳,否則你的腿會被砍爛。
有人說還用你這么麻煩,我憑三寸舌頭就讓兇徒不害我。再好不過,再好不過,謝天謝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哉。
上述三個辦法,只能讓你保命,不能讓你取勝。如果想取勝怎么辦?去學習兵器,特別是短兵。
對付匕首,什么短兵最好?
短棍。
有人說匕首對匕首如何?
匕首對匕首,傷亡概率幾乎同等。他沖過來,你沖過去,他一刀刺向你,你一刀刺向他,你兩個噗噗兩下,全都涼快了,這世界安靜了。
匕首,并不克制匕首。短棍可以克制匕首。因為短棍長過匕首,這是其一;其二,匕首的軌跡是往前,短棍的軌跡是一片,這正是武術(shù)中的“以圓破直”。那么短棍對付匕首掌握什么要領(lǐng)呢?
一打手、二打頭。
對方一刀刺來,你往后一個滑步,同時持棍猛砸他的持械手,甭管砸到砸不到,也甭管砸到手腕還是手指,他必縮手,此刻你一個進步上去,“近身靠打”,把棍子往他的頭上擂吧。
有人說,那我把他腦袋打個包,他急了,不得和我拼命啊?
人家都拿刀子捅你了,你還怕這個?有你無我的關(guān)頭,你不打等什么?你怕他死,他可怕你死么?武術(shù)講究“接二連三”,一擊即中,二擊三擊,四五六擊,敵不倒地,不可手軟。
別忘了,武術(shù)當初之所以出現(xiàn),是為了什么。
有人說,如果對方事先不言語,突然奔過來就給我一下子呢?如果你沒習過武,這個問題就把俺問傻了。須知,就算是習武的,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暗箭”,尚心有余悸,何況是沒習過武的?雖然俺在上面說了“盯下巴”、“拿身上的武器”等辦法,但怎奈你沒練過啊。
對于練過,且練得很熟練的人,則又是另一回事。
須知一個武者,到了一處地方,應該第一時間判斷這個地方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該如何是好,他不該放松警惕,也不該隨意讓他人接近。如果他人必須得接近,那么這個武者一定要隨時準備調(diào)動身上的零部件,以圖應對突發(fā)事件,這就是武術(shù)中所說的“不動如水,乘隙而入”。對于武者來說,不動,就是動,身體不動,心隨時要動。除非,在自家的床上,才能放松,
老年間的武術(shù)家,有不少人有個習慣,不讓陌生人走進自己三尺之內(nèi),就是怕猝然暗箭。俺師父也有這個習慣,俺舉個例子。
俺師父有個弟子,年紀不大,喜歡開玩笑,每次學了什么新招數(shù),都喜歡在師父身上比畫,師父每次都笑著說“你學成了先打師父啊”,嘻嘻哈哈一陣,也無所謂。師父曾炒外匯,有一次,正在出神地想行情,這個弟子又開玩笑,他突然接近師父,就是一掌橫砍,當然沒用力,臉上也還帶著笑,誰知師父一門心思想事情,并沒注意到是他,猝然間一抓就是一個摔手,這小子立馬被扔出去了,摔得仰天嚎叫。
這就叫“身體明白”,懂嗎?一個招數(shù),光是腦袋明白是不行的,身體明白才是真明白,也只有身體明白,才能應付突發(fā)事件。特種部隊有句話,叫做“一直練到條件反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似乎可以這么說:練過的,被人家突然一刀干掉了,是你藝業(yè)未到;沒練過的,被人一刀干掉了,是你不知進退。
藝業(yè)到了的,有沒有被人突然一刀干掉的呢?
有!
正所謂淹死會水的,嚇死遇鬼的,常在井邊走,哪有不濕鞋。藝業(yè)到了的還會死掉,并非死于藝業(yè),而是死于由于藝業(yè)精深而帶來的狂妄。上世紀九十年代,福建有個退役特種兵,喝酒與人爭執(zhí),打了對方七八個,后來由于酒醉,在上廁所的時候,被人貓在暗處背后一刀捅破腎臟而死。要想習武,先要做人,以武逞強,倒霉的是自己。還記得俺說過的“沒事不惹事”么?
