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秋,常安全
(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江蘇 常州 213011)
礦用自卸車分動箱熱平衡的研究
蔣中秋,常安全
(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江蘇 常州 213011)
針對礦用自卸車分動箱試制過程出現的熱平衡問題,經過理論分析及多次改進與試驗,找出分動箱的熱平衡與唇口密封、軸承座尺寸與形位公差以及齒輪的浸油深度等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有效降低分動箱溫升的解決方案。本文研究結果可作為今后相類似的平行軸類齒輪箱設計的參考依據。
礦用;自卸車;分動箱;熱平衡
某公司為某型號礦用自卸車設計開發一款分動箱,該分動箱安裝在柴油發動機與發電機之間,結構形式為一進三出。動力由發動機輸入,輸出動力分別傳遞至液壓泵、發電機與水泵(見圖1)。分動箱的額定輸入轉速為1800r/min,傳動比分別為0.91(液壓泵)、1(發電機)和0.63(水泵)。
分動箱在運行的過程中,唇口密封的摩擦力、軸承的滾動阻力、齒輪的風阻、攪油損失和嚙合損失都會產生熱量,同時分動箱的殼體向外散發熱量,當分動箱產生的熱量與散熱量相等時,分動箱達到熱平衡狀態,熱平衡時的溫度減去環境溫度便是分動箱的溫升。如果分動箱熱平衡時溫升過高,對密封件壽命、軸承壽命、齒輪抗點蝕、膠合能力及潤滑油泄露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該款分動箱安裝在發動機的后側,散熱環境非常惡劣。因此,有很高抗溫升能力要求。
分動箱裝配后,在電機試驗臺進行空載試驗(見圖2),運行環境為大的非密封空間,環境溫度29℃,使用美孚85W-90/GL-5齒輪油,分動箱以700r/min轉速試運轉0.5h后,再以1800r/min的轉速連續運轉3.5h,實時記錄分動箱的運行狀態。
運行過程中,分動箱噪聲與振動正常,但是出現溫升異?,F象,分動箱熱平衡溫度超過120℃,溫升超過ΔT=120℃-29℃=91℃,遠超過設計要求規定的最高溫升ΔT≦50℃,運行過程中雙唇口密封圈副唇發生燒蝕現象。

圖1 分動箱結構簡圖

圖2 空載試驗臺
參考GB/Z19414-2003《工業用閉式齒輪傳動裝置》內附錄D有關熱平衡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齒輪箱的總功率損失:

式中:PVZO、PVZP為與輪齒系統的與載荷無關、與載荷有關的損失;PVLO、PVLP為軸承的與載荷無關、與載荷有關的損失;為密封的與載荷無關的損失;為其他齒輪箱零件的損失。
由于本次試驗為空載跑合試驗,不存在與載荷有關的輪齒系統損失PVZP與軸承損失PVLP以及其他齒輪箱零件的損失。因此,總功率損失為:

該分動箱采用飛濺潤滑,輪齒系統與載荷無關的損失PVZO為:

式中:b為齒寬,mm;lh為4倍的齒輪箱輪廓表面積與齒輪箱輪廓周長的比值,mm;e1、e2、emax、hc為飛濺油系數(見圖3);;;。

圖3 按照莫茲的飛濺油系數
根據上述公式可知,隨著齒輪浸油深度的e1、e2的增加,齒輪箱的功率損失會大幅增加,這與陳曉玲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軸承與載荷無關的損失PVLO為:

式中:voil為潤滑油噴油速率,L/min;n為軸承轉速,r/min;dm為平均軸承直徑,mm;f0為軸承潤滑系數,單列深溝球軸承軸承油裕潤滑f0= 2。
由上述公式可知,在轉速不變的情況下,軸承的與載荷無關的損失PVLO幾乎為一個定值。但是,以上結論在軸承處于非常理想的運轉狀態下得到的,不符合實際使用狀況。根據李志榮等人的研究得知,如果軸承的軸、孔配合選擇不當,或者軸承的同軸度超差,都會對軸承的徑向游隙產生影響,使軸承發熱量大幅提高。
密封與載荷無關的損失PVD:
該分動箱中密封產生的損失主要來源唇口密封摩擦力矩所做的功。由于不同品牌的唇口密封存在差異,需要參考各自的技術手冊得出油封損失,下圖4為該分動箱所用唇口密封的摩擦損失與線速度、直徑之間的關系。

