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競一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背景下,網民對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綜合。在“個個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成為社會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公眾集聚地,成為輿情發展擴散的“放大器”。在新的形勢下,國有企業只有不斷樹立企業網絡輿情意識,認真研判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促進企業輿情管理創新,才能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掌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做好網絡輿情的有效應對工作,化危機為機遇。
一、新型媒體格局下網絡輿情的現狀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經超過1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以上。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億人,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國已經進入信息網絡社會,我們面對的世界已經不是被時空阻隔的世界,而是一個瞬息萬變、真正多元化的信息網絡世界,以知識和信息為原動力的技術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嘆為觀止的境地。
網絡的繁榮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又能傳播不實信息,潛移默化地對網民產生影響。在互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微博、博客、BBS論壇、留言板或者社區網站等發布自己的觀點和言論。但是由于部分網民還不夠成熟,對發布的言論缺乏一種理智的思考,往往不考慮所發布的輿論的真實性以及會對社會、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就妄加評論,隨意轉發,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在網上散布一些虛假、灰色、庸俗、暴力的言論,擾亂了網絡信息傳播的規范性、真實性,給社會和企業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隨著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改革中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深層次的矛盾隨著利益格局的改變會逐漸凸顯。個別企業甚至面臨勞動關系緊張、職工收入分配不均、勞動環境差、職業病危害比較嚴重等問題。有些矛盾若不及時解決或得到有效疏導,就會產生敏感話題或爆發危機事件,導致網民在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進行各種評論、評議,甚至散布謠言、蠱惑人心、惡意攻擊,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聲譽帶來很大影響,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如何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引導輿論,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是國有企業當下面臨的一個既棘手又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
二、國有企業應對網絡輿情的五個不同層次
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占領網絡輿情引導的制高點,近幾年許多國有企業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隨著企業管理層對輿情工作的日益重視,和對輿情管理工作投入的不斷加大,企業應對網絡輿情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刪帖稀釋,被動應對。企業對網絡輿情視為敵情,面對危機如洪水猛獸,急于快速平息事件,不惜代價進行刪帖圍堵。這種應急方式雖然僅能解一時之困,但容易積累網民更多的誤解和不滿,甚至刪帖行為一旦被曝光,會衍生出更多不可預測難以應對的危機。在“人人皆媒體”的網絡環境下,刪帖行為其實已經失去作用。而且“兩高”司法解釋已明確規定,網絡公關公司刪帖行為是非法經營,這樣的方式早已難以為繼。
第二層:反向炒作,誤導輿論。企業對輿情反映的問題存在僥幸心理,為了應對輿情危機,除了“圍、堵、截”的方式進行隱瞞或刪減外,還一味在公關手段上下功夫,借助公關公司進行反向網絡炒作,實行軟文營銷、網絡水軍等手段,試圖挽回不利的影響。這樣的炒作一旦過頭,擊穿公眾道德底線,必將透支品牌信譽,使企業處境更加困難。
第三層:積極回應,直面輿情。在經歷大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更多的輿情管理專業培訓,一些企業的危機應對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企業普遍通過新聞媒體、微博等渠道有針對性地回應公眾質疑,在態度真誠、切實解決問題、巧避鋒芒、后續跟進、修復影響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央視“3·15”晚會之后,蘋果、大眾、江淮汽車、周大生等一些被點名的企業,大多數都在第一時間發出公告聲明,向社會大眾率先發聲作出聲明,防止負面輿情進一步擴散,對企業品牌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四層:超前預警,制度管控。在應對網絡危機輿情面前,預警前置遏制矛盾升級,可以變被動為主動。不少企業在積極提高危機應對能力的同時,已經將工作重心向前擴展,強化了輿情預警的工作,并積極建立健全危機輿情管理體系,通過監測、預警、應對、修復等環節,建立起上下銜接的組織體系,形成有效的監控預警機制和事后評估問責機制,全面有效地化解網絡輿論危機。不少大型國企在建立輿情應對團隊、開展輿情應對研究、定期邀請專家授課、組織案例分析研討、舉辦輿情處理專項培訓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五層:化危為機,助推管理。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從輿情“消防員”的角色跳出來,采用溝通的話語姿態,進行常態化企業品牌建設是輿情管理的最終之道。同時,不斷將更科學的調查方法引入輿情管理體系,在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創新中,正確實施輿情管控,能夠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有效維護企業穩定和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流媒體通過宣傳典型、展示形象等方式正面引導輿論,進一步樹立了企業的良好形象,為推進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三、強化網絡輿情管理的長效機制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信息交流的模式快速轉變,在對國有企業的輿情管理工作提出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只要準確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敏銳把握網絡輿情的新變化,不斷提高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才能在創新輿情管理、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方面有所作為。
(一)建立源頭防控機制,提高主動應對能力
國有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轉變觀念,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規范企業信息披露以及新聞發布制度,加強對企業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進行網絡輿情與企業危機公關知識的培訓,引導企業管理人員理性對待公眾監督,掌握與公眾和媒體打交道的語言藝術及其技巧,坦誠面對各類媒體的評論,不回避、不隱瞞、不消極應對,并充分發揮“主場優勢”,積極引導媒體和公眾關切的正面反應。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快速、準確、透明地在主流媒體發布權威信息,占領網絡輿情高地,使小道消息無法在論壇、QQ群里蔓延傳播,主動引導輿論,放大正面聲音,稀釋、中和、平衡負面輿論,維護企業品牌形象。
(二)構筑管理工作機制,提升隊伍素質能力
成立企業網絡輿情應對領導小組,統籌規劃企業網絡輿情管理工作。從根本上重視輿情工作,加強對輿情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構建一個“大輿情”防控格局,在機構建設、人員配備、資源整合、物質投入、宣傳規劃等方面做到統籌安排,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將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經費等納入企業的編制和預算。努力組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網絡通的高素質輿情監測員隊伍,構建輿情工作人員的激勵和發展機制,在工作、學習、生活和培養使用上,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條件。
(三)搭建輿情監控機制,提升反應處置能力
建立一套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對企業在網絡媒體上的輿情進行全天候監測,隨時掌握網絡輿論的導向、特點和趨勢,把握輿情走勢,判斷輿情風險,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分類處置。一是做好輿情監測記錄,發現輿情,進行分級定性,做好輿情跟蹤記錄,及時向輿情應對領導小組匯報。二是對輿情反映的情況進行調查,挖掘輿情根源,形成報告及時報送輿情應對領導小組,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重點跟蹤,分級處置,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完善責任追究機制,提升綜合防控能力
建立和完善輿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將輿情管理工作責任落實到各子企業和部門,形成一級抓一級的工作運行落實機制。加大督查力度,檢查各單位制度是否完善、預案是否制訂、人員是否到位、工作是否落實。加大問責力度,對輿情引導控制不力、發生重大輿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動、損害企業形象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處理,以此各級部門加強輿情管理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對不實輿情發布人建立約談機制,對不同觀點試行網絡解釋制。對別有用心、煽風點火、制造混亂的網絡謠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追究,起到懲前毖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