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林

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以諾獎得主屠呦呦舉例,說明“開放發展中醫藥產業”的重要性。“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就是從中醫典籍中汲取靈感,從中藥材中提取,最后在中西醫的治療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總理說,“要在保持中醫藥特色的同時,以開放心態,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
去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她創制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可以顯著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一時間,“青蒿素”火遍大江南北,也讓“青蒿”浮出水面。
扶持龍頭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是青蒿的主要產地,約占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青蒿素是中國人最先提取出來的,但是,中國企業多半只能提供青蒿素原料,而成品制劑的大頭利潤控制在跨國醫藥巨頭手中。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青蒿素90%以原料出口,青蒿素衍生物80%由印度、意大利生產,制劑也集中在印度和歐洲生產。
如何讓中國青蒿素及衍生物直接走向國際市場,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成為亟需破解的課題。
在重慶三峽庫區武陵山一帶,適宜的氣溫、降雨及土壤等條件,特別適合優質青蒿生長,是全國青蒿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該地區青蒿的青蒿素含量遠遠高于國內其他地區。目前,重慶全市青蒿規范化種植面積常年維持在10萬畝左右,年產150萬噸。被譽為“青蒿之都”的重慶市酉陽縣,青蒿種植面積達8萬畝左右,全球有八成的原料青蒿都產自當地;青蒿素年產量達60多噸,占據全球病區需求的近一半;而且酉陽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高達千分之十四,超過國家標準一倍。
青蒿產業是一個包括青蒿種植業、青蒿素及其制劑生產業、市場商業銷售及核心技術競爭力培育的完整產業鏈,具有輻射領域寬和行業帶動性強的特點。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優勢,重慶以創新驅動為引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青蒿產業進程。一方面,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在研發、注冊和學術推廣等方面下功夫,通過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促進企業從事青蒿素類藥品研發等,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拓寬宣傳渠道,全力幫助扶持青蒿產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例如,通過一般物資對外援助、多雙邊發展論壇等多種方式,擴大對外宣傳,搭建平臺,幫助企業打開國際市場,進而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的一般貿易活動;利用多種渠道,推動有關企業通過世衛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有關國家政府的公共采購渠道供應商資格審查,幫助龍頭企業進入抗瘧藥主流市場;推進重慶市醫藥產業出口創新基地建設,重點發展以復方雙氫青蒿素為代表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抗瘧藥品,進而提升醫藥產業整體實力;加強行業出口的管理和規范,避免惡性競爭,促進共同發展,樹立中國青蒿素類抗瘧藥自主品牌形象。
2015年8月,重慶華方制藥順利通過了世衛組織的GMP認證,這意味著該企業離國際市場又近了一步。重慶科瑞南海制藥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青蒿素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并且是國際知名制藥公司瑞士諾華公司的青蒿素供應商。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加快科技創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推進青蒿產業化進程,這在重慶已經成為常態。當地堅持用科技手段支撐引領青蒿產業的創新發展,在種植基地建設、青蒿提取、產品開發和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通過設立科技專項,積極鼓勵支持企業開展提取工藝研究和提取物生產,目前有恒星生物、科瑞南海等3家企業專業生產青蒿提取物,年產量達到100噸左右,占到了全國產量的70%。
青蒿素的提取主要靠乙醚等石油產品提取,危險程度大。重慶大學建立青蒿提取技術研究中心,為全市青蒿提取物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服務。依托這樣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使得相關企業青蒿素提取水平大大增加,從原來的純度僅為80%多,達到了99.5%以上。
為了延長青蒿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提升產業經濟效益,重慶市除了全力鞏固青蒿素等藥品原料提供地的優勢,一直都在積極推動實施青蒿素成藥的開發。目前,該市相關企業已經開發生產了復方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青蒿藥品,而且被納入WHO采購目錄。
青蒿具有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等功效,研究發現青蒿對于治療人體的其他寄生蟲有殺滅作用;對現有青蒿類藥物可進行結構改造,解決瘧原蟲抗藥性問題……這些無疑都將成為延續青蒿藥用價值的新方向。基于此,在規范青蒿及青蒿素生產、提取,加快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當地進一步加大對青蒿素及青蒿的研發,擴大在其它領域的開發利用,致力于從原材料供應向成品藥劑要效益。目前,西南醫院、重醫附一院已經在研究開發利用青蒿治療白血病、腫瘤的候選藥品,取得了一定進展。重慶華立控股與美國一所大學簽約,利用酉陽青蒿素資源共同研發新的抗癌藥物。
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促進中西醫結合,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和新藥研發;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范種養;要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更好發揮“保基本”作用;加強中醫理念研究推廣,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和傳播普及。國家對中醫藥產業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扶持,必將加快推進青蒿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