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王寶亮 段楓陽
?
從治未病角度淺談中風病的一、二級預防
劉潔王寶亮段楓陽
結合以往對中風病的研究以及臨床經驗,從中醫治未病的角度出發,淺談關于中風病的一、二級預防。一級預防為“未病先防”階段,主要預防手段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可控危險因素;二級預防為“已病防變、預防復發”階段,預防手段主要為尋找中風病發生的原因,結合中藥、針灸等臨床方法治療可逆病因,糾正可干預危險因素。
治未病;中風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中醫
中風病,西醫稱為“腦卒中”,是以卒然暈撲、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或僅僅出現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為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為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據統計,我國每年中風患者可達700萬人,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低治愈率的特點,使得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臨床工作中針對中風病的預防調護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治未病”理論早在《黃帝內經》已有相關論述,《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縱觀全篇,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種手段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二為“既病防變”,即已發生疾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防病情發展;三為“瘥后防復”,即病愈或病情穩定后,積極采取措施以防復發[2]。下面就從以上三個層次淺談中風病的一、二級預防。
未病先防是指防病于未然,又被稱為源頭預防,強調攝生,主要針對未發生中風病個體高危因素的預防調護。關于健康的定義,《黃帝內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主要強調個體內部陰陽的協調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發生之前雖未發病,但邪氣已內伏,機體的陰陽失調時會出現“未病的過渡狀態”。在社會經濟發展日益進步的今天,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社交壓力增大、缺乏戶外運動、嗜食肥甘厚味、過度飲酒抽煙,造成疲勞、失眠、肥胖、焦慮的人群越來越多,陰陽平衡失調,長此以往的生活狀態極易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而所有的這些都構成了中風病發生的高危因素,如果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得不到干預糾正,則在某些應激狀態下容易發展為中風病。因此中風病的一級預防措施,主要體現在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和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1992年WHO發表《維多利亞宣言》要求我們“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①合理膳食:《素問》指出:“飲食所傷,過食肥甘,能生濕、痰,阻于脈絡”,可見不良的飲食習慣極易傷及脾胃[3],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以致肝風挾痰,橫竄經絡,突然昏撲,蝸噼不遂,誘發卒中。因此在預防中風發生方面合理的調節中焦脾胃功能尤為重要,既能起到預防調護作用又能治療中風病癥狀的發生[4]。飲食上應當謹和五味,辨證施食。一般宜三低三高飲食,即低鹽、低糖、低脂;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高鈣質,給予易消化、清淡可口的牛奶、豆制品、水果等,杜絕痰之生成,從而防患于未然。②適宜運動:適宜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和其血脈,以暢郁積,可調節臟腑功能,使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協調。如傳統保健中“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③戒煙限酒:長期吸煙可使腦卒中的危險度增加2倍, 并呈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一直被認為是腦卒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5]。煙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可增加血液內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血液黏滯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加上尼古丁對血小板的刺激作用,可加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故吸煙是腦卒中的明顯危險因素;酒精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長期酗酒可損害肝臟功能,使肝臟合成功能明顯減退,引起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生成減少,從而增加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其風險與酒精攝入量有直接的劑量相關性[6]。因此,應大力提倡戒煙限酒。④心理平衡:中醫認為情志過極易導致腦卒中的發生,尤其以郁怒情緒與腦卒中發生最為突出。因此調情志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才能使身體健康,從而避免中風發作。
2.1既病防變中醫方面認為中風病的發生主要病因為風、痰互相交織,共同為病。風為百病之長、痰為百病之源,此風多為內風,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夾痰上達清竅,則發為此病。脾為生痰之源,《丹溪心法·中風》提到“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且《素問》指出:“飲食所傷,過食肥甘,能生濕、痰,痰濕疲阻可影響氣機,或阻于脈絡”,可見不良的飲食習慣極易傷及脾胃[6],更加應該注重脾胃的調理。合理的調節中焦脾胃功能,既能起到預防調護作用又能治療中風病癥狀。中經絡主要治法為祛風養血通絡或滋陰潛陽,熄風通絡。中臟腑主要治法為清肝熄風,辛涼開竅或豁痰熄風,辛溫開竅或者益氣回陽,救陰固脫。要辨證施治,確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
2.2“瘥后”防復中風后再次發生中風的患者稱為復中,復中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均之較初次中風的患者呈升高趨勢[7]。腦卒中之后,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必定耗損。氣虛血瘀為主要病機可持續導致顱內清竅阻塞不通,對大腦造成持續性的損害,血瘀為主要病理產物,又作為病理因素繼續致病,且“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中醫藥的干預應以補氣活血為基礎,補益機體正氣,祛除體內血瘀,常用方劑為補陽還五湯加減。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可補益人氣正氣,抵御外邪,若脾胃功能差則易生痰濕致病,應在補氣活血的基礎上注意脾胃的調理。同時還可配合針灸、康復訓練、中頻等理療手段,促進中風癥狀的好轉,防治其再次復發。同時研究證實,針刺風池、風府穴對腦血管有擴張作用,結合推拿療法如上肢按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捻揉十指并拔伸指間關節,最后搖肩、肘、腕關節,并輕柔地作上肢屈伸動作數次都十分有利于康復,防止復發。
中風病的預防調護應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重點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和脾胃的調理。
[1]Bonita R, Mendis S, Truelsen T, et al. The global stroke initiative [J]. Lancet Neurol, 2004,33(2):91-93.
[2]楊啟富.“治未病”思想在臨證中的運用[J].四川中醫,1997,15(3):16-17.
[3]賀娟.論“脾胃為人體氣機運行的樞紐”的理論與實踐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4):234-236.
[4]胡朝暉,趙德軍,孫艷新.用“治未病” 的觀點對待腦卒中[J]. 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0):942-943.
[5]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版社,2005:193.
[6]潘雪,王倩,劉偉.關于中風病的一級預防和治療措施探討[J].黑龍江中醫藥,2014,43(5):17-18.
[7]陳子睿,萬沁清,王慧萍.“治未病”思想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2):244-246.
Discussion 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LIU Jie1WANG Baoliang2DUAN Fengyang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Zhengzhou 450000, Chin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stroke, from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discussion o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The primary prevention is the step of "prevention", the main means of prevention is changing bad habits and controlling the controllable risk factors.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is the step of "prevention disease change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the main means of prevention is looking for reasons of the strok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other treatments to control reversible cause, and correct intervene in risk factor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Stroke;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三科(鄭州 4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6.002
1003-8914(2016)-16-2299-02
(本文校對:關運祥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