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璇 劉慧文 魯 青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β-殼聚糖的制備、降解及膽固醇吸附活性研究
◆金夢璇 劉慧文 魯 青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目的:制備β-殼聚糖、β-殼寡糖,并探究濃度對β-殼聚糖膽固醇吸附能力的影響。方法:使用魷魚骨制備β-殼聚糖,通過微波輔助過氧化氫法降解β-殼聚糖得到不同分子量的β-殼寡糖,并利用高效液相測定降解時間與所得殼寡糖分子量的關系,以纖維素為陽性對照,測定濃度對殼寡糖膽固醇吸附能力的影響。結論:利用魷魚骨制備得到了β-殼聚糖,并降解得到了低分子量的β-殼寡糖。通過實驗得到結論,與纖維素相比β-殼寡糖對膽固醇具有較高吸附活性,且吸附能力與其濃度有關。
β-殼聚糖 β-殼寡糖 膽固醇吸附 活性研究
1.甲殼素和殼聚糖
甲殼素又名甲殼質、幾丁質等,化學名β-(1,4)-2-乙酰氨基-2-脫氧-D-葡聚糖,廣泛存在于節肢動物的外殼及某些微生物的細胞壁中,是自然界存在的第二大天然有機化合物,僅次于纖維素。甲殼素經強堿處理,脫乙酰形成殼聚糖,殼聚糖的化學名為β-(1,4)-2-氨基-2-脫氧-D-葡聚糖,殼聚糖與纖維素有相似的結構,只是纖維素2位上是羥基,殼聚糖的是氨基。甲殼素與殼聚糖結構式如圖1:

甲殼素與殼聚糖作為天然產物, 具有資源豐富、安全無毒、生物相溶性、生物可降解性、細胞親和性、抗菌性等優點, 應用于諸多領域。但因其只溶于酸性介質,而不溶于水或一般有機溶劑,使其應用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
2.β-殼聚糖
隨著海洋漁業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魷魚骨由于其不可食用性而作為生產垃圾丟棄,這不僅浪費資源,也污染環境。魷魚骨是重要的海洋資源——β-殼聚糖的主要來源。β-殼聚糖具有不同于α-殼聚糖的平行結構,導致其在制備方法和實際應用上,也與α-殼聚糖有著明顯差別。通常β-殼聚糖較α-殼聚糖具有相對弱的分子間作用力,因而溶解性、反應活性和對溶劑的親和性更好。作為一種可再生的天然多糖材料,β-殼聚糖已經廣泛應用于傷口縫合和軟骨損傷等醫藥領域,能夠促進細胞再生、防止疤痕形成。此外研究發現,β-殼聚糖具有更好的保水性和保濕性;同樣條件下,β-甲殼素更易脫乙?;?。
當下肥胖日益普遍,并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過多攝入膽固醇是肥胖的起因之一。而目前尚缺乏對β-殼寡糖后對膽固醇吸附能力的研究,通過實驗研究可以為減肥藥物的研發提供相關數據。
1.實驗材料
魷魚骨(日本槍烏賊,Loligo Japonica);1%的氫氧化鈉溶液;4%的鹽酸溶液;
過氧化氫;冰乙酸溶液;纖維素;膽固醇;氯化鈉;油醇。
2.實驗儀器
超聲波微波組合反應系統(南京先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電子天平(Electronic Scale);水浴鍋(IKA HB10 digital)
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BOXUN);超聲波細胞粉粹機(寧波新芝科器研究所)
震蕩培養箱ZQLY-180F(上海知楚儀器);膽固醇試劑盒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儀(Agilent Technologies)
3.處理方法
(1)制備β-殼聚糖
將魷魚骨表面的組織殘留物清洗干凈后烘干,稱取20g魷魚骨置于一定濃度鹽酸中室溫下浸泡7h,洗凈至中性后置于1%的氫氧化鈉中90℃,水浴反應2h進行脫蛋白,洗凈至中性烘干,即得β-甲殼素。稱取5gβ-甲殼素,用40%的氫氧化鈉95℃反應6-8 h脫乙?;幚恚吹忙?殼聚糖。
(2)β-殼聚糖降解及分子量測定
稱取12g自制β-殼聚糖,溶解于400 ml濃度為2%的冰乙酸溶液(v/v),攪拌溶解直至獲得澄清、均質的β-殼聚糖。將50ml溶解后的β-殼聚糖倒入100ml微波反應器中,加入30%過氧化氫1.5-3mL,600W,70℃條件下500r/min,依次反應5 min、10 min、20 min。反應結束后,微波爐內放置冷卻5~10 min,取出,加1mol/l氫氧化鈉中和,抽濾除去不溶物。濾液用3~4倍量無水乙醇充分沉淀,抽濾取濾液。最后檢驗產品是否溶于水。
將降解后的β-殼寡糖透析,冷凍干燥得到粉末狀殼寡糖樣品,分別將反應5 min、10 min、20 min的樣品進行高相液相色譜分析。
(3)膽固醇吸附活性研究
①配制膽固醇膠束(PH=7.4,15mmol/L)
②用超聲波細胞粉碎機粉碎細胞。
③實驗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分別是空白組和纖維素組,實驗組有5組,分別加入10、20、40、60、80mg的β-殼寡糖(分子量約為5000)。所有組均加入5ml膽固醇膠束。
④用振蕩培養箱恒溫振蕩(37℃)培養兩個小時,離心上清液,用膽固醇試劑盒測膽固醇吸附率。
1.制備β-殼聚糖成品(圖2)

