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雷
投資理財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各種各樣的理財陷阱卻也是層出不窮,作為投資理財者,必須擦亮雙眼,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掌握一些鑒別方法,以免“餡餅”變“陷阱”。知己知彼,防范騙局,下面這幾種理財“陷阱”,你能鑒別出幾個?
【“短期高息”陷阱】
常見形式:打著“知名企業”、“政府短期項目”等名頭,令人放松警惕;降低起投門檻,吸引到更多群體。
受騙人群:積蓄不多且缺乏經濟學等相應知識的工薪族。
如何避免:查清高息的支付來源。
在缺乏有效監管的互聯網金融比如P2P行業,這種伎倆頻繁出現,“1000元起投,一周后還本付息,收益率15%”之類的標的比比皆是。這其中有的是“標題黨”,比如15%的收益率并非年化收益率,而是投資數年以上的最終收益率,或是必須觸發某種前置條件才會得到約定高收益;有的是龐氏騙局的變種,通過短期高息吸引資金,拆東墻補西墻,多少資金都填不了無底洞,投資者只能祈禱自己不是最后一環。
當然,也有一些屬于鳳毛麟角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能達到15%左右,但前提是必須有一個支撐高息的途徑,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辨別這些途徑的真偽。比如近年來房地產類理財產品一直非常火熱,在上海等一線城市有一些財富管理機構的房產標,3—6個月的投資期限11%的年化收益率。這種標的以住宅或商鋪類資產作抵押為基礎設計,嚴格執行“一對一”操作,所有標的都注冊在案,清晰可查。眾所周知,由于中心效應,上海房產至今仍處于升值通道(房價的上漲幅度已超15%,中心地段更高),加上幾次雙降和“房貸抵個稅”預期,收益率應是在合理范圍內。反之,有的三四線城市也效仿上海、深圳等地設立房產標,甚至期限更短、收益率更高,顯然就不符合常理了。盡管產品方在推銷時會強調有“內部關系”或是“集團背景”,但只要加以分辨,還是很容易看出端倪,觀察一下各地的房價便知。
信於資本的分析師提醒:對于理財產品而言,一般期限越短,收益也就越低,“短期高息”且“安全保底”還“門檻低”,那就應該特別特別警惕。
【“陌生高端概念”陷阱】
常見形式:產品名稱通常是英文;聲稱是全國首家引進,提出一些不為人知的概念,編造一些難以證偽的歷史。
受騙人群:非金融領域的所有投資者。
如何避免:不懂不嘗試。
一些理財機構推出的這些產品,常常讓投資者一頭霧水,不明就里,誤認為很“高大上”。有些概念,金融從業人員都不見得很熟悉,比如由FOF衍生的TOT、MOM,還有其它一些XOX......這些模式在國外也未必成熟,國內成功的例子就更少了。
這類理財產品近年來在各地頻頻出現。挑選這類連百度上資料都很少的理財產品,就更需要提高警惕。“高大上”的背后很可能是“假大空”,投資者最好是“不懂不嘗試”。
如果對這類不熟悉的理財產品有濃厚的興趣,那就要撥開這些產品浮華的表象,去發掘探究深層次的產品運作規律,比如查清這些資金的具體去向、有無監管、是否有擔保等。
在理財市場,絕大多數理財產品都不會讓人覺得概念晦澀難懂,一般光聽名字就能知道個大概,稍加留意便可了解整個產品的運作流程。信於資本的分析師指出,買理財產品別被概念迷惑了,現在市面上新型理財產品花樣百出,新興模式不斷沖擊著大家的視線,投資者選擇此類產品時,不必拘泥于概念,而要將此類產品橫向和縱向比較,來確認其是否值得購買。比如股票型基金,和基金經理素質就有著很大關系,購買此類產品就應該查看一下基金經理的來頭和過往業績等。
【“限時充多返現”陷阱】
常見形式:“投滿X年收益率+10%”、“投資X萬資金返現”、“投資X萬送XX奢侈品”……
受騙人群:有閑錢,精打細算、艱苦樸素的中老年人。
如何避免:不將附贈項目列入考慮范疇。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除非是“上一年的收益已經綽綽有余地覆蓋了這些回饋”(誰知道呢?),如果并非如此,那就千萬要小心,這些費用會不會在接下來的參與資金里面扣,尤其是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比如股票型、風投基金型。本想占點便宜,沖著回饋去的,最終卻買了無法保證本金安全的產品,未免得不償失。
回饋客戶必須在合理的范圍內。投資者正確的處理方式,一是確認一下“贈品”規模不是太過于離譜;二是放棄貪小便宜的心理,把這些附加選項一并撇除,只關注產品本身,畢竟對于好的理財產品來說,有沒有附贈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