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鳳

自股災發生以來,金融監管機構及其監管能力一直是社會公眾廣為詬病的對象。但是,當今金融監管中的問題,早已不僅僅是監管機制層面的問題,而應該是國家金融發展戰略與金融體制層面的問題。事實上,國務院提出的發展資本市場戰略與雙層金融監管體制的建立,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問題所在。那么,這個問題是什么?
現行的一行三會是與1990年以來建立的嚴格的金融分業經營體制相匹配的金融監管體系。20多年后的金融業不僅僅早已突破了過去定義的分業模式,更是發展為多樣性的業態。用分業監管對應多樣性的金融業態,多頭監管、監管重疊與監管空白等現象就是必然的結果。因此,今天的監管問題集中反映監管制度與金融市場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
那么,什么是現代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縱觀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軌跡,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性變化及其向金融業的滲透,間接金融占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其長期所擁有的獨享融資者信息的經營方式就遭到沖擊,金融市場不僅具有金融脫媒的需求,而且也有了脫媒的能力。金融的脫媒從根本上改變了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結構體系,讓原來基本以間接金融機構生產私有信息為主的金融體系,轉變為市場公開生產信息為主的金融體系,形成按市場不同融資需求的不同金融供給安排,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得到完善。
然而,我國的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沒有遭受1970年以后的技術革命沖擊。但本世紀以來的信息技術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卻是以更加迅猛的態勢影響著所有傳統產業,信息共享成為市場發展導向。在這個歷史發展的關口,我們的金融監管制度卻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第一,嚴格的分業機構監管模式,嚴重固化了金融業態。尤其是長期地固守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結構,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對信貸的高度依賴,致使到目前銀行信貸融資一直占居社會總融資80%多的高位。這樣的金融結構嚴重約束了金融的多樣化供給能力,根本無法滿足經濟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多樣化金融需求。由于融資渠道嚴重缺乏,所有的企業,無論是否滿足信貸條件,千軍萬馬擠信貸這個獨木橋,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一道解不開的謎題。而其后果是一旦經濟下行,銀行經營性質決定必然緊縮銀根,由此造成企業在經濟不景氣時總是面臨雙重壓力,最終導致宏觀調控無效。
第二,各自為政的監管職責劃分,面對不斷變化的新金融形態與金融市場新形勢,顯示出毫無應對之力。或是形成監管真空,或是找不到監管著力點。以P2P網貸監管辦法為例,將網貸平臺定位于信息平臺,這便是確立了網貸的小額公開發債模式,監管的對象應該是市場生產信息的方式,但監管辦法卻依然是機構監管模式,根本就沒有找著監管的風險點。又如近一年中證券市場上推出的一系列監管措施,體現的只是監管的權力,而不是解決市場問題的根本方法。
第三,機構監管思維主要是源于規范金融機構行為的法理基礎,而忽略了對投資者的保護,這與現代監管理論與世界監管主流模式的法理基礎不同。缺乏對投資者的有效保護與嚴格分業監管的監管機制,很容易產生監管盲點與真空,在金融發展需求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助推金融市場的無序發展,為各類金融詐騙等犯罪活動提供土壤。為什么民間借貸、互聯網金融,問題層出不窮,市場卻依然熱情不減?究其原因是鉆了監管缺失的兩大漏洞:一是市場監管主體缺失,逮到了才是犯罪;二是相關法律明確表述的數倍于銀行利率的價差,成為市場定價風向標,由此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間,成為市場追逐的目標,也是產業資本走向食利一族的重要推手。
綜上所述,要推動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明確金融體系的架構,是仍然堅持以銀行為中心的以私有信息生產為主的金融體系,還是以市場為中心的公開信息生產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決定金融改革的方向與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
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金融需求的多樣化特征,建設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包括不同層次的信貸市場與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是我國金融發展的現實需求。也就是說,我們的金融市場,既要有從信用互助、民間借貸、網貸,到發達的銀行信貸市場,也有從地方性股權交易所、新三板,到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股權募集市場,以及從天使、風投,到產業資本等非公開股權募集市場,以充分滿足不同條件的融資需求。建立以市場為中心的金融體系,監管的關鍵就是市場公開生產信息的機制與制度的確保,驗證信息的公開、真實、可靠性的關鍵又看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投資者利益。
在明確金融發展方向的情況下,監管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須建立健全投資者保護相關法律,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構建監管制度。其次實現金融監管模式由機構監管向功能性監管轉變,并按功能性監管要求建立監管體系。再根據金融市場的分層,劃分并規范中央與地方的監管職責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