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夫
在昨天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記者會上,我就“號販子”的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并列舉了兩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引起媒體及輿論的關注。為什么這個問題為大多數民眾所關心?因為醫療改革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醫改自2009年啟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當前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我認為在這些挑戰中,有兩個方向性問題值得重視。
首先,醫改要改什么?醫改不是“改醫”,不是“藥改”。醫改是改革醫藥市場,培育醫藥市場,是推動醫藥市場快速發展,通過衛生事業的發展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醫改戰略,著力解決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和政府對基本醫療的公共服務職能,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但從執行層面上看,目前的醫改對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與結構性矛盾關注不夠,民眾“看病貴、看病難”至今未能得到根本緩解。
具體而言,醫改僅聚焦于醫保層面、醫院內部管理,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我國現行醫療服務體系并未觸動,供方的利益格局并未調整。公立醫院試點集中在縣級醫院,位處醫療服務鏈的“下游”,而“上游”的大醫院改革未積極推進,至今未產生可推廣的模式。“社會辦醫”、“多點執業”、“三醫聯動”、“醫療資源基層下沉”等措施,大都是停留在文件上無法落地。與醫改相關的政府部門大約20余家,理念并不一致,缺少一個統攬全局的部門。
當前我國醫改的外部形勢十分緊迫。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國家衛生籌資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疾病負擔加重,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我認為,醫改的深化要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原則。醫改要求政府對醫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心轉向“建機制”和“改體制”。
我國現有的1.3萬多家公立醫院應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公立公辦、公辦民營、混合制改革。在確保我國的公立醫院體系能保障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市場,提供民眾多元化醫療需求。“行政化+商業化”畸形的公立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應該改變。
第二,醫改由誰來改?政府是醫改的主體,主力軍應是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應在一個健康的醫療環境中參與醫改。一個健康有序、充滿活力、公平競爭的醫療服務市場與一支德藝雙馨的醫務人員隊伍,是醫改成功的關鍵。
我國現在的醫療市場的生態環境是不健康的,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公立醫院“創收逐利”成為運行的動力,民營醫院則定位不清人才匱乏;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務人員委屈無奈。此外,醫學事業已出現后繼無人的跡象。
醫療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信息嚴重不對稱,容易發生誘導性消費。所以,醫生的人文精神與專業道德在市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行政手段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政府的責任是支持和監管,應該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規則,去建設一個醫生為主體的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源”市場。政府的政策導向應是鼓勵醫生勤奮工作。薪酬制度應該體現與自身服務相稱的勞動價值和合法收入,激勵醫務人員在醫療市場中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為病人提供價格合理而高質量的服務,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ㄗ髡呤侨珖f委員、衛生部原副部長)
環球時報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