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奎傷寒臨證九論》讀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遠華
?
承醫圣微言闡岐黃大義
——《張喜奎傷寒臨證九論》讀后
郭遠華
《張喜奎傷寒臨證九論》為張喜奎教授近作,該書分為九個論點:六經實質論、傳變中介論、舉變達常論、證候游離論、陰性癥狀論、南陽方言論、緩急先后論、臨證拓展論、原著考究論。書中內容豐富,觀點新穎,用意深奧,現將其簡介如下。
傷寒臨證九論;張喜奎;書評
福建中醫藥大學張喜奎教授,師承著名中醫傷寒大家陳亦人、杜雨茂教授,臨床善用經方辨治疑難雜病,療效卓著。近期力作《張喜奎傷寒臨證九論》乃業師數十年來研究傷寒的結晶,書中分為九個論點:六經實質論、傳變中介論、舉變達常論、證候游離論、陰性癥狀論、南陽方言論、緩急先后論、臨證拓展論、原著考究論,對仲景學說有許多獨到的見解。筆者研讀之下,頗多受益,借此略陳管見,分享一得。
張喜奎教授致力于仲景學說臨床辨治疑難病研究30余載,對《傷寒論》理論的深入研究頗有心得,尤其是對爭議較多的六經實質問題,有獨到的見解,發人未發。六經辨證是《傷寒論》的理論核心,只有領會了六經實質本義,掌握六經辨證施治的方法,才能通曉《傷寒論》之精神,方能學以致用。然而對于六經實質問題,歷代醫家見仁見智,有主經絡說者,有主臟腑說者,有主陰陽說者,有主階段說者,有主八綱說者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業師別開新途,從人體對各種有害因子刺激的反應入手來解釋六經辨證的實質,其在書中闡述曰:“疾病盡管眾多,臨證表現各異,但皆是人體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回顧數千年來醫學發展的歷史,疾病譜盡管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種致病因子不斷消失或不斷涌現,但人類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對致病因子的反應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使人有章可循,中醫辨治疾病,原本就重視機體的反應,對于具體的病因,亦是通過審察機體反應后而得出的,正如錢天來所說:“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而六經辨證正是對內在病變共性的高度概括。”此說可謂獨具匠心,讓人耳目一新。該篇還有諸多獨辟蹊徑的論點如“太陽非皆表證,里證昭然若揭;陽明燥實固多,實寒之證當析;少陽不等柴胡,半表半里誤人;太陰脾陰虛弱,迥異陽虛寒濕;少陰虛證共知,真虛真實應詳;肝虛陰證居多,陽虛更有特征”等等,讀之耐人尋味,實非深得仲景之旨者所不能道也。
眾所周知,六經病的傳變順序一般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此為循經傳,如越過一經或多經的傳變則稱為越經傳,還有不經三陽經傳入而直接出現三陰經證候者稱直中。然而疾病的發生發展,往往是一個縱橫交錯的過程,各病之間、各證之間,常常相兼出現,構成了橫斷面的連接,而這中間必然有一過渡證,業師稱其為中介證。《傷寒論》中闡述了大量的中介證,如“就太陽病表證而言,其以傷寒、溫病為兩極,隨著感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病程的延長等因素,其臨床癥狀從傷寒到溫病,惡寒漸輕,發熱漸重,表現依次為:惡寒重、頭身痛、無汗、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傷寒);發熱、惡風(較惡寒為輕)、汗出(中風);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桂麻各半湯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再發(桂二麻一湯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口干舌紅(桂二越一湯證);發熱惡寒、身痛、煩躁(大青龍湯證);發熱而渴、不惡寒(溫病)。由此中介證構成的橫斷面聯系可簡約為:傷寒→中風→桂麻各半湯證→桂二麻一湯證→桂二越一湯證→大青龍湯證→溫病。”再如“麻杏石甘湯證,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盛,邪熱壅肺,形成太陽入陽明的中介證,其構成的鏈條如下。麻黃湯證(無石膏)→大青龍湯證(石膏雞子大)→麻杏石甘湯證(石膏半斤)→白虎湯證(石膏一斤)→白虎加人參湯證(石膏一斤),充分展現了太陽寒邪入里,化熱化燥成實,結于陽明之疾病由寒化熱的全部動態過程。”其它還有太陽少陽中介證、太陽太陰中介證、太陽少陰中介證、太陽厥陰中介證等等則不在此一一列舉。中介證把證候串聯起來,演示著疾病的動態變化過程,使學者更容易掌握《傷寒論》之辨證之精髓,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中介證的提出,足見作者思維之靈活,對《傷寒論》理解之透徹。
知常達變是指通過對事物內部規律的探索,從而測知不常見的事物本質,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原則,也是中醫辨證思維的基本特征。《傷寒論》是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其絕大多數是探討非典型的、證情疑似的、病勢不定的復雜證候,意在通過這些復雜的、非典型的、證情疑似的病情討論,揭示復雜辨治的規律和方法。業師認識到這是一種舉變達常的方法,是《傷寒論》的一大特色。如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本方用石膏半斤,應是里熱熾盛,此兩條卻言“無大熱”,故有清代醫家柯琴疑“無大熱”之“無”字系后人所加。對此,業師指出:“這種現象書中比比皆是,并非錯簡或妄篡,而是仲景運用了舉變達常的方法。就麻杏石甘湯而言,所治就不難診斷為肺部壅熱證,這是常法,醫者易知。而汗出與喘滿并見,患者卻無高熱征象,這即是變,仲景反復強調‘無大熱’亦照用麻杏石甘湯,意在指出,對肺部蘊熱之大實證,有時證候并非齊見,而應仔細審察,依其病機,果斷立法處方,是治療的根本所在。”若認識了這一變證,至于其常證,就不難作出判斷。作者還舉了烏梅丸證、真武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茯苓四逆湯證等為例,意在進一步說明仲景通過運用舉變達常之法,以示人認知疾病的真諦,可知仲景奧意及良苦用心,也可見作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
此外,《傷寒論》中摻雜了不少方言,業師為仲景故里人,熟識南陽方言,對此書中有專篇闡釋,有助于學者越過學習《傷寒論》時之詞語理解障礙。書中還論述了“證”“候”“法”“方”四者之間的關系,提出“同證異治、異證同治”之觀點,豐富并發展了仲景學說,臨證拓展于腎臟病的辨治(詳見《腎臟病六經辨治》一書)。總之,是書為作者心血之作,觀點新穎,用意深奧,有啟迪思維之功,讀后令人茅塞頓開,可以加深對《傷寒論》的理解,有助于臨床療效水平的提高。
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福州 3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15
1003-8914(2016)-03-0334-03
(本文校對:李靈輝2015-01-09)