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賢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風水溝鎮中心校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22-01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銜接幼兒教育和初中教育的重要環節,人們對此階段的教學質量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都開始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在經過學齡前的游戲教學和幼兒教育時的寓教于樂階段,小學階段的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活動的同時,也應該順從學生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學習興趣來進行教學。
通過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可以發現:“學生在整個小學時期,學生最初對學習的過程、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而不是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可以說這樣的興趣和我們教師想要的教學結果是完全相悖的。那作為教師要怎樣將這種不利變為有利條件呢?個人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做到不斷創新。
一、課堂教學模式要有創新
其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也是教師致勝的一個“法寶”。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一般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模式。教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模式就導致教師成為了絕對的主角。雖然這樣相對安靜的授課環境是大多數教師所偏愛的,但是這樣的模式,往往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創新能力。學生在這種教師作為絕對權威的氛圍里,即使有疑問,一般也是不能或是不敢及時提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思辨能力也就受到了限制,而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也不能做到及時的了解,這就是說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認為在數學教學教程中設置適當的創新環節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小學生本身的興趣導向以及相較于初中生更弱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相對枯燥的數學課堂中引入一些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環節,從而最大程度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來進行一場“過家家”的游戲,這個游戲如何進行呢?可以設計一個“媽媽的小幫手”的情景,一名學生可以作為媽媽的小幫手去幫媽媽買一些媽媽要求的物品,也就是“小顧客”。而另一名學生則是作為媽媽的小幫手替媽媽招待顧客,也就是“小小售貨員”。如果這個游戲學生完成的好,還可以適當增加游戲的難度,如媽媽給“小幫手”一定數量的錢,在買完媽媽要求的物品后,學生可以將剩余的錢用于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對于可以正確完成這個游戲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小獎勵。這樣的教學安排,既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也可以學到應學的知識。在游戲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獎勵,在有利的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態度的同時,也適當的提高了學生的獨立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及時的反饋出學生的疑問或是不懂的知識點,從而進一步對老師的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限制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出自愛迪生之口。而麥考萊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想象力是學習數學的源頭,也是一個人創新的開始,只有先想到才能做到。而對想象力豐富的兒童,教師不應該限制或是規定學生的想象力,應該給孩子以足夠的想象空間。動手能力則是對想象力的進一步升華,既可以將想象力落實于實際,也可以作為學生最終成果的完美展現。在創新的課堂上,教師可以時常的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一些操作,學生們一邊想,一邊說,一邊做,最終成就腦、口、手和諧統一的參與到一項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認識立體圖形”這節課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道具,舉行一場“它滾得最快”的比賽。將學生們分組,每組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選出他們公認的滾的最快的圖形(方法老師不加限制),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對于比賽的結果,學生們會留有疑問,如“為什么同是球,大小不同,到達的先后也不同呢?”對于這要的疑問,教師就可以留一個懸念,因為在后面會講到圓形。這個游戲中,小組討論的階段就是學生們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奇思妙想,并將這些妙想運用動手能力落實的過程。而小組討論的模式,也是一個有效培養學生與他人互相合作的方式,再利用學生對“比賽”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注重教學情景創設,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而學生的好奇來源于那呢?——懸念,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依據學生知識水平適當創設一定的情景,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欲。
比如,老師可以將一些陳述的語句,經過一定的情景創設,變為問題提出來,由學生回答。“我們都知道車子的車輪是圓形的”,通常教師會這樣講述。但我認為可以換一個方式——“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小朋友,他很有創新精神,他將自己的玩具小汽車的車輪換成了橢圓形的。然后他就帶著他的創新小汽車去找朋友玩了,但是他發現每次賽車都跑第一的小汽車突然罷工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這樣的問題,學生會給出各種的答案,也就要求老師不能因為學生給出的答案太過奇妙而批評學生,或是直接否定。教師應該先對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給予鼓勵,然后將學生的答案給予正確的說明。雖然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但是這也是增進師生之間距離的一個措施,這對以后的教學是可以起到積極作用的。
小學階段數學課的創新,不應該僅是一種形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創新不只是為了保證教學的質量,也是對學生認知創新性的培養,在學生的腦海里埋下一顆積極主動創新的種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等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方法,這樣創新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就沒有要求,只要學生思維活躍即可,也就不會出現甩掉一部分“差生”的現象,既為學生打實了學習數學的扎實基礎,也會成為學生日后學習的堅實“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