2.殼聚糖濃度與其膽固醇吸附能力的關系(表1)

1.β-殼聚糖處理時間與分子量結果分析

隨著處理時間增長,波峰向右移動,根據公式,推算出分子量逐漸減小,得到結論:微波輔助過氧化氫降解時間越長,所得寡糖分子量越小(表2)。
2.膽固醇吸附率結果分析(圖3)

不同劑量殼寡糖(分子量約為5000)對膽固醇的結合能力如圖所示,當殼寡糖加入量小于40mg時,增大殼寡糖劑量,結合能力顯著提高。但當殼寡糖加入量為40mg時,即使再增大殼寡糖劑量,結合能力也無顯著性差異,說明結合已達飽和。
同等濃度時,β-殼寡糖對膽固醇的結合能力遠大于纖維素,即使纖維素濃度為β-殼寡糖數倍,結合能力仍明顯不足。
結合上述分析及文獻資料,可以發現:
①微波輔助過氧化氫可降解β-殼聚糖,得到分子量小的β-殼寡糖。
②降解時間與所得β-殼寡糖分子量成反比。
③在一定濃度范圍內,β-殼寡糖對膽固醇的吸附能力與濃度成正比。
④與纖維素相比,β-殼聚糖具有良好的膽固醇吸附能力。
1.前景
本實驗研究了β-殼聚糖的降解與降解后的β-殼寡糖對膽固醇的吸附能力,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數據及方向。
魷魚骨是一種一直未被利用的生物資源,具有產量大,成本低的優勢,因此具有廣闊的研究與利用前景。本實驗中只測定了分子量約5000的β-殼寡糖對膽固醇的吸附率,在進一步研究中,可以測定不同分子量的β-殼寡糖的吸附能力,找出最佳吸附分子量,并進行動物活體實驗,測定其具體的減肥功效及副作用,如條件允許,可以研發相關減肥藥物,在肥胖率居高的今天,健康的減肥藥物市場前景光明。同時,β-殼聚糖目前尚無工業化生產方法,只能人力清洗魷魚骨并在實驗室內處理,進一步研究也可以探索β-殼聚糖的工業制備方法,為實際應用時的大規模生產奠基。
2.創新點
(1)使用β-殼聚糖
目前國際研究以α-殼聚糖為主,而對β-殼聚糖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β-殼聚糖得出的成果更具有創新性。
(2)研究膽固醇吸附率
過多攝入膽固醇可引起肥胖,通過研究β-殼寡糖對膽固醇的吸附,為進一步研究其對減肥的作用奠定基礎,開辟β-殼聚糖及β-殼寡糖的新應用領域。
[1]張萬瑞,丁純梅,李芳等.不同脫乙酰度殼聚糖對活性fm黑的吸附性能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1,(03):7-9.
[2]李巧霞,宋寶珍,仰振球.微波間歇法快速制備高粘均分子量和高脫乙酰度的殼聚糖[J].過程工程學報,2006,(05):789-793.
[3]Jingna Liu,Jiali Zhang,Wenshui Xia.Hypocholesterolaemic effects of different chitosan samples in vitro and in vivo[J].Food Chemistry,2008,(107):419-425.
[4]黃凱豐,時政,饒慶琳,楊永菊.辣椒籽吸附油脂和膽固醇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1,(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