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晶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海口570102)
中醫治療胎漏、胎動不安體會
周松晶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海口570102)
胎漏;胎動;中醫;李玉玲
胎漏是指婦女妊娠期間陰道間斷性少量出血,而無腰部酸軟、腹痛者,胎動不安是指妊娠期間腰部酸軟,少腹疼痛且有下墜感,或有時伴有陰道少量出血,現代醫學稱為先兆流產。先兆流產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1]。若癥狀持續不止,將很快發展為腹痛、陰道大量出血,造成流產。
李玉玲主任是全國第一批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疾病30余年。筆者跟隨李玉玲老師學習期間,感覺到老師中醫功底扎實,思維敏捷,辨證精準,臨證上治療胎漏、胎動不安取得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李玉玲教授認為胎兒的孕育主要是依靠腎精充沛,脾氣健運,氣血調和,沖任二脈充盈,胎漏、胎動不安的發病多與腎氣不足、脾胃虛弱、房室失節等有關,最后導致沖任損傷,胎元不固。《婦人大全良方》認為本病主要為房勞、外感邪氣、外傷、飲食及七情所傷等幾方面原因,導致腎氣不足,沖任二脈虧虛而不能制約,《素問·評熱病論》認為“胞脈者系于腎”,腎主藏精,腎中精氣得到氣血的充盈,陰血旺盛,才能為胎兒提供營養物質基礎。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腎充盈旺盛才能載胎養胎,若脾腎兩虛,沖任損傷不固,氣血虧損,則會影響胎元。用藥主要以補腎為主,佐以益氣養血,止血安胎。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若陰道出血消失,無腰酸腹痛,說明治療有效,需繼續鞏固治療2~3周,如果陰道出血持續不止,或有血塊排出,婦科檢查見子宮口開大,或見羊水流出,B超檢查宮內妊娠囊與停經月份不符,或已無胎心搏動,提示胎墮難免,應立即下胎。
近些年來不孕癥的發病率和自然流產率逐年上升,特別是對于習慣性流產患者,要囑咐患者注意臥床休息,及時進行保胎治療。胎漏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婦女妊娠期間陰道出血,量少,色淡,腰酸,小腹隱痛墜脹,神疲懶言,頭暈,舌淡苔薄白,脈細滑或弦滑。李玉玲教授根據自身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的病因多為腎氣不足,沖任二脈虧虛,治療上主要以補腎健脾、調理沖任、養血安胎為治療法則,以壽胎丸為主方隨癥加減。壽胎丸為清末名醫張錫純之方,李玉玲教授改為湯劑,意為速效。張錫純[2]曾說:“男女生育,皆賴腎臟作強。菟絲子大能補腎,腎旺能萌胎也,桑寄生能養血,強筋骨,能使胎氣強壯,故《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安胎,續斷為補腎之藥,阿膠系驢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脈,滋陰補腎,故《神農本草經》載其能安胎也。藥物組成:菟絲子30 g,杜仲10 g,桑寄生15 g,續斷15 g,阿膠10 g,甘草10 g等,隨癥加減,小腹下墜者加升麻10 g,腹痛者加白芍15 g,元胡10 g,氣虛者加黃芪30 g,大便干結者加熟地黃15 g,肉蓯蓉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7 d為一個療程,可連續服用至癥狀消失后再鞏固治療7 d。臨床上亦可見其他類型,如氣血虛弱型、血熱型、血瘀型等,氣血虛弱型以補益氣血安胎為主,血熱型以清熱安胎為主,血瘀型以祛瘀安胎為胎。若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者,安胎同時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
患者李某,女,33歲,2014年3月1日就診。主訴:妊娠后陰道出血5 d。現病史:妊娠52 d,3 d前陰道不規則少量出血,腰酸,小腹墜脹,時有惡心,飲食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滑。曾在當地診所注射黃體酮注射液20 m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2000 U,1次/d,3 d后陰道仍少量出血,為求進一步診療,即到我院門診就診。既往史:2011年孕3個月自然流產。李玉玲教授認為此患者為腎氣不足,辨證屬脾腎兩虛,沖任虧虛,胎元不固。治法:補腎健脾,調補沖任,固元安胎。予壽胎丸加減:菟絲子10 g,桑寄生20 g,續斷20 g,杜仲15 g,白術15 g,白芍15 g,太子參15 g,熟地黃15 g,當歸15 g,艾葉10 g,炙甘草6 g,7副,水煎服,日一劑。同時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心情放松,禁止性生活。二診:患者訴服4副藥后陰道出血即止,腰酸癥狀明顯減輕,食欲明顯好轉,上方去艾葉、甘草,繼續服用7副藥后無腰酸,無小腹墜脹感,飲食正常。檢查婦科B超示:胚胎發育正常,大小與妊娠月份符合。繼續服藥治療1個月,患者諸證消失。隨訪,患者已生一女嬰。
先兆流產是婦科的常見病之一,其中有80%發生在孕早期[3]。現代醫學治療先兆流產所用藥物一般為黃體酮、維生素E、葉酸等,但臨床治療效果欠佳。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賴于后天氣血的濡養方能化生精血以養胎兒,腎氣旺盛,胎兒才能健壯。葉青教授認為胎漏出現在妊娠3個月以內,治療上應以固腎安胎為主,佐以健運脾氣;胎漏出現妊娠3個月以后治療上應以健脾安胎為主,佐以護腎[4]。李捷[5]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腎虧虛,患者素體虛弱、起居飲食不當均可導致沖任二脈虛損,胎元不固,七情過度亦可導致心肝火盛,擾動胎元。李玉玲教授認為胎漏、胎動不安是婦女妊娠期間的常見疾病,病程較長,容易反復,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流產,強調臨證一定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時時不忘護衛腎氣。中醫治療胎漏、胎動不安較西醫而言,更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精準的辨證論治,通常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且中藥毒副作用較小,目前尚無對胎兒有不良影響的報道。李玉玲教授治療先兆流產主要采用補益先天,調理后天為主,主要以壽胎丸為主,隨證加減,方中菟絲子、桑寄生、杜仲、續斷補益腎精、固腎強腰以安胎,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止痛,為治療妊娠腹痛必用藥物,太子參、白術健脾益氣以止血,藥理研究表明[6],菟絲子能增加T細胞的比值,可抑制免疫功能亢進,而續斷含有鋅(Zn)、鐵(Fe)、銅(Cu)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對于小鼠卵巢子宮的生長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總之,辨證屬于脾腎虧虛的先兆流產患者,應用補益先天、調理后天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安胎止血、胎孕正常的治療效果。
[1]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5-158.
[2]張錫純(清末).醫學衷中參西錄[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258.
[3]王津.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期先兆流產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2):122-123.
[4]牛倩男,葉青.葉青教授辨治胎漏、胎動不安的臨床經驗[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9):1223-1224.
[5]李捷.胎漏、胎動不安治療經驗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12(10):177-178.
[6]顏正華.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16-806.
R714.21
B
1003—6350(2016)02—031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2.052
2015-08-17)
周松晶。E-mail:tommyca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