圖4 丁晴橡膠TRA/CB型密封件摩擦損失
由圖4可知:線速度越高,摩擦損失越大;線速度相同時,唇口密封直徑越大,摩擦損失越大。
綜上所訴,該分動箱熱平衡失常出現的原因可能為:(1)潤滑油位過高,導致攪油損失過大。(2)軸承的軸、孔配合不當,或者同軸度超差,導致軸承功率損失過大。(3)唇口密封選擇或者使用不當,導致密封摩擦損失過大。
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首先如下整改:(1)將雙唇口密封圈更換為單唇口密封圈,并根據技術手冊的要求,將與密封圈配合的齒輪軸外徑重新加工至d10公差范圍內,減少密封圈的摩擦阻力;(2)根據相關參考資料,對分動箱所需的潤滑油量進行校核,將分動箱內的潤滑油位高度控制的合理的范圍內,降低齒輪的攪油損失。
完成上述整改措施后,參考第一次試驗方案再次進行空載跑合試驗,環境溫度31℃,對7處軸承位置(剩余1處軸承位置受試驗工裝干涉,不便測量)溫度進行監控,記錄溫升曲線曲線(見圖5)。此次試驗結果較上次以有明顯改善,但分動箱最大溫升ΔT=83℃-31℃=52℃,依舊超出設計要求,且不同位置之間的軸承最大溫差達到14℃,將對軸承的同壽命設計產生不利的影響。

圖5 第二次空載試驗溫升曲線
針對第二次試驗中依舊存在的問題,對分動箱箱體進行拆箱檢測、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軸承座徑向尺寸公差等級(JS7)與軸承外圈配合偏過盈。(2)前后箱體為分體加工,上下箱體軸承孔同軸度超差。(3)軸承座設計存在缺陷,潤滑油難以浸入軸承座與軸承進行熱交換。以上缺陷會導致軸承徑向游隙偏小,發熱量大幅提高。

圖6 潤滑油道加工圖
根據以上分析進行整改:(1)分動箱前、后箱體合箱加工,將軸承座徑向尺寸公差加工至H7范圍內。(2)如圖6所示在箱體內加工出熱交換潤滑油路。
整改完畢后,再次進行空載試驗,環境溫度36℃,記錄溫升曲線(見圖7),得出分動箱最大溫升ΔT=72℃-36℃=36℃,完全符合設計要求,且不同位置之間軸承的最大溫差降至6℃。至此,分動箱的熱平衡已經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

圖7 第三次空載試驗溫升曲線
通過理論分析與多次改進試驗,找出與分動箱熱平衡相關的影響參數,研究結果可應用于結構類似的平行軸齒輪箱之中。根據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可有效控制齒輪箱溫升的方案:
(1)在齒輪箱密封設計中,盡可能采用O型圈等靜密封方案,減少使用唇口密封的次數;在使用環境許可的前提下,盡可能采用單唇口密封;盡可能選擇直徑較小的唇口密封。(2)在保證潤滑充分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齒輪的浸油深度,并盡可能減少浸入潤滑油中的齒輪的數量;選擇黏度合適的潤滑油。(3)盡可能保證軸承座之間的同軸度;如同軸度無法保證,應適當調整、放寬軸承座徑向尺寸的公差帶,或者選擇大徑向游隙軸承,以免軸承出現負游隙的情況。(4)盡可能設計出與軸承可以進行熱交換的潤滑油通道,這點對圓錐滾子軸承尤為重要。(5)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齒輪箱箱體的表面積;在滿足經濟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加齒輪箱內潤滑油的存儲量。
本文的研究對象結構較為簡單,且只有一個齒輪浸油,研究結果不適用于結構復雜、有多個齒輪浸油的齒輪箱。今后可進行多個齒輪同時浸油、且浸油齒輪不同旋轉方向對齒輪箱熱平衡影響的研究,使研究結果適用性更為廣泛。
[1]GB/Z19414-2003,工業用閉式齒輪傳動裝置[S].
[2]陳曉玲,劉松麗,黃智勇,等.高速列車傳動齒輪箱浸油深度對平衡溫度的影響[J].鐵道學報,2008,30(1):89~92.
[3]李志榮,王雅萍.高速重載軸承發熱原因及預防[J].礦山機械,2007,35(9):135~138.
U463.2;U467
A
1671-0711(2016)12(上)-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