下面談談武術(shù)的練法。
武術(shù)怎么練?俺舉個例子——少林羅漢十八手。
十八手即十八個動作,也就是十八個招數(shù)。你先得看師父打一陣,打完了,告訴你,今日學哪一手。然后,就開始手把手教你這一手如何打。先學架子,比如挎籃式。學完了,你就明白了,哦,挎籃式是這么用的。隨后就根據(jù)動作要領(lǐng),一遍一遍地開始練習。要領(lǐng)練得熟了,行了,師兄弟們開始練習實戰(zhàn)用法,你給我一個挎籃式,我給你一個挎籃式,掌握實戰(zhàn)感覺。掌握好了,行了,這個挎籃式你會了,學下一個。十八手都學得差不多了,開始對練拆招,你用這招,我用什么破你,我這么破你,你又用什么破我,到最后,招數(shù)變成了自然而然的動作,甚至被拆分成了一個個動作,遇到什么樣的情況,立刻就拿出什么樣的動作,要做到毫不猶豫,伸手即來。再后來,由招數(shù)出來的動作,變成了自己的動作,自己的動作,又變成了自己的新招式——許多拳法,就是這么出來的,其實就是打著打著,打出來的。
等這些你全熟練了,你就是個高手,你就不怕打架,因為你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千萬次的實戰(zhàn),你根本無須害怕任何情況。這種狀態(tài)叫做“拳上身”。
武術(shù)練習中,有兩個是必練的,一個是空手對武器,一個是防偷襲。
空手對武器,要分什么武器,一類是棍棒類的,一類是短刀類的。
棍棒類,定要“挨膀緊靠”、“貼身靠打”,因為對方武器本來就長,你越是退,他越是占優(yōu)勢。俺到現(xiàn)在還記得俺師父的掃堂腿。當時一個家伙,拿個鐵鍬,橫著就掄,師父一開始就盯著他,見他手臂一揚,立刻進步一個伏地掃堂,那人立刻倒地。要進不要退,這是原則。
所以俺們在練習對棍棒時,最開始練的,就是克服心理障礙,“入”到對方的內(nèi)四門中。
而短刀類,十分難防,近身搏擊中遠比長兵器厲害,那怎么辦?就得不斷練習閃身、抓腕、斷肘等等招數(shù)。每一個招式,都是二人對練,一個人手里拿著假刀,另一個練習“拿”,反復如此,一日至少要練幾十遍,方可在真正對戰(zhàn)時有一定的把握。
練習對短兵器的要領(lǐng),一樣是靠進去。你不靠進去,無法拿他。道理很簡單——他刺你也要靠過來刺你,所以你要是不會近身搏擊,不會靠打,肯定完蛋。但是你靠進去了,如果掌握不住機會(機會一瞬即逝),或者手法沒把握好,一樣拿不出,可能還會就此受傷。因此要練武器。
武器也要對打,但一定要有護具,防止受傷。其實,即便有護具,一樣會受傷,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至于防偷襲的練習,很簡單,相互間經(jīng)常偷襲就是。這種情況在真正習武的人中并不少見,當年黃淳梁和李小龍也經(jīng)常如此。當然,是否真的能防住,還要看你當時的狀態(tài)及對周圍事物的判斷,但反應、動作、步法一氣呵成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赤手空拳對幾個有武器的怎么辦?
跑。
一個人帶著鐵棍對幾個有匕首的怎么辦?
藏頭裹腦,邊打邊跑,下手要害,一擊即倒,若做不到,回爐再造,否則死翹。
以上言論,大多數(shù)是針對習武者所說的,如果您未曾習武或者根本不了解武術(shù),切勿模仿。武術(shù),是練出來的,不是推測出來的,也不是猜出來的。
寫到這里,俺想說一句,武術(shù)的作用,首先在于保護自己,脫離危險,而本文,是針對武術(shù)愛好者的文章。相信真正經(jīng)歷過格斗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樣一種血腥,但是沒經(jīng)歷過格斗的人卻不知道武術(shù)走向?qū)崙?zhàn)究竟意味著什么。
武術(shù),不但是一種暴力,還是一種文化。它是一種暴力文化,它所顯現(xiàn)出來的,也是一種暴力美,而暴力美在美學中一樣有很高的地位。俺之所以寫這個,目的就在于讓國人了解武術(shù),知道有這么個瑰寶存在,也稍微普及一下武術(shù)知識,雖然俺不是什么高手,只是略盡一下責任而已。因此,俺不想把這篇長文寫得很血腥,前文俺舉的很多例子,實際上并未將整個的打斗過程及結(jié)果全部寫出,僅僅寫了一些情節(jié),因為俺不愿意將一些殘酷手段及其帶來的血腥結(jié)果昭示于人,俺真的不想把這篇長文變成宰豬場。
武術(shù)實戰(zhàn),是一扇門。當你走過了這扇門,看到那朵盛開的暴力之花是如此美艷多姿時,你也許就再也不會回頭;若你未走過這扇門,你便永遠會帶著好奇的目光猜測里面的人究竟在干什么。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